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艱難進入權力過渡期, 美媒: 特朗普稱還要繼續戰鬥搞一個“大計劃”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林日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李司坤 柳玉鵬]在大選投票結束近三周後,美國終於邁出正式權力過渡的第一步。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致信拜登,承認他是“明顯的勝利者”。當天,拜登團隊將其網站搬到瞭政府服務器上,並公佈首批內閣名單,包括國務卿等重要外交和國安方面人選。世界媒體以這份名單為線索,近距離探究美國未來的政策方向。這些提名實踐瞭拜登希望內閣“多元化”和“專業化”的想法,被認為是一次建制派的回歸。但也有媒體質疑,很多奧巴馬政府中的老面孔,能否應對已經發生巨變的世界。23日,特朗普做出迄今最接近承認敗選的表態,稱其團隊將協助政權交接,但很快又說,對選舉腐敗的調查“正全速前進”。修復與盟友的關系、恢復美國的國際形象……拜登及其內閣將面臨很多棘手問題,但美國的首要任務仍是恢復自身秩序。

一次建制派的回歸

23日,拜登公佈的提名和任命人選包括佈林肯擔任國務卿、沙利文擔任總統國傢安全事務助理、馬約卡斯擔任國土安全部部長、海恩斯擔任國傢情報總監以及格林菲爾德擔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前國務卿克裡被任命為總統氣候特使,並將成為國傢安全委員會的成員。據報道,拜登還計劃提名美聯儲前主席耶倫出任財長。

如果獲參議院批準,拜登的這份名單將創造不少“第一”。“美國之音”報道說,海恩斯有望成為領導美國情報部門的首位女性。古巴出生的馬約卡斯則將是第一位擔任國土安全部部長的拉美裔移民。1976年出生的沙利文將成為幾十年來擔任總統國傢安全事務助理最年輕的人之一。克裡的職位不是內閣職位,但這是國傢安全委員會首次有一名負責氣候變化問題的官員。據美國NBC報道,拜登可能於24日提名弗盧努瓦擔任國防部長,那麼美國將出現首位女防長。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即使不是傢喻戶曉,拜登提名的人選也浸透瞭華盛頓的作風,標志著美國政策回歸到一個更可預測的時代。這些人在華盛頓有深厚的關系網,在北約和中東盟友中也都很有名。拜登在宣佈提名時說:“在國傢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我們不能浪費時間。我需要一個從上任第一天就準備好的團隊,幫助我重新奪回美國在談判桌上的位置。”

“總的來說,這可以算是一次建制派的回歸。”國際關系學院校長助理、國際政治系主任達巍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意味著拜登政府的政策制定,尤其是外交和國安政策將呈現傳統和專業風格。

在拜登的團隊中,佈林肯與沙利文被認為將在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中發揮核心作用。現年58歲的佈林肯與拜登有著長達20年的親密關系。“美國之音”說,佈林肯被許多分析人士稱為外交政策的“中間派”。由他掌舵的美國外交巨輪或回歸多邊主義的航道,並以恢復美國與盟友的關系、增強盟友對美國的信賴為首要事項。

44歲的沙利文則是民主黨內公認的外交智囊和政治“新星”。希拉裡曾稱沙利文未來有競選總統的可能。據報道,佈林肯和沙利文已經一起幫拜登制定瞭一項戰略,其中包括迅速聯絡經常被特朗普激怒的盟友,展示出在疫情及其經濟影響等重大全球問題上的合作意願。

“拜登試圖用老面孔應對變化的世界。”美國政治新聞網評論說,這些奧巴馬政府中的熟人面對的世界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而且很多方面比他們上一次掌權時更糟。達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新的內外局勢會讓他們對美國的傳統政策做出一定調整。此外,傳統建制派也需要向民主黨內更激進的力量做出相應妥協。人回歸瞭,政策卻未必與以往一樣。

美智庫警告:對華永遠別犯這三個錯誤

關於對華政策,媒體試圖從拜登團隊成員的表態中尋找線索。今年9月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訪談上,佈林肯稱中國對美國構成“最大的挑戰”。但他認為美中完全脫鉤是個“錯誤”,也多次表示兩國在氣候變化、武器管控、疫情等全球議題上合作的必要性。不過佈林肯強調,美中合作的前提是美國要“站在強勢地位上”。

沙利文去年9月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的《競爭但不帶來災難》,被認為是其對華觀點的闡述。文章說,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已經結束,應在一系列的問題上使用更強硬手段。但兩國不應就此切入冷戰模式,中美可以共存。

“就中國而言,2021年不是2016年。”與拜登團隊關系密切、曾在奧巴馬政府任國務院三號官員的溫迪·謝爾曼對《華盛頓郵報》說,拜登政府可能會與中國建立一種“復雜但非常清晰的關系”。該報援引拜登的幾名盟友的話稱,在特朗普任期內跌至歷史低點的美中關系不可能輕易恢復。《紐約時報》報道說,在臺灣問題上,拜登可能將不得不在特朗普設定好的道路上走下去,盡管不會像特朗普表現得那麼好鬥。

俄羅斯《獨立報》24日評論說,中美之間的分歧不會隨拜登上任消失,但兩國相處的模式可能發生變化,像現任國務卿蓬佩奧宣稱對華冷戰那樣的醜聞將減少,中美雙邊關系和高層溝通有望恢復。美國智庫佈魯金斯學會的專傢對兩國關系復蘇的前景持積極態度,但同時警告拜登政府永遠不應重蹈特朗普政府三個錯誤的覆轍:不應試圖將共產黨與中國國傢分開,不應呼籲動搖共產黨政權,不應將中國政策描繪為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威脅。

特朗普還要保持戰鬥的樣子

23日和24日,密歇根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先後宣佈拜登為大選獲勝者。《紐約時報》稱,這一強烈跡象表明,特朗普推翻大選結果的最後努力即將結束。23日,參議院一些最資深的共和黨人改變態度,強烈敦促總務管理局允許開始交接程序。100多名商界領袖也致信政府,要求協助權力過渡。當天晚些時候,總務管理局局長墨菲致信拜登,通知他可以開始入主白宮的正式過渡程序。

這之後,特朗普很快發出一條推特。他稱墨菲受到“威脅和辱罵”,但表示自己已指示團隊協助過渡程序。CNN稱,特朗普的推文被他周圍的人解讀為“本質上的讓步”。然而,當天晚上,他又發推否認這與繼續調查“美國政治史上最腐敗的選舉”有關聯,試圖緩解支持者對他承認失敗的擔憂。《華爾街日報》援引政府官員的話稱,特朗普沒有表現出計劃發表任何形式的敗選演講的跡象。他私下說要保持戰鬥的樣子,直到最後一刻。

這種“戰鬥”可能包括對中國發起最後的瘋狂攻擊。《華爾街日報》24日的另一篇報道說,任期即將在兩個月後結束的特朗普政府還在計劃推動一項宏大行動——建立一個西方國傢的非正式聯盟。當中國采取抵制某國商品進口的行動時,盟國將購買被抵制的商品或提供補償。或者盟國可以聯合一致,就損失的貿易對中國加征關稅。

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說,他們正在與西方民主國傢接觸,但承認這些新措施面臨特朗普政府影響力日漸衰減的阻礙。《華爾街日報》稱,還有一點遠遠不能確定的是,其他依賴對華貿易的國傢是否願意加入一個旨在遏制中國的集團,或者一個可能依賴關稅大棒的集團。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