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教授:這一次赴華考察,擊碎瞭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引言

《後漢書》中批評道:“多謬通方之訓,好申一隅之說。”指的是將道理歪曲,來佐證自己的偏見。偏見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明確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一旦抱有偏見,就往往會采取錯誤的方式應對和處理,因而也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國傢之間往往也存在一些偏見,這是由於一段時間的歷史或國傢強弱之間的對比造成的。然而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形勢總是在變化的,如果固守成見,就很容易貽笑大方。

01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淚史,也是中國人民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直到新中國成立才掙脫瞭這個“泥潭”。但是國傢的發展並非一時之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又占據著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的位子,但是經濟並不發達,甚至被周邊的很多小國壓在瞭下面。尤其是中國堅持自己發展,相比於某些依靠大國支持發展起來的國傢在速度上的確要落後一步。

▲韓國首爾夜景

韓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在美國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國傢。在近代史以前,朝鮮半島一直是統一的,沒有南北之分,在我國歷史文獻中,自戰國時期就有關於“朝鮮”的記載,《尚書大傳》中記載朝鮮是周天子給予箕子的封地。公元前1世紀,朝鮮被納入漢朝版圖之中;公元7世紀又敗於唐太宗之下。在古代史上,朝鮮半島多為中國領土或藩屬國。

▲朝鮮戰爭舊照

“韓國”之名最早來源於1987年成立的“大韓帝國”,然而1910年就被日本劃為“保護國”,直到1945年,朝鮮半島都是日本的殖民地范圍。日本戰敗後,朝鮮半島原本歸於美、蘇、中三國共管,實際上是蘇聯、美國南北分治,這成為瞭朝鮮半島分裂的前奏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正式建立。

▲中國首都北京夜景

在經歷瞭朝鮮戰爭之後,20世紀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增長,並在70年代時創造瞭“漢江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這樣的成就使得韓國迅速躋身發達國傢之列,也的確值得韓國人驕傲。同期,東亞的“龐然大物”中國還沒有實施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十分緩慢,韓國人逐漸有瞭一種對中國的刻板認識,並在心理上有瞭相當的優越感。

02

然而正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後迎來瞭騰飛,迅速超越一眾發達國傢,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很多韓國人並沒有來得及轉換自己的認識,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依舊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傢。甚至有些韓國學者試圖搶奪中國的文化遺產,如“端午節”、“孔子”等,並頻頻用中國的文化遺產“申遺”,令人瞠目結舌。

▲韓國金蘭都教授

韓國人的這種自大,來源於他們的偏見——他們認為中國還是遠遠落後於韓國的國傢,認為他們一些無恥的行為,中國人沒有反抗之力。但是,韓國教授金蘭都為瞭寫作曾經在2015年左右特意赴華考察,而中國的新貌令他大吃一驚,他也終於意識到,很多韓國人實際上在思想上並沒有足夠開放,他們甚至沒有發現一水之隔的中國已經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高鐵照片

在韓國的一檔紀錄片《明見萬裡》中,金蘭都教授說出瞭自己考察後的結論:“這一次赴華考察,擊碎瞭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在節目裡,他明確指出,韓國超過中國不過是這幾十年的事情,但已經陷入瞭一種過度的傲慢中。他舉出瞭中國的移動支付、電商、高鐵等例子,並指出韓國人引以為傲的三星集團曾經在中國市占率遙遙領先,但如今已經被小米等品牌相繼超過。如今三星在中國的市占率已經跌破1%。

結語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是我國發展落後於世界的起點,也給所有的中國人上瞭慘痛的一課:想要發展必須要向遠處看,隻停留在自己的成就上自以為得意是行不通的。然而,這世界上的很多國傢和很多人並沒有學到這一課,他們在取得瞭一定成績後,開始在思想上“閉關鎖國”,固化瞭對世界上所有國傢的看法。以史為鑒,以鄰為鑒,雖然如今的中國已經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需要時刻自省,切記居安思危。

參考資料:

《後漢書》《過秦論》《尚書大傳》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