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光無限到鬱鬱而終,尼赫魯坦言:我永遠不知道中國人在想什麼

尼赫魯是印度的開國總理,可謂是印度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將印度從“泥潭”中拖出不久,眼看印度便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但也是他又將印度拉進那個深不見底的“泥潭”之中,使其進退兩難。

這與他本人的性格和判斷失誤有關,他將印度的“國運”拿去做瞭一場豪賭,這場豪賭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瞭他的鬱鬱而終。

年少留學,樹立理想

印度在英國的統治下一直實行的是種姓制度。高種姓的為貴族,過著優越奢侈的生活,與之對應的低種姓便為貧民乃至賤民奴隸,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淒苦生活。

尼赫魯幸運地出生在高種姓的傢庭裡,所以在印度其他低種姓孩童為如何填飽肚子發愁甚至根本上不瞭學堂時,尼赫魯已經有瞭私人傢庭教師並且他的父親就按照培養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要求培養他,以作為這個傢族的接班人。

因為傢庭條件優渥,尼赫魯十六歲時到英國留學深造。他先去往哈羅公學學習,後考入劍橋大學。尼赫魯是個天才,僅用五年時間就學完瞭別人十年才能學完的內容。

學成之後,他便立馬回國,想要在印度大施拳腳,將自己的國傢建設得越來越好。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印度成為一個大國。

走上政治舞臺,成為印度領袖人物

在劍橋大學學習的那幾年對他影響很大,他雖然主修自然科學,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歷史、社會和經濟等學科。在那期間他得出一個結論:印度的乞求與哀鳴不能從英國得到任何東西。

也正是在英國學習的那幾年,他瞭解到“費邊主義”,即以溫和漸進的方式加以經濟和憲政的幫助,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但尼赫魯認為這種方式過於溫和,對國傢來說根本不起功效。

1927年,尼赫魯作為國大黨總書記,遊歷瞭蘇聯,他被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所震驚,在從蘇聯遊歷回來時,他提出要把印度建立成“社會主義國傢”。

這個設想在當時的印度根本無法實現,因為當時印度的高種姓階級和地主買辦階級過於強大,而尼赫魯所在的政黨基礎薄弱,根本無法將這個設想變為現實。

尼赫魯心有不甘,他不願放棄自己的設想,隻能尋一個兩全的辦法來將自己的設想變為現實。

此時的尼赫魯想到瞭被他當作無用之物的“費邊主義”,他便取瞭個折中的法子: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結合,利用“費邊主義”中的思想溫和地改造社會,這樣既不得罪大資產階級代表者,自己又能推動改革。他覺得這就是印度要走的道路。

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出任印度總理,走的就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與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相結合的道路,他充滿鬥志地去發展印度這個國傢,渴望著印度成為一個世界大國。

想使印度“偉大”的尼赫魯

尼赫魯在印度獨立後成為總統,此時的印度百廢待興,他也豪情萬丈,充滿鬥志。

他曾在演講中說道:“印度有許多東西可以給予,但不是金銀或出口貨物,而是它目前的地位。今天,全世界都已認識到未來的亞洲將有力地決定於印度的未來,印度將日益成為亞洲的軸心。

以當今局勢審查其彼時發言,會發現這段話簡直是無稽之談。可在當時這確實是有資本的有信心的豪言。

英國雖然放棄瞭在印度的殖民地,但並未帶走在其統治期間所建設的基礎設施。這項“遺產”使印度成為一個在當時基礎設施還不錯的國傢。它的鐵路公裡數量龐大,並且擁有萬噸為計量單位的鋼產量和數以萬計的產業工人。這就是尼赫魯自信的經濟資本。

他大刀闊斧地實行經濟改革,首先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制;其次將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分開,國傢掌握大量資本確保經濟安全的同時又下放權力將私人資本盤活,從而使國傢經濟富有活力的同時政府又能控制宏觀經濟的發展。

整頓完經濟,政治自然也不能落後。

尼赫魯在政治上重新進行行政區域劃分,消除割據,使印度實現瞭名義上的統一。然後,他將軍隊和政府機關國傢化,使印度人成為國傢真正的領導,讓印度重新成為印度人的印度。

這時的尼赫魯對內改革,對外結交,好不風光。他是不結盟運動領導者之一,是萬隆會議的倡導者,還參加瞭亞非會議,簽訂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儼然成為瞭第三世界的領袖人物。

而此時,果剛被武力收復,在克什米爾戰爭中,印度占領大半富裕地區,訓練軍隊,改變國際對印度教徒戰力虛弱的印象。印度此時就像一頭蓄勢待發的狼,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

這時的印度也確實為蘇美兩個大國所拉攏,因為在那時,哪一方擁有瞭印度,哪一方就擁有瞭第三世界中強大的一方勢力。

如果印度按照那時的道路慢慢走下去,也不會到現在如此令人尷尬的場面。

盲目自信,走錯道路

在印度不斷發展的態勢下,尼赫魯乃至整個印度上下都出現瞭一種“狂熱”的態勢。尼赫魯漸漸背離瞭萬隆會議的宗旨,開始構想“大印度聯邦”這一“美好藍圖”。他的盲目自大讓他沒有認清印度的國情。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評價尼赫魯: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這是對尼赫魯本人最真實的評價。

他想擴大印度的領土,最先想到的就是吞並鄰國。在地緣政治中,印度緊鄰著巴基斯坦和中國。然後,印度選擇瞭中國。

1962年中印戰爭充分體現瞭尼赫魯的自大自負。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中國是惹不起的!印度的一敗塗地讓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夢碎瞭,事實狠狠地將他從雲端摔進泥堆。

尼赫魯在中印戰爭後便徹底放棄瞭不結盟政策,同時印度急速向美國靠攏,到如今印度已經完全是資本主義制度瞭。

這場戰爭,使尼赫魯在國內外的聲譽急劇下降,他不再是那個偉大的領袖。因此,有些對印度發展有利的措施也因出自於他而被推翻,最後印度的發展因此停滯,沒有形成真正統一的局面。

在中印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年即1963年,大概是因為這場戰爭失敗帶來的打擊,尼赫魯開始懂得反思,他說: “如果我們有遠見,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會是另一種做法……印度從與中國的戰爭中學到瞭,這個世界容不下弱國……我們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1964年,尼赫魯鬱鬱而終,最後坦言:我們永遠不知道中國人在想些什麼。

尼赫魯的失敗之處在於,他沒有認清自己的國情也沒有看透世界大趨勢的發展。世界相處的大趨勢是全球化、和平化的大趨勢,他要搞武力威脅那一套就是違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所以他必定失敗。

世界容得下弱國,容不下的是夜郎自大的弱國去欺凌他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