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說到底無非就是適合而已。適合的人,再經歷什麼波折,也一樣還是能夠不離不棄;而不適合的人,就算曾經再怎樣山盟海誓,最終還是避免不瞭分手的結局。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一段感情最終結束瞭,那麼,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也無論究竟是誰的對錯,至少說明,兩個人是不合適的,或者說,這段感情的結局,原本就是分離。
而感情的分離,對很多人而言,當然都是痛苦的,這其中需要完成的斷舍離,都不容易。當你好不容易從這一段感情當中,一點一點脫離,一點一點放下之後,如果還有“機會”,你還會再重回這段感情關系嗎?
很多人面對這樣的“機會”的時候,其實是矛盾困惑的。
一段感情讓你失望,受傷的時候,你大概希望能夠結束這段關系,從而讓自己得到解脫,甚至期望著新的人生;但是,如果真的結束這段關系後,每個人其實面對的未來是不同的,有的人會過得幸福,而有的人還是過得不幸福。
不避諱地說,那些在感情中選擇回頭的人,大概都是結束感情關系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覺得自己過得並不好,甚至還不如以前,這時候他們就會有回頭的念想,而如果兩個人都是這種狀態,那麼所謂的“復合”就成瞭順理成章的事情。
婚姻是每個人的選擇,好不好也是自己的界定,如果選擇回頭或復合,真的能讓自己過得好,也算是好的結局。
但現實中,很多夫妻,包括情侶之間,分分合合,成瞭一種常態。
說到底,就是兩個人其實過不好,但一個人也過得很糟糕。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是太過依賴感情和婚姻導致的結果,也是沒有認真思考婚姻對自己真正意義的結果。
社會學角度對於婚姻的結束有一種解釋:夫妻之所以離婚,是因為存在某個障礙或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和逾越,所以婚姻最終被解體。那麼,當你準備重回這段關系的時候,有沒有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並以這個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作為自己是否選擇重新回頭的判斷依據呢?

很遺憾,現實中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他們甚至都沒有思考過,為什麼當初兩個人會走上離婚的結局。
如果問題沒有看到並解決,那麼,重回關系以後,就一定會重蹈覆轍,於是,分分離離,就成瞭常態。把離婚看作是解決問題,再把復合看作是又一種解決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擺著那裡,卻根本沒有看到。
在離異人群中,有兩種普遍存在,一種是離瞭一次以後,基本上就單身一輩子,自己一個人過自己的,不管過得好或壞,基本都不再考慮復婚或再婚;而另一種則是,離婚或會很快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或再婚,然後時間不長又離,然後又再婚——這個再婚的對方,可能是前任,也可能是新的對象。
對後一種人而言,為什麼會經歷多次離婚,因為在ta身上,存在某種影響婚姻存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ta並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意識到也沒有調整和改變,那麼在婚姻和感情中,一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ta就會以“離婚”的模式來對應,成瞭一種習慣;對應的,離婚後自己不管是過得不好,還是對感情仍然有渴求,又會很快進入一段感情或婚姻。
讀者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前任求我復合,我有些糾結,到底要不要答應呢?”
個人的事務,當然個人來決定。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反問他們兩個問題:
第一,當初你們為什麼會結束,這個導致結束的問題,你們解決瞭嗎?
第二,回憶一下當初結束的感受,如果再來一次,你還承受得起嗎?
這兩個問題回答清楚瞭,是否選擇復合的答案也就清晰瞭。

最後,還是那句話,感情觀念成熟的人,通常的做法是,當我處於一段感情關系中的時候,我會竭盡全力去維系,不會輕易放棄和退出;但是,當我決定放手結束的那一刻,就已經明確,這輩子無論如何也堅決不會再回頭——而我不管我們彼此將來分別是好是壞。
所以,如果你對這樣的事情糾結不清,那麼有句話分享給你:
感情的路,可以回頭看,但不要回頭走。
相關新聞
-
豐子愷《萬般滋味,都是生活》: “心小瞭,所有的小事就大瞭;心大瞭,所有的大事都小瞭。” 的確,人心如路,心越小,路越狹窄;心越寬,路越好走。 可是,道理誰都懂,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幾人? 尤其是婆媳之間,大都是一些傢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後卻發展成,導致傢庭破裂的大事。 僅靠心態來維系婆媳關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女人的天性敏感,極小的事,在情緒的發酵下,都容易被放大處理。 那麼,婆媳之間要如何相處? 心理學傢吳迪說:“最好的婆媳關系,…
-
