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長透露:通脹要來,提前準備,手握“2樣”東西才是安全感

銀行行長透露:通脹要來,提前準備,手握“2樣”東西才是安全感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本身沒有錯,說的是任何一個行業,你隻要幹到精尖,都有出人頭地的時候。但是,我們不得不否認一個事實,單從收入這個角度,有些行業無論如何努力,也基本隻能定格在一個范圍,比如做快遞,要想從月入5000-6000元,提高到月薪萬元,那可能不是一時半會。

但有些行業本身起點就高,比如目前比較火爆的互聯網金融,如果平均收入都能達到2萬,那麼,在這個行業出現高收入的概率就會大很多。當然,這類行業不僅對專業有限制,而且在學歷、經歷等方面也要求較高,收入高也有高的道理。此外,還有一個行業雖然學歷門檻要求並不特殊,但對資金要求比較高,這就是房地產。

在過房地產行業工作過的人都知道,我們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的營業額也不過幾億,十幾億,但開發商隨便開發一個項目,大體都要這樣的資金體量,所以,在各種財富榜單上,往往都有房產商老板的大名,比如像李嘉誠、王健林,他們還做過首富。就算是普通人,購房時間選擇的不同,多年的收入也未必能彌補這種差距。

當然,這期間也不乏有一些“看走眼”的企業傢,比如王石早在2014年就說,房地產黃金時代過去,從此進入白銀時代,其本人也在2017年離開瞭房地產這個行業。但結果大傢都看到瞭,從每年不斷刷新的銷售額看,所謂的“白銀時代”其實賺瞭比黃金時代多得多的錢,那麼,那些說“房地產不行瞭”的言論,也就自然不攻自破。

還有潘石屹,作為國內地產的老前輩之一,在房地產上賺取瞭第一桶金,本應該大展拳腳,但從媒體報道看,近年以看空房地產的言論居多,實際上,也一直在“甩賣”資產,但結果很明顯,他錯過瞭這一輪又一輪的行情。這裡還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受人尊敬的企業傢任正非,他在去年底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初最應該搞房地產。雖然我們知道他可能說的是句玩笑話,鑒於華為今天的成就,重新選擇也未必會去搞房地產,但足以表達瞭他對房地產發展前景的認可。

其實,不僅很多企業傢對房地產“失算”,我們很多專傢學者和普通人也有懊悔。唱空房地產的專傢一直都存在,名字就不提瞭,他們的核心觀點就一個:拿收入與房價的比值、房產的市值與國際比,無非就是證明我們的房價太高瞭,泡沫很大,按他們的說法,早就該破滅N次瞭。這樣的論調,顯然太片面,而且忽略一個基本的現狀,那就是我們處於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這個發展包括我們的城市化進程、經濟增長、收入提高,以及與之配合的貨幣因素。下面,用兩個小小的案例不難理解。

1.在1998年房改時,我國的城市化率才30%,而到2019年則翻瞭一倍,達到60%。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即是說,在這差不多20年時間裡,平均每年都有1.5個百分點的增長,對應就是年均超過2000萬人的農村人進城工作,由此帶來的住房需求在國際上是找不到參考對象的。在需求的作用下,全國城鎮住房均價從2000元漲到目前1萬元,年均復合增長不過8.3%左右,這個增長速度快嗎?可用第2個例子來說明。

2.就拿豬肉來說,1998年的深圳是4元/斤,現在最低也要30元/斤,年均增長也有10.6%。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貨幣現象,比如全社會的資金總量為1萬元,一件商品價格為1分錢,經過20年的發展,每年都有新增貨幣,此時的資金總量變為5萬元瞭,這件商品價格也會增長,或許就需要5分錢瞭,即便有些如汽車、洗衣機不增長,它也會反映到其他商品上,房子作為普通傢庭的最大宗財產,豈有不漲之理呢?

