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卡車的洋品牌:歷史上三次最關鍵的車型引進

眾所周知,由於諸多歷史原因,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比較晚,與歐美發達國傢相比,也沒有積累起豐富的汽車制造經驗,所以六七十年代的整車產品,基本都是老一輩工匠們拿著錘頭敲出來的。

為瞭改變“缺輕少重”的現狀,除瞭一股腦的自己鉆研以外,隻能是將一些國外成熟的卡車技術“引進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加入WTO等關鍵節點之後,我國通過技貿合作的模式,先後引進羅曼、斯太爾、太脫拉、沃爾沃、雷諾、依維柯、日產柴、五十鈴和奔馳等重卡技術,給中國商用車帶來瞭新的機遇。

奧地利驕傲為中國重卡事業鋪路

面對快速發展的新中國,首當其沖是要解決卡車的載重量,這也是為什麼70年代的汽車工業考察團輾轉歐洲多傢車廠,最終決定引進奧地利斯太爾的原因。

1983年12月17日,奧地利斯太爾與當時的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在北京簽訂瞭《重型汽車制造技術轉讓合同》。

根據《合同》,中方從奧方引進瞭斯太爾91系列14噸~40噸級整車技術,一起進入國內的還有WD615發動機、采埃孚變速箱以及斯太爾車橋等配套產品,隨後聯營公司下屬的汽車廠開始有序的生產制造斯太爾相關車型和零部件。

整車生產部分由濟南汽車制造總廠、四川汽車制造廠、陜西汽車制造廠三傢單位消化吸收;發動機由濰坊發動機廠、杭州發動機廠等單位生產;變速箱則交給瞭陜西汽車齒輪廠、綦江齒輪廠等單位生產,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斯太爾」成為瞭這些公司的旗艦產品。

眼尖的卡友肯定已經看出瞭端倪,上面接觸過斯太爾產品的下屬公司現如今早已成為瞭雄踞一方的行業領導者,不過這也從側面印證瞭斯太爾項目的引進對國內商用車企業產生瞭多麼深遠的影響。

據傢哥瞭解,斯太爾91系列是其在70年代中期研制的新一代重型卡車,采用當時剛剛流行的模塊化設計,可以將不同功率的發動機、變速器、後橋等配件與氣路模塊相結合,由此便可迅速衍生出數十個車型,在當時來看,斯太爾擁有這樣的制造技術足以使它站在世界先進水平。

80、90年代,「斯太爾」幾乎成為中國重型卡車的代名詞,比如紅巖斯太爾、重汽斯太爾、斯太爾王以及陜汽奧龍等,都是國內主機廠基於斯太爾91打造的“經典漢化版本”。

○ 圖丨紅巖斯太爾

○ 圖丨重汽斯太爾

○ 圖丨重汽斯太爾王

○ 圖丨陜汽奧龍

即使到現在,中國的卡車還有相當多的車輛都采用斯太爾技術,甚至有業內人士曾經說過:我國生產的載重15噸以上的卡車,每10輛就有8輛采用瞭斯太爾卡車技術,這足以說明斯太爾對於國內商用車企業的重要性。

東洋國貨引導國內輕卡提速

重型車有瞭「斯太爾」的支持能夠加快發展腳步,但同時期的輕型車也面臨著上升瓶頸。當時國內生產的輕卡主要是以NJ130、BJ130為主,按載重量劃分的話又可以分為2.5噸130陣營和2噸130陣營。

○ 圖丨NJ130(左)、BJ130(右)

盡管這些小車也能滿足當時基本的經濟建設需求,但在質量可靠性等專業指標方面的表現還是有些差強人意,“缺重少輕”的用車現狀需要同步優化。

1984年,中國汽車工業進出口公司用技貿結合的方式,以每臺車含技術費用100美元的價格向五十鈴購進瞭3萬輛N系列輕卡,也就相當於用瞭300萬把這系列的整套圖紙引進瞭國內瞭。

○ 圖丨第四代五十鈴ELF輕卡

據傢哥瞭解,五十鈴N系列是日本80年代較為先進的產品,共有3個系列,主要總成配套有三種駕駛室、四種發動機、四種變速器、三種前橋、四種後橋,可配各種貨箱,這對於彼時的國內市場來說絕對是最佳選擇。

