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財政撥款再遭“腰斬”,20億資金憑空蒸發,清北“冤枉”嗎?

文 | 超人媽媽教育日記(原創,嚴禁轉載抄襲,侵權必究)

要是被問起國內的名校都有哪些,清華、北大一定是“當仁不讓”。

作為國內的“常青藤”“頂尖大學”,這兩所高校承載著無數學子的終極夢想。能成功考入這兩所大學的學生,無一不被人稱贊為“別人傢的孩子”

一個學校想要發展,就離不開國傢的“幫扶”,即使是像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也不例外。籠罩在名校的光環下,人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在分屬於各大高校的財政撥款中,這兩所學校得到的“幫扶”應該是最多的。

最新出爐的媒體數據狠狠的打瞭人們的臉。不久前,教育部公佈瞭其直屬的70多所高校的財政撥款預算信息,“高校領頭羊”清北二校的經費被縮減瞭將近20億。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推動。在發展勢頭如日中天的檔口,將財政撥款憑空蒸發20億,這一巨大變動無疑是讓這兩所高校的經費收支遭遇瞭“腰斬”。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發瞭網民們的激烈討論:限制學校發展,高質量人才的未來如何保證

清北真的“冤枉”嗎?這還要從20億資金憑空蒸發的原因中去看。

清北財政撥款再遭“腰斬”,20億資金憑空蒸發,清北“冤枉”嗎?

縱觀政府每年下撥給各大高校的財政資金對照表,我們不難看出,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一直獨占著國傢的“第一筆資源”,一般公共財政預算高出排在第三位的浙江大學將近10億。

享受著如此“優待”,足以證明國傢對這兩所高校的重視程度。

深究二者如今財政撥款慘遭“腰斬”的原因,無疑與這些方面有關。

  • 畢業後人才去向與國傢培養本意不同

從目前來看,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雖然久負盛名,但在我國的頂尖支柱人才中,來源於清北的人才比例不到總人數的5%,遠遠低於國傢對這兩所高校的人才投入支出。

恰恰與之相反,相關數據顯示,清北二校的高才生畢業後,更多的選擇瞭遠赴國外,“服務”於他國的高科技創新領域。

以美國矽谷為例,2020年,來自這兩所學校的高才生人才就有將近2萬人之多。

如此懸殊的國內國外人才流向對比,不免讓人有“為他人做嫁衣”之感。

  • 2020年後全球經濟呈下滑趨勢,清北二校的財政“腰斬”並非個例

在19年末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下,平衡多方後的中央經濟一直呈現出低迷發展的態勢。在這場全球化的人類危機中,各個國傢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壓力。

在此背景下,國傢不得不暫時收緊對各大高校的教育投資,以“收緊褲腰帶”的方式拉動全國經濟度過這場困境。

除去繼續扶持一些擁有國傢迫切需要的新增專業的高校,大部分的高校都遭遇瞭與清北二校同樣的遭遇,隻不過因這兩所學校的名聲在外,才使得“腰斬”的消息被廣泛得知。

留學生普遍“駐紮國外”,高質量人才飛速流失,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以北大、清華為例,接受瞭高等教育的學生,畢業後大多選擇瞭奔赴國外,為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更有甚者,以從國內學習到的先進知識為武器,倒戈一擊,與國外反動力量一同站在瞭我國的對立面。

如此情狀,雖與個人觀念關聯很大,但承擔著人才培養重任的高校同樣難辭其咎。在越來越多的“倒戈一擊”中,如何從學校入手增強人才與國傢黏性的問題就成瞭迫在眉睫的大事。

學生並非是單獨的個體,在學校的群居生活中,學生的個人選擇很大程度上趨向於群體的共同選擇。

當出國留學成風,學生的個人理想也容易被風氣扭曲。與其一味譴責留學人士,不如從學校文化開始,對國內市場的優越性進行重塑與宣傳。

隻有當群體的選擇正確,“倒戈一擊”的局面才會得到緩解。

隨著時代的發展,每代人對於愛國的理解程度都不盡相同。對於成長中的這一代來說,他們的愛國觀念大多出於老師傢長的耳提面命,自我感覺不深刻是他們無法真正認同愛國的第一原因。

隻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成為刻入骨髓的意識,學生的個人選擇才更具理智性。

寫在最後

人才為一國之本。隻有當人才與國傢的黏性足夠強時,國傢的發展潛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認可與重視。

對於學生而言,選擇利己還是利國,關系到的不僅僅是個人體驗感的好壞,還有國傢的教育能力與教育自信。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發表見解,共同談論。

感謝閱讀!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