當國內循環開啟後,有些專傢或者學者提出瞭一套看似有道理的理論:要促進國內消費,就需要抑制房地產,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有多餘的錢用來消費。這種想法,顯然過於片面瞭。房子作為“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環,其實也是一種消費,誰都希望環境好一些的小區,面積大一點的房子,住起來舒服啊。而且房地產還關聯數十個行業,可以帶動相關行業的需求,比如鋼鐵、水泥、裝修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密不可分。

而且國傢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解讀“十四五”規劃時表示,“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可見,說內循環就要打壓住房消費的說法也是沒有依據的。並且,一套房子好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是實實在在的大宗消費,意味著房地產行業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說瞭這麼多,房價這一問題還是不可回避。對此,我不妄言,我不希望房價大跌,也不認為房價快速上漲就是好事,從國傢對待樓市的態度看,主要也還是以“平穩”二字為主。如何理解這兩個字?一些人認為,不高過CPI和GDP增速算符合,也有人希望可以適當降一點。我認為,方向上還是要結合政策,再看前面說的兩個小小例子,主要看這兩個因素到底有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至於速度,個人覺得還是應看這個改變的多少,我的說法應該不算太深奧吧。

總體而言,隨著房地產進入平穩發展階段,購房者越來越理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由於房子屬於不動產,而且“房子=傢庭”的理念也會長期伴隨,與我們年輕人結婚、孩子上學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長期來看,一些擔心貨幣貶值的人,還是願意選擇房子作為抗通脹載體。某位銀行行長透露:通脹要來,提前準備,手握“2樣”東西才是安全感。目前席卷全球的風波還未有結束,各國社會經濟復蘇任重道遠,各主要經濟體大概率還是以寬裕的貨幣制度為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手中持有抗通脹的“硬貨”才能讓人更有安全感。

第一件東西:房產。這些年,關於房地產風向標,有人拿開發商退出房地產說事,比如說李嘉誠在內地多年都未拿地瞭,但其旗下亞騰資產管理公司還花24億在2020年初收購瞭上海某商場項目,說到底,這隻是人傢的一個戰略策略而已。還有王健林在2017年就宣佈退出房地產,原因可能隻有他自己清楚,但從實際來看,緩過神來的王健林,今年4月份在青島一舉拿下兩幅地,相關信息也顯示,萬達又重新確定瞭1000億銷售目標。不僅舊人回歸,有資金實力的跨行業大佬也沒有閑著,比如馬老師旗下的阿裡前不久還與易居達成戰略合作,正式進軍房地產行業,在今年5月份,圓通以1億元成立瞭房地產全資子公司。這些現象說明,大佬們對房地產行業前景看好。

有研究顯示,別說處於房地產上升期的房產,就是在成熟市場,房子也是作為富豪階層的標配,雖然配置占比不及普通傢庭多,但基本上也能與金融資產並駕齊驅。對於土豪們,我們望塵莫及,但就我們普通人而言,比較現實的考慮,有一套自住房那是起碼的,畢竟與成傢、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都密不可分,如果還能有一套用來度假,或者是出租,那不也是很多人的夢想嘛,當碰到一些突如其來的風波時,有地方住,甚至有持續的租金收入,顯然,這個時候多瞭一層安全感。

第二件東西:黃金。“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黃金在任何時候都很貴重,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而且具有抗通脹作用,一直作為一般等價物存在,紙質貨幣會貶值,但黃金則不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黃金本身也是一種稀缺商品,數量極其稀少且開采穩定。相關數據顯示,全球黃金總量大概有60萬噸,這其中達到開采條件的僅僅20萬噸,但需求端則因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加,加上日常各種消耗、損失,黃金顯得異常稀有。實際上,就算撇開黃金的增值功能,黃金在任何國傢、任何時候都作為一種優質的風險對沖資產而存在。

總結一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時代漸行漸遠,但並不意味著房地產這個行業沒落,在可以看到的未來,隻要需求存在,仍舊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當然,正如國傢對樓市調控所要求的那樣,平穩健康發展更有利於行業長青,在房住不炒時代,對於普通傢庭而言,如何讓自己的財富保值,甚至增值,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作者:專聊房君

學習房產知識,歡迎關註本號。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