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婚姻一直在走下坡路,25%的年輕人可能不會選擇結婚

譯言·譯眼看世界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結婚瞭,結婚成本和個人感受似乎是大傢考慮的主要因素。不少千禧一代不喜歡傳統的婚姻方式,寧願不結婚也不願被傳統所束縛。

這種觀念會帶來婚姻的新一輪變革嗎?什麼因素在左右著結婚的想法,觀念的改變又能帶來什麼影響呢?到瞭適婚或晚婚年紀,年輕人會如何抉擇呢?下面這篇文章帶我們走近千禧一代的婚姻觀。

在18世紀末的西方文化中,婚姻從一種經濟安排轉變為基於愛情的結合。現在,隨著一大批千禧一代對傳統婚姻的拒絕,它可能再次經歷徹底的改變。

01

結婚率正在急劇下降

現在初婚年齡的中位數是女性27歲,男性29歲,這高於1960年的女性20歲和男性23歲。

城市研究所最近的一份報告預測,如今,千禧一代中的一部分人前所未有的將在40歲之前處於未婚狀態,並且結婚率可能會下降到70% ,如果結婚率未能從衰退前的水平緩慢恢復,下降幅度可能會更大。

傳統婚姻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對於千禧一代來說,這更像是自由落體。根據皮尤研究中心上個月發佈的一份報告,25%的千禧一代可能永遠不會結婚。

這將是當前歷史上最高的比例。

02

不結婚的影響

《波士頓環球報》專欄作傢湯姆·基恩說,這種趨勢值得警惕。”千禧一代,如果拒絕及時結婚,風險自負。”他的專欄警告說。

“根本不結婚可能會被證明是悲劇性的,”基恩說,他回顧瞭婚姻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城市研究所報告內部分析預測,婚姻模式將繼續因教育和種族而出現分化,擴大大部分已婚 “富人”和越來越多的單身 “窮人”之間的差距。稅率、享受福利的資格和社會安全關系的可用性都會因婚姻狀況而改變。目前的婚姻趨勢將挑戰有效滿足日益增多的未婚“窮人”的需求政策的制定。

“在我看來,有太多東西激勵人們為瞭經濟原因而結婚,”在本特利大學教授 “婚姻、分居和離婚 ”課的律師史蒂文·魏斯曼在《巴爾的摩太陽報》的文章中說。從社會保障到所得稅,已婚夫婦在經濟上受益匪淺。

03

為什麼人們不結婚

這一趨勢的相關研究在互聯網上引起瞭軒然大波,媒體也進行瞭及時的報道。《時代》雜志最近一篇文章的標題是:”為什麼25%的千禧一代永遠不會結婚。根據皮尤研究公司的一份新報告預測,更多35歲以下的人將永遠單身。”

年輕情侶們會選擇同居,把結婚推遲到以後。根據皮尤研究對當前人口調查數據的分析,約有四分之一的未婚年輕人(25至34歲)與伴侶同居。

婚姻已經失去瞭其具備的大部分魅力,但對於大約70%的千禧一代來說,婚姻仍然是一個理想的裡程碑。聲稱自己想結婚,但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收入和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缺乏他們認為必要的先決條件:堅實的經濟基礎。

皮尤的研究顯示,與過去各社會經濟群體的成年人結婚率大致相同的模式相比,如今的婚姻在收入較高、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中更為普遍。

專欄作傢凱瑟琳·蘭佩爾在《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表示,對於許多千禧一代來說,婚姻是令人向往的,但遙不可及。

“蓋洛普的調查數據顯示,即使結婚率大幅下降,但年輕的單身男女非常希望能夠結婚,特別是年輕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在18歲至34歲的美國人中,隻有大約9%的人沒有結過婚,並聲稱他們永遠不想結婚,”她寫道。

“雖然現在美國在結婚和維系婚姻方面的分化越來越大,但在結婚的願望方面幾乎沒有分化。”她引用瞭弗吉尼亞大學國傢婚姻項目主任W·佈拉德福德·威爾科克斯的采訪。

“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白人、黑人還是西班牙裔。大多數美國人都已經結婚或想結婚。那麼,美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縮小普遍性的結婚願望與美國窮人和工人階級越來越無法獲得婚姻之間的差距。”

04

婚姻觀念的改變

選擇結婚的千禧一代越來越少,這也反映瞭現代社會的觀點:拒絕這種制度,認為其早已過時。2011年《大西洋》封面故事《所有單身女士》的作者凱特·博利克認為,是時候接受關於浪漫和傢庭的新觀念瞭,並且他承認作為社會最高理想的傳統婚姻的終結。”單身人士 “由此引發瞭一場全國性的爭論。

就在最近,人氣喜劇演員莎拉·西爾弗曼在推特上寫道:”為什麼要讓政府參與我的愛情生活?這真是太野蠻瞭。”

公眾對婚姻的不滿在全國性的調查中可以體現出來。根據皮尤最近的報告顯示,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認為,如果人們有婚姻和孩子以外的其他優先事項,社會一樣會變得更好。

在這個問題上,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意見差異很大。年輕人比年長的人更有可能認為,如果人們有婚姻和孩子以外的其他優先事項,社會也一樣好。在18至29歲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二(67%)的人贊同瞭這一觀點,30至49歲的人群中也有53%表示贊同。皮尤發現,在5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大多數人(55%)表示:如果人們將婚姻和孩子作為優先事項,那麼社會會更好。

05

婚姻的演變

如果婚姻不再強迫年輕人遵從傳統呢?

《今日心理學》的蘇珊·皮斯·加杜瓦在最近的一篇評論文章 《千禧一代正在改變婚姻的規則》中探討瞭這個話題。

她寫道,婚姻提供瞭好處這毋庸置疑,但這是一個陳舊的模式。”與其隻能選擇以老一套的方式結婚,或者不結婚,不如讓我們發揮一點想象力,想出更適合年輕人的婚姻選擇,包括提供短期試婚,為那些隻想做父母的人提供養育孩子的婚姻,或者社會上可以接受的分居安排。”

《時代周刊》最近的一篇文章提出瞭一種β婚姻,即千禧一代在本應是終身承諾的婚姻之前進行試婚。瑪格麗特·米德,一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女性,在20世紀60年代就拋出瞭這個概念;2002年,記者兼作傢帕梅拉·保羅寫瞭一本關於初婚的書;2011年,墨西哥提出瞭支持兩年可續婚約的法律。

本特利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丹尼爾·埃弗雷特表示,生物學、社會需求和經濟學的整體力量永遠不會讓某種形式的長期合作關系消失。

他說,婚姻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之間的變化而變化。”在美國的婚姻中,隨著婚姻的發展,最為理想是雙方同意結婚前必須先建立一種關系,”埃弗雷特說。

“在亞馬遜社會中,婚姻關系首先是一種經濟合作關系,有明確的分工,”他說。”在更多的宗教社會中,比如墨西哥南部的農村天主教,與亞馬遜人有一些類似。而美國農村模式是經濟第一,關系第二,分工明確,還有宗教的限制。”

千禧一代是否會開創一個新的時代,讓美國的婚姻不斷發展,從而拯救美國的婚姻?雖然看起來很激進,但有可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