夫妻搭夥過日子,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吵架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來說這是夫妻兩口子的事情,外人不該介入,那麼夫妻雙方的父母可以插手嗎? 公公婆婆、嶽父嶽父不是外人,是夫妻兩人最親近的人,那麼這樣的角色按道理來講,完全可以調和夫妻吵架的事,但是我個人還是不建議這樣做,為什麼呢? 首先從血緣關系上,公公婆婆和媳婦、嶽父嶽母和女婿是沒有血緣的,尤其是剛結婚的年輕夫妻,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很深厚的感情,那麼在處理這類親人問題時,本著幫親不幫理來說,自然會…
-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註』,你就是我的人瞭。 01 莎士比亞說:“人,驕傲的人,借著一點短促的能力,便在上帝面前胡作非為,使天使為之落淚。” 戴爾·卡耐基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一書中對這句話做瞭通俗的解釋:“人生在世,不能剛有一點‘成就’就立刻顯得驕傲自滿,這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你要想讓別人喜歡你,必須真誠地讓別人感覺到他的重要,而不是一直炫耀自己有多瞭不起。” 這是一個雙向的問題:雖然說人都有被重視被肯定的渴…
-
心理學:讓女人“怦然心動”的5個稱呼,叫得越多,到手的概率越大 “世界上最簡單的咒語就是你的名字” 每個人生來父母都會為我們取好名字,正常交往的朋友,也都會大大方方的直呼其名,才會顯得尊重。但是戀人之間,如果直接叫名字,男人被叫會脊背發涼,女人被叫,自己就過來打你瞭。 那戀人間,稱呼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格外的重視。她的父母、朋友、同事都是直接稱呼名字,而你作為她的男朋友也這樣叫,屬實有些生分,所以需要一個好的稱呼來代替名字增添幸福感…
-
愛情總是能給人快樂的感受,那是因為戀愛能夠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對於成年人的復雜世界來說,能夠擁有快樂是一件很難得的幸福,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去向往愛情,憧憬愛情的美好。 但是沒有經歷過的人會把未知的事情美化,等到他們身處其中的那一刻開始,才發現愛情並不是百分之百都是美好的,也會有遺憾,也會有缺陷。 夢做著做著就醒瞭,人走著走著就散瞭,很多愛情一開始轟轟烈烈,卻隻能中途分道揚鑣。 那些曾經說著很愛你,要陪你走完一生的人,忽然之間就停下瞭繼續…
-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註』,你就是我的人瞭。 01 隻適合一個人去做的事,不該讓第二個人插手,否則容易出問題。就算第二個人不搞破壞,隻是跟你閑聊,你的時間被分散,也會把事情搞砸,更不要說他搞破壞瞭。 同理,隻適合兩個人去做的事,不該讓第三個人插手,否則也會出問題。 愛情,就是隻適合兩個人去做的事,不該讓第三個人插手,不該看到有人搞破壞還不予理會,否則兩個人的感情就會出問題。比如,愛情中出現的背叛,如果別人喜歡你男朋…
-
看到一個案例,內容是關於敘說一個普通女人的一生。 女人小的時候需要聽從父母的安排,長大畢業之後,原本打算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結果卻因為承受不瞭長輩的壓力,隻能和一個根本不怎麼熟悉的人結婚,然後生子。 終於孩子都長大瞭,不用自己操心瞭,自己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這時女人已經四十歲瞭。 嘗試新鮮的事情,害怕失敗,可是又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於是,人生從四十歲開始變成為瞭一個影子,之後的每一天不過是重復前一天的生活罷瞭。 等到老瞭的時…
-
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裡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至福,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為你的現狀而愛你,說得更準確些,有人不問你如何就愛你。” 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世界裡,或許不少人對此都會存在質疑,會有人愛你,接受你的全部。 如果說能夠遇到這樣一個人,毫無疑問是幸福的,那麼,對於絕大部分不存在這種好運的人來說,我們要將自己身上的優點發揮出來,讓對方看到,從而主動靠近自己呢! 對於愛情什麼時候會降臨,我們根本就無法預知,我們隻能從自己可控的地方去爭取…
-
作者/池魚 失去一個人,其實沒有什麼好怕的。 就好像是某些習慣,你可以養成,其實在後來漸漸懈怠的日子裡,也可以把這些習慣丟棄。 生活如是,感情也不例外。 最好的感情,永遠是兩個人的雙向奔赴,是當你在想著對方的時候,對方也給予你同樣的想念,而不是你在日深夜想,對方卻認為一切不過如此。 看到這樣一段話,深有感觸: 我一直覺得,愛情最殘忍的地方在於,從它發生的最初就已經到達巔峰,那種怦然心動,那種想要收割對方的強烈願望,那種迫不及待想要到達未…
-
如果有人說,談戀愛或者結婚,難道不可以有自己的要求嗎?怎麼提瞭一點要求,就直接導致相親失敗,或者沒法結婚呢?那我其實覺得,問題肯定是出在這個要求的具體內容上,任何一段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形成,其實都是一種雙向選擇。比如我們找工作,你有自己的希望,提出自己的要求,自然沒有問題,那對方公司自然也有拒絕的權利。圖|網絡 你覺得你的要求不高,但對方覺得你的要求超過你本人能給公司帶來的價值,所以拒絕你很正常。說回婚戀市場,你想相親戀愛結婚,有自己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