率先引進生產五十鈴輕卡的是江鈴;同年,通過與五十鈴汽車公司合資成立的慶鈴汽車有限公司也開始生產五十鈴N系列卡車;次年,北京輕型汽車有限公司也引進瞭五十鈴N系列輕型車技術,這三傢是最早開始生產五十鈴N系列卡車的廠傢。

○ 圖丨江鈴生產的五十鈴輕型車

○ 圖丨慶鈴五十鈴630輕卡

除此以外,五十鈴N系列卡車的生產資料也被分享至國內其他大型汽車制造廠,很多汽車制造廠的第一輛輕型卡車就是以五十鈴N系列卡車作為生產模板打造出來。

○ 圖丨唐駿汽車

○ 圖丨廣州羊城汽車

○ 圖丨雲南藍劍汽車

毫無疑問,日本五十鈴輕卡即使放在全球市場來看也是一個標桿產品,而它對於中國輕卡的啟迪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自1984年引入國內以來,就引領著國內輕卡的發展,每一代五十鈴更新,國內輕卡總會跟進升級,我想這也是現如今國內各種“鈴”字輩車型數不勝數的原因之一吧。

西德明珠助力新中國拓展專用車領域

斯太爾以及五十鈴幫助中國汽車工業解決瞭“缺輕少重”的現狀,而要面對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特種車以及專用車領域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次國人把目標瞄向瞭奔馳。

○ 圖丨奔馳NG73

1973年,奔馳推出全新重卡車型NG系列,並根據年份將這一初期車型命名為“NG73”,我國在70年代末期進口瞭不少NG73,這也給瞭重慶256工廠仿制奔馳NG73-2026A車型的機會,重慶鐵馬重卡就是這麼來的。

○ 圖丨重慶鐵馬XC2200

奔馳NG系列出色的表現獲得國內用戶的一致好評,這也加速瞭對奔馳NG系列車型的引進。1988年9月,戴姆勒-奔馳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舉行瞭項目合作簽約儀式,由當時的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廠生產制造相關車型及零部件,這也是北奔重卡的前身。

據傢哥所知,此次引進奔馳,除瞭早期產品在中國積累的好口碑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NG系列比早前的斯太爾技術要成熟不少。

以底盤為例,NG80采用不等寬、變截面、邊梁式的魚肚型結構車架,在減輕重量、縮小體積的同時,大大提高瞭車架的抗彎強度、扭轉彈性和承受非對稱循環交變沖擊載荷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系列能夠在惡劣工況下大幅提升生存能力的關鍵。

另一方面,由於斯太爾技術先一步進入中國,采埃孚變速箱和WD615系列發動機對於國內來說也算是比較成熟的技術瞭,這不僅滿足瞭奔馳的國產化需求,同時也避免瞭增加成本再去引進奔馳的OM402發動機。

○ 圖丨北方奔馳NG80

○ 圖丨北奔重卡軍用車型

雖然不及「斯太爾」以及「五十鈴」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的深遠影響,但是奔馳NG系列的引進對中國的特種車領域還是有著推波助瀾的意義,雖然現在北奔在物流用車領域可見度不高,但是擁有軍工背景的它,或許從來就沒有在意過這些。

這三次時間相近的合作,不僅改善瞭國內的用車環境,同時也豐富瞭國人對於車,兼顧瞭重、輕以及特種車輛的均衡發展,由此也誕生瞭不少的經典車型產品,下面傢哥就挑幾款簡單說說。

編後語

簡單來看,中國商用車的發展歷程根據時間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早期50、60年代主要依靠前蘇聯和部分東歐國傢的幫助;中期70年代,開始主動引進外國先進卡車產品,日本五十鈴、奧地利斯太爾就是被選中的“幸運兒”;進入80年代,政策的紅利幾乎使得全球主要的整車、發動機、變速器和車橋制造企業都以技術引進、合作或合資的形式先後進入中國市場,並與國內車企建立瞭合作或合資公司。

有人會覺得“我國是沒有技術才去合資拿別人技術的”,對於這種看法我們不能全盤否定,畢竟當時的國情擺在那裡,隻有吸收、借鑒國外成熟經驗,才能造出真正適合國人的卡車產品,畢竟“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在200年前就提出來瞭。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