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直新聞:七大工業國無端指責中方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是“侵蝕民主”,美西方鼓噪不斷,你對此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陳冰: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駐港公署和駐英大使館已經對此作出回應,認為七國集團的某些政客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無理抹黑攻擊中方、粗暴幹涉中國內政。

不過,透過外交上的唇槍舌劍,我們需要走進現實,走進香港,與其他國傢發生的同類事件進行比較後,也許會更清楚中國的良苦用心,知道中國是如何在香港推動民主進步,如何為香港民眾的福祉而著想。

如果追溯源頭,香港發生的“占中”暴力行動,到修例風波中的街頭黑暴,再到非法的“35+”初選,都有西方的影子,且香港的暴力活動不是反對資本傢或者反對種族歧視,而是明顯走向政變的歧路。外交部駐港公署說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是奪權與反奪權、顛覆與反顛覆、滲透與反滲透的較量,可以說點到瞭穴位,指出瞭關鍵。

2014年香港的“占中”行動,是西方“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變種,先是鸚鵡學舌反對資本傢和貧富差距,很快就在內外政治勢力的攪和下,變成影響經濟民生的暴力活動,變成用占領要道來癱瘓香港政經中心的顛覆行動。

2019年的修例風波,很快從和平示威演變成街頭黑暴,反中亂港分子和反華組織借機興風作浪,提出所謂“違法達義”口號,把大批青年裹挾進去,出現香港理工大校園的火光沖天,警方查處大批的殺傷性武器,本土恐怖主義現象更令人恐懼,給不同政見者上私刑、“點天燈”、砸磚頭、拿長刀行刺。凡此種種,對社會、對法治、對民主、對自由的破壞程度,都大於2020年美國發生的種族暴力事件。

香港亂港分子占領立法會的行動,也和美國的國會山暴亂同出一撤,本質上是破壞民主法治和人權。我想把這些事放到同一個價值天平上稱量,沒有人說這種暴行是民主行為、是在呼喚自由。美國的暴力活動被依法制止,該抓捕的抓捕,該判刑的被判刑,該彈劾的被送上被告席。香港的暴力活動被依法制止後,現在正在依法審理。但有所不同的是,香港出現的選舉制度漏洞昭然可見,一些亂港分子利用選舉漏洞來奪取管制權,目的是搞亂香港,“攬炒”香港,危害國傢安全。因此中國通過完善選舉制度,來補上漏洞,以便維持“一國兩制”原則,維護香港社會穩定和憲制秩序。

推動民主有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國傢要安全,二是社會法治化,三是人們相互尊重包容,四是選舉制度符合自身治理需要。從現代民主理論視角看,修改完善選舉制度,恰恰是為瞭推進民主,呵護法治,保障港人的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貧困及免於恐懼的自由。我想沒有一個香港人再願意回到近幾年的亂局中。而完善選舉制度,恰恰就是堵上瞭再次發生暴亂的後門。

直新聞:美國除對香港問題說三道四外,又把華為等5傢中國企業列入所謂”國傢威脅”黑名單,你怎麼看中美關系走勢?對下周在阿拉斯加舉行的戰略對話又如何前瞻?

特約評論員 陳冰:拜登總統上臺後,中美之間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有對抗的部分,有合作的部分,也有模棱兩可的掰腕,總之是兩國還在試探、在打量對方。不過一個好的跡象是,中美外交高官即將在阿拉斯加見面,能夠面對面交流,比隔空互懟就要好些。

對於美國來說,成本最低又能占到便宜的,莫不過政治幹預,就像幹預香港事務一樣,國務卿佈林肯說幾句話,能讓一些中外反中亂港分子喋喋不休,還能給中國施加一些政治壓力。

最難判定的,就是技術和經貿,因為涉及到兩個企業的利益。特朗普政府實施的對華進口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就傷到瞭美國企業,傷到瞭美國的就業率,引發部分美國人的不滿。拜登政府把華為等5傢中國企業列入通信黑名單,但美國一傢法院又裁決暫停小米的投資禁令,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體現。但總體而言,拜登將繼續堅持對華技術出口設限,在地緣政治上繼續“印太戰略”。

不過,拜登政府正在遭遇硬核式挑戰,一是美國國內的疫情防控,至今沒有明顯的好轉;二是1.9萬億紓困計劃實施後,需要賺到錢才能補上財政赤字,否則經濟就麻煩瞭。從哪裡能賺到錢?當然是經濟發展好的地方,中國、歐盟、東北亞、東南亞都是美國的優選地區。好瞭,當經濟這一最重要的選項擺在拜登政府桌面上時,他該知道如何面對中國,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我想中美官員在阿拉斯加會晤後,我們會得到有關中美關系發展走勢的線索。我個人對中美關系的看法是非敵非友,有些事情上恐怕不得不合作。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