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投瞭3億美元的公司, 中科院、大疆、藥明康德、商湯都是它的客戶

知識產權的賽道,在國內正得到重視。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19年,中國國傢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為140萬件,是美國主管部門收到的申請量的兩倍以上。國際專利方面,當年中國提交瞭近6萬件申請,20年內增長瞭200倍,超越美國,成為瞭國際專利申請的最大來源國。

2007年,智慧芽在該賽道鮮為人知時即入場,今年3月,公司獲得來自騰訊和軟銀3億美元的E輪融資,成為2020年以來SaaS行業最大一筆融資。

30分鐘的視頻會議中,智慧芽創始人兼CEO張濟徽、聯合創始人關典在簡短介紹後,孫正義就表達瞭投資意願,並強調智慧芽一定要接受軟銀的資金。

智慧芽創始人兼CEO張濟徽、聯合創始人關典

孫正義對張濟徽和關典說,知識產權是個好賽道,軟銀打算投資,希望他們可以專註業務拓展,不用再向投資人一遍遍展示商業模式瞭。

2011年,智慧芽以全球專利數據庫產品切入中國市場,並推出圍繞專利流程的管理工具,為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提供知識產權信息化的服務解決方案。

2013年開始,智慧芽的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之後的5年,每年銷售額都保持10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4年起,保持著平均每年一筆融資的節奏。

智慧芽在客戶和數據源兩方面建立起瞭規模優勢:在全球擁有超1萬傢客戶,國內客戶有中科院、小鵬汽車、大疆、藥明康德、商湯科技等,國際客戶有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陶氏化學、戴森、Spotify等;覆蓋116個國傢或地區的專利,積累超過1.5億專利數據,1.7億化學結構數據,400萬篇科技文獻等。

關典表示,知識產權隻是智慧芽的第一曲線,目前正著力打造第二曲線:科創情報。在專利情報的基礎上,增加瞭論文、期刊、科技新聞、財務數據等更多的數據源。此外,基於不同行業的需求,智慧芽還在生物醫藥、化學等行業建立瞭垂直領域數據庫。

關典透露,智慧芽尚未盈利,營收規模在數億元人民幣,其中90%的營收來自SaaS服務。從地域分佈看,來自國內的營收約占一半,剩下的客戶主要分佈在北美和歐洲。

關典感慨,不同於to C企業,模式很快能得到市場驗證;做to B的SaaS產品,是一個磨煉心性的過程。

所幸,14年深耕,這顆“芽”破土而出。

以下為關典自述(經編輯整理):

打磨產品

我和Jeffrey(智慧芽創始人兼CEO張濟徽)都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生,先後拿到瞭一個科技創業者項目的全額獎學金,我去瞭斯坦福大學,Jeffrey去瞭沃頓商學院。

2007年,Jeffrey回到新加坡,創立瞭智慧芽。我畢業之後加入,當時團隊總共三四個人,隻有產品雛形,沒有客戶。

2007年智慧芽在新國大孵化器的第一個辦公室

Jeffrey做產品,我負責商務。我們在蘇州請瞭兩個開發人員,在一個傢樂福商場樓上的公寓裡辦公,我在新加坡負責打電話找客戶。三個月後,我們回蘇州加入他們。

2010年,智慧芽融到瞭第一筆錢100多萬新幣。拿到這筆融資後的大半年,我們很“嗨”,開始招人、建團隊,同時去敲一些B端客戶的門。

前期數據的累積和沉淀尤為艱難。我們負擔不起優質的數據供應商,隻能靠自己找。最早一批數據,是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BBS上,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下來的。但數據質量不好,就要自己想辦法清洗。

我們慢慢發現,做數據庫產品的門檻真的很高,因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積累好數據,這也是為什麼行業中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即使在有資源的情況下,要打磨一款專業的數據信息產品,沒有三五年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在矽谷最流行的是社交媒體,比如Facebook,MySpace,YouTube,這些to C的創業公司兩三年就崛起瞭,且估值巨高。沒想到做 to B那麼難,距離我們的期望值有點遠。

2011年,公司發不出工資瞭,從四五十個人裁到10人,管理層的工資減半,還要和剩下的員工商量,能不能工資減20%。當時大傢都很支持,希望公司盡量維持久一點。

那是智慧芽最艱難的時候,我們覺得公司隨時會死掉。所以我們又找到天使投資人,追加瞭投資,他在智慧芽的占股很大,現在應該賺瞭幾百倍。

打開市場

2012年底,智慧芽的產品終於做出來瞭,壓力轉到銷售端。

我們早期的銷售方式很原始,我給新加坡的知識產權律師一個個打電話,他們幫客戶申請專利或打官司時要做分析、用數據,對我們的產品是有剛需的。打瞭兩三個月電話,沒有收獲任何一傢客戶,才發現律師們不太願意花錢。

