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的市盈率不低才怪:屢屢發生“被貸款”,深查之下必有驚喜

中國的商業銀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處在全球最具增長性的市場,賺取最豐厚的利潤,憑借一張銀行牌照就可以輕松獲利,長期以來,中國上市公司利潤榜單的前四名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當然其他的銀行業不甘示弱,十幾傢大中型銀行的凈利潤甚至超過其他三千多傢A股上市公司。

但是一直以來,國內銀行股的市盈率普遍很低。縱向對比,按照行業來對比的話,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行業的市盈率能夠低過銀行;橫向對比,與其他國傢的上市銀行相比,中國的上市銀行平均市盈率尚且不足美國上市銀行市盈率的一半。

對比中國12傢大中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普遍處在5-6倍之間,相當於隻要五六年的時間,銀行的凈利潤總額就可以覆蓋市值,更為關鍵的是銀行的利潤非常穩定,每年的凈利潤都能穩步增長,按理說這樣的優質的企業應該是投資者爭相追捧的對象。

然而恰恰相反,銀行股的股價一直不溫不火,很多人將銀行股市盈率低的原因歸咎於盤子太大,實則完全錯誤的想法,國內任何一傢銀行的盤子都沒茅臺股份大,為何茅臺的股價就能蹭蹭上漲,恒瑞醫藥的市值也超過瞭大部分的銀行。銀行股的市盈率偏低其實就是其真實價值的體現,簡單來說,它就隻值那個價。

盡管銀行每年都能實現巨額的利潤,殊不知其內部的風險並不能簡單地通過那份年度報告來反映,而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不良貸款率,目前國內上市銀行公佈的不良貸款率普遍在1.5-2%之間,可是這個數據能夠讓人信服嗎?

2020年,有兩件““被貸款””的事例被曝光,分別是江西一男子在華夏銀行“被貸款”2239萬元,四川一女子在浦發銀行“被貸款”1200萬元,其中華夏銀行的事件是因為被他人偽造簽字、指紋辦理貸款,浦發銀行的事件則還在調查,如無意外的話,情況基本類似,就是被他人冒用身份貸款。

可以肯定地說,“被貸款”的事例不止這兩件,隻是沒有曝光出來而已,而“被貸款”的過程中,必然有銀行內鬼作祟,所以說如果去深入調查這些“被貸款”事件,肯定有意外的驚喜發生。銀行的貸款發放核查流程(行話叫做“核保”)非常嚴格,在借款合同、借據的簽署過程中,必然要兩個銀行工作人員當面核查身份證原件、借款人本人,親眼見證借款人簽字、摁手印,如果沒有內鬼配合,這怎麼可能完成?

冒名貸款的事件既然能夠發生,那麼為瞭降低不良貸款率批量處理不良貸款的事情就更不稀奇瞭,不良貸款率一直是上市銀行最為敏感的數據,為瞭處理不良貸款,以往是將不良貸款資產統一轉賣給資產管理公司,但是現在不一樣瞭,當一傢公司的貸款出現問題之後,銀行可以找一傢新的公司來接盤這筆貸款,無限循環放貸,隻要利息能還上,這筆貸款永遠是正常貸款,而這類貸款實質上就是不良貸款,更為關鍵的是這類貸款的數額有多大,恐怕無人知曉。

我一直認為,中國的銀行股市盈率低於其他各個行業的上市公司,也低於其他國傢的上市銀行,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銀行真實不良貸款情況數據隻有天知道。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