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金融科技來瞭以後,風險其實沒有降低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7日電 題:《李稻葵:金融科技來瞭以後,風險其實沒有降低》

  作者 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一、傳統的金融風險

  從歷史案例來看,傳統的金融風險無非就是三類。第一類,某一個大的金融機構自己運行出瞭問題,比較典型的是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第二類,系統性風險是來自於某一個經濟體,整個金融系統貸款過多,新興市場國傢中這種風險是最常見的。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一輪一輪的拉美金融危機都是來源於此。第三類,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資產泡沫,比如股市的價格高漲,突然間下降。

  二、我們面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科技來瞭以後,金融科技給我們帶來瞭什麼呢?金融科技們最愛講的話,是大數據可以使貸款壞賬率很低,幾乎可以消滅呆賬、壞賬。我承認大數據確實可以減少貸款違約,可以搞一些普惠的事情,但是要系統地看,我不認為他們真正解決瞭很多系統問題。

  金融科技來瞭以後,還有什麼幫助呢?很多交易快瞭,還有很多新的交易,非標的產品都可以買瞭,確實給我們帶來瞭方便,確實讓一些非標準的資產可以交易,更多的人可以很快地參與交易。但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交易極其頻繁,容易出現二級市場的迅速下降。這一次疫情來瞭以後,美國的股市四次熔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1987年,美國股市一個星期降瞭30%以上,連續降瞭五天,部分也是這個原因。舉一個例子,我用瞭一個手機App做股票,App非常好用,它能夠實時做到每一個股票,今天或者是昨天、最近一個星期,有多少人評論它,多少論壇評論它,給出一個輿論指數,也給一個消費者、投資者積極性的熱情指數,非常厲害。但是問題在於什麼呢?這是互相影響的,當一個股票下降的時候,大傢討論它,輿論指數都降溫,是互相影響的,它獨立的數據是很少的,都不是充分統計,都是相關統計,這也是新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問題。

  新科技來瞭以後,風險其實沒有降低,局部的風險可能控制住瞭,但是系統的跨平臺的風險沒有控制住。另外,由於搞瞭頻繁的交易,所以互相傳染,傳染速度更快瞭,股票跌得更快瞭,該怎麼辦?首先任何一個系統的安全,不光是金融,都要有一個監管機構保證這個系統的安全,監管的人應該比那些想犯規的人要牛,金融監管者的能力應該跟貓一樣,想犯規的人的能力應該跟老鼠一樣,貓的能力應該超出老鼠。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為什麼出問題?一個根本的教訓是,美國監管機構的能力低於美國華爾街人的能力。背後的原因又特別簡單,因為美國監管機構,包括美聯儲的工資,遠遠低於華爾街的工資。

  三、監管應該怎麼跟進?

  因此,我們要共同努力,做好新科技和新金融的監管。

  第一,研究要跟上。

  第二,要有一個監測的系統,整個系統要跟上。新基建裡重要的一條應該是監測系統,新基建不僅是充電樁,超高壓的輸電網,也應該包括金融安全的監測系統。

  第三,我建議現有的監管機構,應該成立相對獨立的科技金融,或者是數字金融監管機構。為什麼要相對獨立呢?因為必須要和那些搞數字金融,跑第一線的人的能力匹配,不能落後太多。現有的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都是非常能幹的,很多都是博士、博士後,但你讓他重新學互聯網,重新學計算機,重新學人工智能,恐怕太難瞭。更重要的是,如果用現有的機構去監管,招不來新人。因為搞高科技和搞金融的人工資高得不得瞭。當然,業務上一定要積極配合。(本文據李稻葵11月27日在“北京金融安全論壇”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