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個中國年,韓國人不爽,越南人也翻臉瞭?


中國一過節,外國就心慌。

先是老戲骨——韓國,采取瞭一系列彪悍行動。由韓國政府扶植的“網絡外交”團體VANK,強迫谷歌修改“Lunar New Year”(農歷新年)搜索結果,不再和“中國新年”有關系。

怎麼回事?

要知道,谷歌的“中國新年”傳統悠久,從2012年開始,在谷歌搜索“Lunar New Year”就會自動蹦出“Chinese New Year”,不管是首條搜索結果,還是右邊信息框,顯示都是中國新年。

現在,韓國人說“新年是韓國人的,中國不得占用。”

然後把谷歌的電子郵箱轟炸瞭……

這一鬧,谷歌的搜索結果,就跟剪過的草地,齊刷刷地全變成“農歷新年”瞭。

不僅如此,韓國組織Vank還對聯合國發行的“牛年郵票”表示抗議,認為有誤導性,會讓人覺得新年是中國的。

這個Vank的全稱是“志願者網絡機構”,說白瞭是搶東西專業戶,有15萬多人在裡頭當志願者。

他們發展“特使團”,經常到海外宣講,“給世界范圍內被扭曲的韓國文化正名”,給居住在海外的第二代韓裔進行“宣傳大使培訓”等等。

他們的宗旨是:一切韓國存在的東西,都屬於韓國,要不擇手段地奪回。

就算不能以理服人,也得字面上正確。


其實,韓國人和春節的淵源沒有他們形容得那麼深,1999年才開始恢復過春節。在日占時期,春節是被禁止的。

韓國人稱春節為“舊正”, 跟中國新年是同一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韓國人為瞭實現“去中國化”,廢除瞭漢字的使用。但韓國歷史很短,本身就是附庸之國,難以擺脫“漢文化”的控制,讓他們急迫地想嘗到獨立國傢的甜頭。

於是,把手頭的已得資源一樣一樣“韓國化”,比如傳統節日“燃燈節”,紮彩燈的技術完全是從中國學來的;還有端午祭,韓國人就換瞭個詞,把“duanwu”音譯為韓語“dano”,就成瞭韓國文化遺產瞭。

韓國申遺成功的燃燈節慶祝活動

還有針灸,熱炕,書法,板刻……數不勝數。

急著找歸屬感的韓國申遺瞭很多東西,越幹越來勁,甚至把“儒學書院”都申遺瞭。

把華夏文明的根基——孔子思想都攬入囊中,還可能放過亞洲大節——春節嗎?

韓國那邊沸騰一片,而中國另一端的鄰國——越南,也不爽瞭。

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越南YouTube美妝播主Michelle Pan,最近在她的頻道裡發瞭一段新年祝詞,是用中文說的。

“新年快樂!” 短短的一秒鐘,短短的四個字,就讓評論區炸瞭……

Michelle Pan的祝福視頻

很多人冷嘲熱諷:“下次請穿上奧黛服(越南傳統服裝)拜年,而不是旗袍,謝謝!”

“下次請用越南語拜年,謝謝!”

“你是越南人,不是中國人……新年又叫‘越南新年’,你知道嗎?”

其實,人傢視頻就是教化妝的,但是總有人上綱上線,把她描繪成罪人。

當然,這些仇恨的聲音很快被蜂擁而至的粉絲蓋下去瞭。現在,置頂的是一些人為她打抱不平的評論。

越南人,為何也在爭奪新年方面如此積極,聽到”中國新年“就臉紅脖子粗?

