低配沒有音響,新一代國產飛度重新定義“簡配”

作為偽發燒友,記得第一次在網上淘到一副39塊的耳機,收貨前做瞭好幾天功課,學習如何煲機(手動滑稽)。

自打對車感興趣後,整天就琢磨汽車音響,比如邁騰的丹拿、阿特茲的BOSE、Q5的B&O、GS的馬克萊文森、V60的哈曼卡頓甚至雅科仕的萊斯康。

進入汽車行業後,每天與各種車打交道,試車間隙都會特意體驗一會音響,音響好的車往往隔音也不差,當我把BOSE、B&O、哈曼卡頓等等品牌音響試個遍後,發現30萬甚至一些40萬以下的車,不管用什麼音響品牌,基本都是聽個響!

40萬以下聽個響

新飛度連“響都不會響”

▲點擊可放大

當你還為原廠音響音質渣感到煩惱時,本田飛度玩瞭一波窒息操作,網上流傳的新飛度配置表中多媒體信息配置一欄,入門版音響配置居然被砍掉瞭,於是連“聽個響“的資格都沒瞭。

▲點擊可放大

砍配置本是行業慣例,對車企來說,隻要不是法規強制要求,那啥配置都可以砍,比如歐規車要求氙氣大燈必須帶大燈清洗,國內有多少車這麼做瞭?同樣案例要找有一大堆。

▲海外版POLO

在海外車企也是這麼幹的,比如大眾新Polo發佈時,官方公佈的內飾圖令人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有熱心網友去官網配置瞭一款乞丐版Polo,內飾圖讓人驚掉下巴,在Polo上似乎看到人奮鬥的原因。

▲國產低配版POLO

前有大眾用手機支架替代多媒體屏幕,後有五菱宏光-MINI EV低配空調不制冷,再到飛度低配沒音響,減配雖已見怪不怪,但車企為何要跟這點小配置斤斤計較?

看不見的成本

降成本早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主流車型都有降成本指標,隻不過是看明著玩還是暗著玩罷瞭,有的新車剛出那會一身名牌,過瞭一兩年改款名牌就被替換掉,這種做法行業內叫開“二供應”,意思就是車企將原先委托供應商研發的產品轉給另一傢企業生產,一來一回零件就便宜瞭。

同樣是暗著玩,有的喜歡從材料入手,國內法規對安全性的要求不如海外嚴格,那麼國產後就沒必要用性能特好的鋼材,於是便有瞭中保研測試中的明星車,不是A柱撞彎就是B柱折斷。

明著降配置雖然少不瞭網友吐槽,但至少對得起良心,不過據我所知這麼幹的品牌銷量都不太好,至少以前是這樣的。

由於國6排放實施以及C-NCAP準備引入偏置碰撞測試等因素,車企不願看到的造車成本上升這件事已經被動發生瞭。別的品牌中級轎車都不見主動安全系統,豐田卻早早給自傢緊湊型轎車用上瞭,背後的原因不是豐田有多厚道,而是安全評價機構增加瞭主動安全相關的評價項目。

都是“利潤率”在作怪

去年與上汽一位曾在合資和自主品牌負責銷售的高層聊天時,他就表示自主品牌開發新車時定的利潤率遠低於合資,不過這屬於商業機密,所以不能透漏具體數字。恰好今年2季度,各大車企公佈瞭上年財報,上汽大眾去年賣瞭200.2萬臺新車,賺瞭400.4億,平攤下來,一臺車利潤2萬。

北京奔馳更狠,單車利潤3.68萬,國內合資車企中首屈一指,本田和日產單車利潤都是奔著上萬去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自主品牌利潤最高的吉利,一臺車也就賺個6千多。同是造車為何差距這麼大?原因不在成本控制也不在技術,而是這個品牌能定多高的利潤率,用戶會不會買單。

網上老有人問豐田為何不將埃爾法國產,你算算埃爾法日本起售價也就20萬多萬人民幣,賣到國內要81.9萬,經銷商倒手後裸車上百萬,百萬級埃爾法單車利潤頂多少臺GL8,GL8不能賣埃爾法的價是因為性能配置差幾個檔次?事實恐怕未必如此。

回到新飛度上,本田連音響都不放過,隻是因為廠傢把利潤率定的高。少兩個喇叭會不會影響銷量,我想本田要比我們更清楚,老飛度全系沒有電子穩定系統(VSA),好像也沒有任何影響,隻要新飛度能滿足用戶切身希求,那麼新車減配無非是在皮上拔幾根毛,這點日系車早就把用戶心思揣摩透瞭。

寫在最後

造車首先是門生意,賺錢永遠排在第一位,法規不太健全時,總有企業會鉆漏洞。隨著自主品牌陣容日益壯大,合資車已經很難向當年那樣肆意收割韭菜。新飛度低配砍掉兩個喇叭無需過度解讀,如果沒有暗地裡操作,明著降配置也沒有任何不妥。隻要咱們國產車還能繼續給力,相信下次改款本田會把低配兩個喇叭和多媒體屏幕一起還回來,這不新飛度終於有瞭VSA。好瞭不說瞭,我去網上看看有沒有便宜點的藍牙音響瞭。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