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討厭你的人,無論怎麼掩飾,都會在這些舉動中表現出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類自產生之日起,便存在很多差異明顯的情感狀態。對於喜歡的人和物,我們會毫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但是對於厭惡的人和事,便會表現出難以掩飾的反感,甚至會不自覺地想逃離。

比如說當一個沒有野外生存經歷的人,在野外見到顏色鮮艷的花朵、色彩明麗的蘑菇時,都會發自內心地產生一定的警覺。這就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這種意識,在人類產生瞭社會之後,逐漸延伸到瞭社會交往之中。在與人交往時,我們自然也會對不同的交往對象產生好惡之情。

這就導致在進行社會交往時,一旦接觸到我們不太喜歡或是討厭的人,便會本能地表現出一定的反感,甚至是抗拒行為。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心中清楚對哪些人存在這些消極的感受,那麼完全可以在與其交往時進行一種行為與語言上的“遮掩”,把這種反感的情緒深埋在心中。但很多細節的行為是難以掩飾的。

厭惡情緒會加重敏感程度

在個體的社會生活當中,潛意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與能力。

研究表明,有很多自己並未意識到的人和事,會通過潛意識被自己記錄下來,而這一過程個體卻不自知。

比如一個人在通過某個偶然的機會結識瞭一位朋友之後,始終對這位朋友存在一種防備之心,但是卻不明白為什麼。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這位朋友與兒時曾欺負過自己的一個人長得特別像。

這就是潛意識的作用,以及其對我們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

所以當你隱隱感知到有什麼事情不對,但又不確定的時候,這就是潛意識在對你進行提醒瞭:周圍的人和事可能存在異常,要註意。

當然,我們俗稱的“第六感”其實也就是指潛意識。

厭惡會帶來焦慮

就像之前提到的,假如你在與某個人交往的過程當中,總是覺得很不適,那麼就很可能是因為他身上的某種氣質讓你感到厭惡。

比如對於很多校園當中的學生而言,同住一個寢室的室友假如有很多惡習,並且性情暴戾、捉摸不定,那麼你在與他進行交往時肯定會感覺很難受。

由於兩人的關系,不得不長期與其進行交往,正所謂“抬頭不見低頭見”。

在面對諸如此類的情況時,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首先,讓自己的心情和狀態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閾限之中;其次,就是讓自己更加強大。

  • 態度的天壤之別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判斷自己對於討厭的人的態度,來反思自己是否會在生活當中引起別人的反感。

比如說,對於情侶而言,假如兩人從熱戀期的無話不談、一秒鐘都不想分開,漸漸變得沒有什麼話題,並且時不時伴隨有爭吵,那麼這就證明,兩人間的感情產生瞭危機。

這種情況下,兩人之所以還在一起,並未分手,也許就是一種“慣性”在維持著感情,所謂“危如累卵”,也許一件小事就會成為分手的導火線。

這種情緒是很容易被發覺的。除瞭言語上的沉默寡言和偶有爭吵,還有很多時候,一些小的舉動會顯示出兩人感情的變化。

所以對於處在這種感情之中的兩人而言,一定要做出決定瞭:這樣再拖下去也沒有意義瞭。

  • “惹不起躲得起”

很多人本性善良,不想和那些自己討厭的人撕破臉,而是想通過遠離的方式來規避與其接觸,就是俗話說的“惹不起躲得起”。

其實我們知道,在社會交往之中,“距離產生美”。過於近距離的接觸和親密的關系會讓個體的很多缺陷暴露出來。

所以其實在社會交往當中,比較好的相處頻率也是保持一定的間隔,假如每天都在一起生活,那麼遲早會厭倦。

對於我們而言,也沒有必要去逃避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直面厭倦的感情,想方設法去解決。

假如真的無法讓對方做出改變,那就隻能自己去做出調整。畢竟最終生活還是屬於自己的,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