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偷”漲價, 業績焦慮之下, 第二增長曲線艱難求解

文| AI財經社 王超

編輯| 孫明

繼今年4月“報復性漲價”被迫取消後,近日海底撈又悄悄漲價瞭,不過這次更加隱蔽,AI財經社記者調查發現,小步普漲、區域試點成為這次漲價的特點。有瞭上一次漲價失敗的教訓,海底撈這次低調潛行,盡量避免觸動消費者敏感的神經。

這次漲價是在試探消費者的反應?還是為下一步大幅漲價做預演?但海底撈業績的增長,顯然不能隻押寶在漲價這一條路上。

試探性漲價?

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常去海底撈的李女士,就意外發現瞭海底撈漲價的“秘密”。

據李女士提供的兩份賬單顯示,距10月中旬僅一個多月,海底撈廈門集美萬達店的部分菜品價格上漲1—3元不等。

其中,雪花豬肉片價格從22元變為24元,現炸酥肉則從20元上漲為22元,即便是自選飲料和自選調料也分別上漲1元至4.5元、5.5元。

就此,AI財經社記者致電廈門集美萬達店,工作人員回應稱:“11月初,總部進行過一次區域調整,價格上漲幾乎涉及大部分菜品。”而對自選小料以及飲料價格上漲的事實,工作人員也坦誠這是總部的決定,門店無能無力。至於價格調整所涉及的門店范圍,店員透露稱隻是針對部分門店。

無獨有偶,安徽滁州的王先生也表示,自己在海底撈滁州二店消費的半份撈派脆脆毛肚的價格從36元上漲至39元,半份招牌蝦滑也從32元上漲至34元。與此同時,半份精品肥牛的價格也從35元上漲至38元,炸豆衣卷更是從28元上漲至29元。

類似現象也出現在南京新百A座、寧波中山路海底撈門店。而相比菜品價格上調,大部分消費者難以接受的是,海底撈相應的服務並沒有提升,價值感明顯不足。

AI財經社記者實地走訪北京三裡屯SOHO以及復興國際中心海底撈門店,但店員均回應稱價格並未調整。

“報復性”漲價被迫取消

海底撈門店價格上調已經並非首次,但今年“報復性”漲價卻遭到瞭消費者的激烈反對。

今年4月正值疫情,海底撈就因“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錢”被罵上瞭熱搜。但緊隨其後,海底撈發佈瞭道歉聲明,宣佈價格已恢復如前,菜品份量也並未發生變化。同時,海底撈就門店菜品價格不一也進行瞭說明,考慮到門店綜合運營成本、消費水平和市場環境等因素,菜品價格才會出現一定差異。

餐飲連鎖專傢王冬明向AI財經社分析道,“米飯其實是一個標品,價格透明度高,一份米飯售價7元,消費者吐槽,這其實很正常。”

“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不言而喻,倒閉潮也遠比其他行業嚴重。而疫情過後,餐飲生意其實更加難做。如果說漲價,其實2019年底海底撈就應該漲價瞭,但因為新開瞭很多門店,海底撈才暫緩瞭漲價。”王冬明分析,“歸根結底,漲價其實既有焦慮,也是一種無奈。”

事實也確實如此,海底撈2020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受疫情影響,海底撈上半年營收97.61億元,同比減少16.5%。大面積的門店停止營業及客流下滑,直接導致海底撈門店的翻臺率從去年同期的4.8次/天減少到瞭3.3次/天。

漲價的秘密

餐飲業的漲價,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參考依據,根本還是看消費者接受以及價格敏感度。疫情期間,居民存款和消費能力均有所下降。也正因如此,很多消費者的反應才比較激烈。

餐飲提振業績無非也就兩種手段,要麼提升復購率,再不然就是提高毛利率。餐飲業要想提高毛利率,花樣繁多的變相漲價層出不窮。以百盛中國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為例,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取消各種優惠折扣。

其次針對產品進行調整,大份菜品改成小份菜,必勝客的披薩就非常典型。從50寸到40寸,再到最後的20寸,伴隨份量的減少,其實價格是變相提升瞭。另外,越是經濟不好、消費不振,品牌就越是不停地推出新產品。新產品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新的定價權。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漲價。

最後,就是最常見的套餐方式,以引流產品帶動爆款高毛利產品,從而提升產品價格。

業內人士分析,這次海底撈漲價還僅是一種小范圍的價格試水,更多還是在試探消費者以及市場反應。至於是否會大范圍落地,最終還是以經營數據表現為參考。

實際上,海底撈“變相”漲價的小動作不斷。

去年9月,海底撈變更瞭自2016年就與支付寶合作的69折優惠。更新公告顯示,自2019年10月1日起,工作日周一至周五晚10點至次日凌晨7點全單7.5折,周六日、節假日公休假期晚10點至次日晨7點全單8.8折。