越南的新年叫 Tết。

越南人說:“越南新年也是農歷新年,但不是中國新年。”

很多越南人表示,他們希望得到尊重。越南新年對越南人來說,就像中國新年對中國人的意義一樣。何況,如果在越南提到“中國新年”,會感覺很古怪。

YouTube上有個視頻,叫“永遠不要在越南吐出‘中國新年’的字眼”。

主持人說:“為什麼?因為新年在越南太重要瞭。”

有人解釋,一般大傢會誤以為越南新年以中國的農歷作為基礎。越南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人們會很容易認為越南是從那時候沿襲瞭中國的傳統。但這種解讀是錯誤的。

“Tết的意思是天氣,我們的祖先是根據自己發明的日歷,按照天氣變化的周期,創造瞭新年。”

他們表示,在中國占領北越之前,在Van Lang時代,他們就有春節的習俗瞭,會自己制作春節的糕點。所以,“春節不是從中國抄來的。”

越南北部曾經是中國領土

“越南人自己發明日歷”的說服力比較弱,也帶有一定的“情懷”在裡面。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也受到華夏的影響,隻不過那時候各國界限分得和現在不一樣,很難查清鼻子臉。

也有不少越南人認為怎麼叫都無所謂,過節就是該吃吃,該喝喝,沒有那麼多溯源的事,叫什麼都可以。

“有幾個不同又相似的節日,不更有趣嗎?”生活在海外的越南人說。每逢春節,他們會說“中國新年快樂”,而中國人也參加越南人的Tết節日慶祝活動,沒因為詞匯鬧過什麼矛盾。

人則提出一個有趣的悖論:“中國新年”這個詞隻在西方才流通,為瞭讓歐美人有效率地辨別一個東方節日。隻是一個功能性稱呼。

在中國,新年就叫“春節”。在使用陰歷的其他國傢(亞洲國傢,猶太國傢等),新年各自有不同的稱呼。

所以,我們本來對新年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也不需要,各過各的。

日本春節

歐美人一向管什麼都模糊定義為“中國的”,因為中國人口最多,分佈廣,分支也很多。叫“中國的”,盲猜的準率就比“日本的”,“韓國的”大很多。

這就觸碰瞭很多國傢最敏感的地方。他們不想被抹掉國籍,都被老外以“中國人”的稱呼代替。

所以,諸如韓國和越南這些覺得“被忽視”的國傢,認為得叫“Lunar New Year”才能精準覆蓋。

例如,Quora上就有網友問“‘中國新年’為什麼被稱為陰歷新年?”

你看,把孩子弄懵瞭吧。這年到底是什麼來歷?

有人回答:鄰國都在借鑒使用中國歷,但他們不想讓自己當地的節日和中國直接扯上關系。

然而,鄰國的反駁聲一出來,中國人也不幹瞭,認為對方不重視歷史,竟敢在祖宗頭上叫囂。

這麼一來二去就幹上架瞭……

其實,誰也沒理解誰。都想說服對方,簡直太累瞭。

你要說“Lunar New Year”,其實也不十分準確。中國用的是陰陽歷,說”陰歷“容易引起歧義。“農歷”也應該稱為“夏歷”……

還不如叫“中國新年”準確。因為大部分地區的新年確實受漢族文化影響而成。後天不管過成瞭什麼樣,也逃脫不瞭這層幹系,大傢已經心知肚明瞭。

比如內蒙古的新年“查幹薩日”,歷史上竟在秋季過年,奇葩吧?

後來,忽必烈把新年日期改到瞭農歷正月,就和春節日期一樣瞭。

各國各地的新年都經過漫長的演化,帶給他們獨特的文化認同感和生活氣息,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本是同根生,取名各不同。中國沒有要求其他國傢按照中式新年慶祝。其他國傢也沒必要讓“中國新年”這個符號背負太多罪惡感。

韓國大張旗鼓地強迫西方站隊,越南播主被網暴……這是過新年該有的樣子嗎?為瞭爭奪”新年“的歸屬,很多人不再過新年,而是發起”戰爭“,在詞義和歷史上無窮無盡地尋找出口……

這,恐怕是最無意義的戰爭,最無勝利感的爭奪吧。

新聞 | 故事 | 留學生

排版 | 佳睿

編輯 | 佳睿

校對 | 佳睿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