回國後,我們試過to C業務,將產品掛到網上,按使用周期定價99美元到299美元不等,每天賣一個或兩個賬號,一個月的業績隻有十幾單。我們也做瞭一些非標的定制服務,比如有一些高校教授做研究,需要專利數據,我們就把數據整理好打包給他們,每單價格在5萬到10萬新幣。

2013年出現的一個契機,讓智慧芽戰略性地調轉瞭市場方向。

有一傢客戶叫宏力半導體,他們的知識產權總監覺得智慧芽的產品不錯,但我跟他聊瞭三四個月,銷售推進不下來。最後他坦白,簽單的權限不在他,而在公司的CTO,一個美籍科學傢。

他在技術高管會議上給我爭取瞭15分鐘的展示時間。我講完之後,CTO現場拍板、簽單瞭。回去之後我和團隊說,主攻研發團隊才是正道。知識產權是為研發服務的,研發人員才是需求更大的終端客戶。

找到新的推廣角度後,智慧芽的業績呈指數級上漲,每年的銷售額都保持100%以上的增長速度。

打造銷售團隊,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過程。在SaaS領域,特別是做垂直領域的,往往招不到現成的銷售人員。

當時國內的to B銷售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互聯網大廠的大銷售,一年維系三五個客戶,就能做到上千萬的業績;還有一類是阿裡的鐵軍地推團隊,一天見五六個客戶,靠口舌去說服中小企業主。

這兩類銷售到瞭智慧芽都不行,我們的銷售對象是研發、知識產權部門,都是高學歷的科研工作者,參考阿裡鐵軍針對中小企業老板的那套打法,行不通;大廠的sales節奏很慢,我們要求一個星期拜訪8-10傢客戶,管理上百傢客戶,他們也不行。最後,隻能去各行各業找聰明的、心態開放的人,從頭培養團隊。

擴張邊界

完成E輪融資之後,智慧芽的發力方向有三層:繼續打磨產品的本質——數據;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對數據進行處理加工;基於用戶場景,做出用戶體驗更好的新產品。

數據工廠已經進入2.0階段,更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對數據做深度加工,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數據挖掘和文本挖掘。比如,我們為數據“打標簽”,並搭建起詞庫知識圖譜。目前,智慧芽可提供6種語言檢索方式,專利數據每周更新,90%數據可實現機器自動化處理,並達到秒級產品響應速度。

在第二曲線中,智慧芽增加瞭論文、科技新聞、投融資情報。我們發現,研發部門在信息獲取上存在痛點:悶頭做研究,對競爭對手科研情況掌握比較閉塞。

我之前去一傢山東的醫療器械公司,給事業部總經理分析競品,他看到對方公司做的全是自己想做的產品,而且早就佈局瞭幾十件專利,一看就傻眼瞭。這傢公司最後成瞭我們的大客戶。

第二曲線對公司的價值也非常可觀。研發部門可以花一個億把產品做出來,也可以花1000萬收購一傢已經有同類產品研發經驗的小公司。

拓展第二曲線時,我們在做專利數據庫中積累的經驗,50%-60%可以借鑒。無論是第一曲線的專利,還是第二曲線的科創情報,歸根結底都是科技創新。

第一曲線告訴客戶,內部研發可以怎麼做,第二曲線將場景拓寬到瞭外部,讓客戶看到技術和商務方面的競爭情況。

在未來重點佈局上,智慧芽逐漸切入垂直領域數據庫。目前推出瞭一款生物醫藥數據庫Life Science,主要的客戶為醫藥公司,包括恒瑞、上海醫藥、正大天晴。

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投入很大,但企業需要的信息並不好找。我們發現按行業劃分,對生物醫藥專利信息的需求是排名第一的,而且客單價最高。這是一個10億級的市場,可以做垂直產品。

未來,智慧芽將著重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垂直領域,建立知識圖譜,服務好產業發展。

智慧芽的生態圈,也在這個過程中茁壯成長。

隻有第一曲線時,我們的合作夥伴是知識產權圈子裡的人,像是做專利申請的人和專利律師。拓展出第二曲線後,想象空間更大瞭。比如,在科技金融領域,銀行、券商現在成瞭合作夥伴。通過智慧芽學院,我們和大學、研究院、知識產權圈的媒體、代理所、律所,都逐漸成瞭夥伴關系。

智慧芽是開放的,我甚至看不到生態合作的邊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