“這樣的時間以及優惠設置形同虛設,幾乎就是變相趕客。”這是當時許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正因如此,海底撈隨後也對外回應,“最新的支付寶大學生優惠方式調整,我們在認真聽取顧客意見和建議後,決定暫不調整現有折扣活動。”

為瞭更好地實現漲價,降低輿論風險,餐飲行業一直參考PI值(即PurchaseIndex,購置指數)作為一道菜漲價的標尺。PI值反映瞭一道菜品的人氣高低,人氣高的菜品不漲價,隻漲不常被點到的菜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即使漲價,顧客不會有明顯感知”的效果。

熱門菜品不漲價,冷門可以適當漲價,是餐飲行業的某種潛規則,這也可以總結為,一道菜是否可以漲價,除瞭和原材料有關,與它的人氣和關註度也有很大關系。海底撈的品牌策略也是非常低調,創始人幾乎從不對外站臺。品牌就是品牌,創始人就是創始人,不同於西貝等品牌,通常賈國龍一說出不好的言論,品牌就跟著遭殃。

其實,不管是粉絲眾多的海底撈,還是疫情期間刷屏的“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的西貝,都是中國餐飲界的頂級流量,它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無限放大。盡管都是網紅餐飲品牌,它們仍有自己的無奈和焦慮,品牌溢價也難以通過短時間漲價來實現。

海底撈的焦慮和未來

海底撈上市後,借助資本力量迅速擴張開店。僅2020上半年,海底撈就逆勢開店173傢。但市場競爭和挑戰依舊無比激烈,財報中體現出的翻臺率下滑,也迫使海底撈不得不做出改變。

財報顯示,2016-2019年海底撈的翻臺率分別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4.8次/天。自2019年開始呈現下滑趨勢。

同店銷售增速方面,海底撈遭遇瞭最大麻煩——一二線城市同店增速出現瞭萎縮。2019年,海底撈二線城市同店增速為-1.9%,較2018年數據下滑瞭6.2%個百分點;在一線城市,公司的同店增速在同期下滑瞭11.9%個百分點,直接從11.7%跌落至-0.2%。

這說明海底撈在一線與二線城市的同店營收已停止增長,而搭配同期客單價上升來看,這意味著單個客人花瞭更多的錢,可店面營收卻在減少,這代表瞭客流量的減少。

單店數據增長這個維度亦是如此,海底撈在2018年的同店增長為6.2%,但2019年直接降為1.6%,下滑主要是因為一二線城市同店增長的下滑,其中一線下滑0.2%,二線下滑1.9%,三線及海外分別增長8.3%和11.9%。

而一二線作為營收貢獻的絕對主力,必須追求同店銷售一定程度的增長,要麼提高客單價,要麼做高翻臺率,但事實是門店密度增加,帶來瞭翻臺率的下降,加之疫情影響,因此海底撈不得不提高客單價,保持業績增長和支撐60多倍的高估值,而提高客單最快的途徑是提高菜品價格。

事實上,海底撈近三年每年的客單價提升都在3~5個點左右。而疫情期間一次性調增6%,卻遭至群體反對,這也說明在經濟下行周期,海底撈一線110元左右的客單上升的空間是有限的,其現階段的增長已經開始面臨一定的挑戰。

此外,火鍋這個品類,一直不乏新玩傢、新品牌,競爭遠比以往激烈。不僅有呷哺呷哺,甚至和府撈面、老鄉雞都已經開始佈局發展。

而針對市場現狀,除漲價外,海底撈也相繼推出瞭“飯飯林”、“秦小賢”等多個新品牌。同時也不斷發揮自身品牌及招商優勢,佈局並逐力下沉市場。在三四線城市,海外市場、食材銷售等方面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

更值得註意的是,由於疫情,海底撈外賣業務有瞭顯著發展。截至6月30日,海底撈上半年97.61億元的總營收中,外送業務收入超4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由1.6%增至4.2%。與此同時,為瞭滿足疫情期間消費者對火鍋外賣的需求,海底撈對外賣業務進行快速擴充,截至2020年6月,共有299傢可提供外送服務。

但不論如何,菜品價格上漲必然影響到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對餐廳而言,價格是篩選客群的直接手段,也是明確自身品牌定位的一種方法。

“保守說,漲價的餐廳中70%都會失敗。究其原因,漲價牽一發而動全身,餐廳必須有配套的升級打法,讓顧客體會到‘漲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而降低對價格的敏感度。”莆田餐廳門店經理李東海曾如此表示。

對於餐廳來說,提高利潤的方式有很多種,漲價並非最好的那一種。漲價永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比如西貝這些年持續上漲的客單價,主要目的並非提高門店利潤,而是完成品牌的構建;而多年不漲價,同樣也是為瞭完成品牌的構建。

每個價格區間,也許都會出現至少一傢成功的公司。相比漲價,更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價格帶。海底撈的漲價最終結果如何,消費者最終會用腳投票,財報亦會給出答案。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