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神秘部落:基因突變後能看清10米外的蜜蜂,身高卻隻有1.2米

1、奇特的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是生活在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俾格米人”是希臘語,原指身高不足150公分的人種,後來逐漸成為該民族的特定稱謂,確切地說他們是尼格利羅人。由於世代與森林為伴,他們常以“森林之子”自稱。

在外界看來俾格米人是典型的非洲矮人,成年俾格米人身高1.2-1.4米,少有超過1.5米的。除此之外,俾格米人還表現為頭大、腿短;鼻子大且扁平;膚色呈體型消瘦卻喜歡腆著大肚子走路,肚臍眼都有個凸起、雞蛋大小的肉疙瘩;膚色呈淺棕色,黑得不那麼“純粹”,頭發也不是大幅卷曲。所以在非洲草原上極容易辨識出俾格米人,單是從身高和肉疙瘩判斷就有80%把握。

俾格米人通過群居生活抵禦復雜、惡劣的生存環境,合夥采摘水果、圍捕獵物,整個群落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傢庭組成,人數多集中在200-300人。非洲其他族群大多實行一夫多妻制,尤其是族長擁有十幾個老婆更是傢常便飯。俾格米人不同,自他們族群誕生伊始便遵循一夫一妻制,專傢解釋這可能與他們需要搭配圍獵有關。

俾格米人把整個族群的房屋建在一個區域裡,區域有可能位於相對空曠的土地,也有可能和樹木交織在一起。建房屋通常就地取材用芭蕉葉或棕櫚的枝葉,搭成高1.5米的橢圓形簡陋茅屋。

這些茅屋排列有效且獨立,最後戶戶相連成一個大圓圈,族群首領位於圓圈中心位置。茅屋面積不大、隻有5/6平方米,屋子中間有一塊用來在上面生火的石頭,一個泥罐子架置於石頭上方;墻壁上則掛滿瞭獸皮、弓箭、象牙等。房屋裡沒有床,俾格米人幹脆睡到茅草、獸皮上。

俾格米人生理發育似乎是被按瞭加速鍵,他們通常7、8歲達到性成熟,9歲左右身高停止繁育,而其他地域的人在20歲還能“躥一躥”;性成熟之後的年輕男子會從附近交往密切的族群裡婚配一名女子,為壯大族群,俾格米人講究多生多育,個別女性幾乎是年年懷孕、產子。

然而殘酷的是,惡劣的衛生狀況及營養供給使得隻有30%左右的嬰兒能長大成人。俾格米人平均壽命隻有35歲左右,能超過40歲的人鳳毛麟角,這也導致俾格米人雖然是高生育但族群數量始終難以提升。

俾格米人不種植糧食,靠從森林采摘的果醬、圍捕的獵物為食,為此練就瞭一身技能。在正式圍捕之前,俾格米人利用植物藤條、枝莖提前編織一張大網,將獵物逃竄的一個較窄的出口圍堵上,接著不停敲打、喊叫將獵物驅趕到設定的出口處使之“自投羅網”。

用這種方法,他們還下水捕魚,每次都收獲頗豐。俾格米人和其他族群一樣,也掌握瞭在箭頭塗抹具有麻痹甚至導致動物窒息死亡汁液的方法,大大提升瞭圍捕效率。

俾格米人在長期圍捕過程中,使得他們的嗅覺、視覺、聽覺格外發達。據某知名紀錄片報道:一隻蜜蜂在距離他們10米的地方飛過,俾格米人能準確說出該蜜蜂的種類和雌雄。由於捕獵對於俾格米人族群實在是太重要,許多文化、習俗也在此基礎上建立:捕獲一頭大象視為俾格米人的成人禮。不過,現在大象逐漸變得稀少,屬於應保護動物,俾格米人也將大象替換成瞭麂羚等中小動物。

2、慘遭殺戮的俾格米人

現代基因技術徹底揭開瞭俾格米人身材矮小的原因。和非洲大陸普通黑人相比,俾格米人的第三號染色體出現瞭變異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該苷酸致使俾格米人生長激素不能正常分泌,等8/9歲年齡時則停止分泌。除此之外,俾格米人基因序列裡比其他黑人多出瞭一段產生抵抗部分熱帶病毒的抗體。

專傢分析這極有可能是造成俾格米人體力遠超常人的關鍵原因。俾格米人的基因為何變異,眾多線索都指向瞭特殊的熱帶雨林環境,是俾格米人為更好適應最終妥協的結果。

然而矮小身材也為俾格米人帶來禍患。自19世紀起西方國傢不斷把俾格米人偷運至世界各地,當作異類在包括世博會在內的多個場合展出。20世紀初期,先後多個俾格米人被帶到美國,被圈養在動物園的鐵籠裡當怪物展出,以此吸引遊客。直到2020年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後,當年涉事動物園才被迫道歉。

另外部分黑人受謠言影響,認為吃俾格米人性器官能強健體魄,為此二十世紀初期俾格米人也遭到部分當地黑人的虐殺。以喀麥隆為例,這裡的巴卡部落曾是俾格米人最大的部落,巔峰時曾有十幾萬人,如今銳減到不足4萬人,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巴科拉部落和梅德藏部落僅有3700人和1000人,所以俾格米人已處於滅絕的邊緣。為保護俾格米人,喀麥隆政府也采取瞭措施,比如尊重他們的選擇,允許他們重新回到熱帶雨林中生活,且盡可能減少對他們生活的幹擾。

原創:老高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