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能看懂幾千年前的古文字 英國人卻看不懂500年前英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現代中國人雖然從小接受的是簡體字的教育,但是對繁體字和以前的古文字還是能夠輕松認出來的。而有一種說法說英國人是看不懂古代英文的,就算是莎士比亞時期的著作給今天的英國人都有一定的困難,那麼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

古英語和現代英語是兩種語言

很遺憾這個說法並不準確,莎士比亞所處的16~17世紀的英語與現代英語已經十分接近瞭,現代英語國傢的國民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並不十分困難,隻有些許單詞的拼寫和語法與現代英語不同罷瞭。一些歷史學傢說的現代人看不懂的古英語事實上和英語本身就沒有太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古英語和近現代英語的分隔線是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格蘭的那段時間,在此之前土著的凱爾特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使用的是古英語。成書於公元八世紀的史詩《貝奧武夫》其中一段用古英語寫是這樣的:“Hwt! Wé Gárdena in géardagum éodcyninga rym gefrúnon hú á elingas ellen fremedon.”

而用現代英語寫是這樣的:“Listen! We — of the Spear-Danes in the days of yore,of those clan-kings — heard of their glory,how those nobles performed courageous deeds.”

很顯然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徹底改變瞭英國的語言、文字和文化,威廉不僅消滅瞭統治英倫的舊貴族,也消滅瞭舊的語言和文化,而所謂的古英語也就是一門失傳的語言,後來的英語隻是少量吸納瞭原來的語言而已。因為威廉的原因,英語相比於古英語更加接近法語,加上後來兩國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使得兩國的許多單詞都非常接近,甚至於不需要學習對方的語言都能猜出來是什麼意思。

進一步的猜想:如果穿越會古代我們是否可以和古人直接對話溝通?

很遺憾雖然從文字上我們還能大略看懂是什麼意思,但是真的穿越回去和古人對話,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大概率是聽不懂古人嘴裡到底在說什麼,這裡面有多種原因。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方言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瞭方言千奇百怪,即便是現代把一個四川人和一個廣東人放在一起各自說傢鄉話也是雞同鴨講的局面。

那麼這就又會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古代中國人是怎麼互相交流的?在方言如此迥異的情況下似乎古人並不存在溝通的障礙。這其實要歸功於秦始皇統一瞭中國並統一瞭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度量衡,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會推行一種當時的“普通話”,使得中國人相互之間可以進行無障礙的交流。如果沒有秦始皇完成這一壯舉,那麼今天的中國就得遭遇現在歐洲的窘境,即使英語和法語是同源的語言,在不學習的情況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是互相聽不懂得,所以更不用說其他國傢瞭。

但即便各朝各代都存在一種通用的語言,這些語言對我們來說也如同今天的一種方言一樣難以理解。有證據證明古人的發音比現代更加豐富而不是更加匱乏,這是歷史中多民族融合所造成,幸而中華文明一脈傳承到今天沒有斷絕,即使語言有所障礙,但漢字是相通的,所以就算我們遇到古人連蒙帶比劃加上寫字很快就可以溝通瞭。(這裡特別說明文言文並非古人日常的說話方式,隻是為記錄和官方溝通簡便而形成的文字形式)

相比於中華文明的傳承,英國人想要與他們的祖先溝通就太困難瞭,畢竟諾曼入侵使得英國的文化出現瞭斷層,而即使是莎士比亞時代的人與現代人溝通也有相當程度的困難。根據西方歷史學傢的研究發現,盡管莎翁時代的文字與現代英語已十分接近,但是在發音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這導致現代人聽古英語會聽出歧義或者聽不懂,譬如那時sheep的讀音聽起來非常像shape,這兩個詞的意思簡直就是南轅北轍。

英語俚語的泛濫也是導致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英語的俚語創造往往緊跟當時的社會發展,使得口語中的一些單詞和短語與日常用語的含義完全不同,如果你不是生活在特定地區或者特定國傢你會發現你能聽懂每一個單詞,但是你還是不知道對方想要表達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在現代也依然嚴重,把美國人、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人放在一起互相說傢鄉的俚語他們也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美國國內的底層黑人英語與官方英語的差別之大甚至比英語和西班牙語區別還大。

從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出文字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文字在人類文明當中一直承擔著紐帶的作用,保證瞭人們在語言上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下能夠溝通和互相瞭解,還將我們所創造的文明傳承給後人,因此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自己的文字,並將其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去瞭解它。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