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曉燕:除瞭央行數字貨幣,不要碰其他所謂的虛擬貨幣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7日電 (張燕征)27日,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在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期間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表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除瞭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不要碰其他所謂的虛擬貨幣。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 來源:主辦方供圖

  張曉燕指出,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有效地配置資源,通過大數據改善征信質量,幫助平臺更精確地預測違約率;另一方面也面臨著金融安全、用戶隱私泄露、監管方面的風險。

  “比如加密貨幣資助瞭多少非法活動?在中國,比特幣管理得比較嚴,但還是有不少人手上持有比特幣,一個很大的安全隱患在於可能會被用於非法交易。悉尼大學的團隊收集瞭六億筆交易,其中1/4的用戶,每年1/2的交易同非法的活動有關系。”張曉燕稱。

  在張曉燕看來,加密貨幣市場炒作交易還會導致短期加密貨幣市場泡沫。“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聽到有人談到比特幣被炒作,那究竟是如何被炒作的?佛羅裡達大學團隊指出,價格操縱者通過發送閱後即焚的短息,吸引投資者買入,特征是價格、交易量和波動性大幅上升,然後這些操縱者提前買入,價格哄抬上漲後他們再退出。虛擬貨幣在監管方面大部分還是空白,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金融安全風險。”

  張曉燕表示,另外一個金融風險就是用戶隱私泄露。“比如盜用社交信息進行非法催債,搞得人傢破人亡。從經濟角度看,如果平臺沒有經過債務人允許,擅自調用社交信息進行催債,平臺不會降低債務的違約率,反而增加瞭17%的違約率。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大傢都很反感用社交網絡去催債,一旦這傢平臺用網絡進行催債,大傢有瞭報復心理,反而更不願意還款,於是將造成更大的信用風險。”

  “普通老百姓要想保住自己的財富,我個人建議要遠離任何虛擬貨幣和非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不建議散戶去做這些事情。”張曉燕表示,數字貨幣和虛擬貨幣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主要區別在於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可以被用於真實的商品和服務交易;而名目繁多的虛擬貨幣主要運行在區塊鏈網絡上,價值取決於使用者。

  前述論壇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等部門聯合在京舉辦。本屆論壇以“新金融、新基建、新安全”為主題,討論在金融風險管理、金融科技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旨在推動進一步加大金融業在服務經濟社會與民生保障方面的改革創新力度。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