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澳大利亞能找到“中國替補”嗎? 澳學者: 沒有其他市場可以取代中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徐靜 王傳軍 環球時報駐新加坡、德國特約記者 辛斌 青木 柳玉鵬]11月上旬已過,澳大利亞媒體熱炒的中國要采取的“澳七大類產品貿易禁令”沒有如期到來,但出口商們仍憂心忡忡,因為澳總理莫裡森還在聲稱“為國傢利益將繼續按價值觀行事”。作為“坐在礦山上的國傢”“騎在羊背上的國傢”,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保持瞭近30年經濟不間斷增長的“神話”,這背後與中國密不可分的經貿往來關系巨大。中國從澳進口瞭大量的鐵礦石、煤炭、大麥,中國人到澳旅遊、留學、投資也對澳經濟貢獻頗多。因此,很多國際輿論認為,澳經濟發展已對中國有很大依賴,想找“替代者”的做法基本上是徒勞的。

“中國市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

“中國煤炭禁令可能會讓澳每年損失150億澳元”“中國對澳投資已連續第三年下降”。最近一段時間,澳大利亞媒體和眾多國際媒體都十分關註中澳兩國經貿關系的變化。“澳被自己的對華政策弄得焦頭爛額,選擇與北京玩火,其結果可想而知。”香港《亞洲時報》5日刊文稱,“這個國傢發現,當一名自封的美國‘副警長’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其經濟30多年來首次陷入衰退”。中國是澳最大貿易夥伴,也是最大的國際留學生和遊客來源國,“中國對澳經濟的影響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事實上,澳煤礦工人和農民正受到與中國的貿易戰的沖擊,大學和依賴旅遊業的行業正面臨財務壓力。

有數據顯示,1972年中澳建交時,兩國雙邊貿易額還不到1億美元。本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澳兩國貿易大幅上升。2007年中國第一次成為澳最大貿易夥伴,雖然次年又一度被日本趕超回來。此後,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2018-2019財年,雙邊貿易額高達2350億澳元。同一財年,國際教育為澳大利亞經濟貢獻376億澳元,創造就業崗位24萬個,位居澳服務出口業首位。這其中,在冊的20多萬留澳中國學生貢獻巨大。據統計,中國留學生每年在澳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共計近150億澳元,同時給航空、旅遊、地產等帶來的價值每年約為4億澳元。

“澳2019年向中國出口瞭其所需鐵礦石的60%、約60%的煉焦煤、約5%的銅礦石;澳生產的大麥近60%銷往中國,約94%的龍蝦、70%的谷物出口中國;澳是中國最大葡萄酒供應國……”俄羅斯《生意人報》等媒體為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列瞭一個長長的單子,並認為,鑒於澳大利亞本國產品在歐亞需求低迷,澳應保住中國市場,而不是把“口頭上表示的要尋找替代中國的市場”當成擺脫對中國依賴的靈丹妙藥。俄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傢薩利茨基近日表示,澳企的現實利益遲早會影響澳政府的對華政治路線。

在澳大利亞,很容易聽到相關企業看重中國市場的呼聲。澳龍蝦年產值高達7億多澳元,其絕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中國。總部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傑拉爾頓漁民合作社是澳最大的龍蝦出口商,大約有300名成員。今年3月,傑拉爾頓漁民合作社首席執行官馬修·魯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是我們最大的市場,我們超過90%的產品都出口到中國。特別是中國春節前後,我們最為忙碌,出口量也最大。”據魯特介紹,因受新冠疫情影響,他們今年春節期間對華龍蝦出口“驟降至零”,140條漁船近一個月沒有捕撈活動。為盡快恢復對華出口,漁民合作社甚至想到包機將龍蝦運到中國,同時從中國運回一些抗疫物資。他們還制作視頻為中國抗疫打氣加油。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對鐵礦石等資源產品的需求,催生和推動瞭一批澳本土礦業公司的創建和壯大。其中最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創立於2003年、現在已是澳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商——福特斯克金屬集團(FMG)。用FMG高層的話來說,“中國市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FMG首席執行官蓋恩斯2019年11月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從2008年我們第一船鐵礦石運抵中國以來,我們已成為中國鋼鐵產業可靠的、高質量的鐵礦石核心供應商。當然,FMG不僅向中國出口鐵礦石,同時還進口和使用中國產品。中國是澳重要貿易夥伴,是朋友,澳民眾也清楚良好的澳中關系對澳經濟發展的貢獻。”

“冰河時代”:難找中國替代者

“堪培拉和北京之間現在處於冰河時代。”瑞士《新蘇黎世報》10日刊文稱,一旦澳中關系進入“政冷經冷”時期,那麼澳方難以找到可以替代中國的市場。德意志廣播電臺的評論認為,澳出口產業正成為其強硬對華政策的“主要受害者”,雙方原本有著良好的貿易關系,但貿易爭端增多後顯示出來的是:“小澳大利亞”對“大中國”的需要遠遠超過中國對澳的需求。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澳大利亞前五大順差來源地依次是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英國,其中對中國的順差額為488.3億美元,比後4個國傢的順差額加起來還要多27.6億美元。

新加坡《海峽時報》文章認為,澳正加強與亞洲另一“經濟巨人”印度的聯系,但印度政府奉行經濟民族主義,去年退出旨在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就是一個例證。印度政府希望有更多人去澳工作,但不想降低關稅。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刊文稱,中澳緊張關系促使許多澳企開始想開發新市場,如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國,但這條路是艱辛的。在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主任詹姆斯·勞倫森看來,“沒有其他市場可以取代中國,我們將盡力實現多元化,但最終,你無法用一個類似的大型經濟體來替代中國,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經濟體”。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的一些經濟學傢認為,中國市場不可能被輕易取代,澳政府的幹預是徒勞的。東亞專傢席羅·阿姆斯特朗說:“由政府來告訴企業你們不能賣給中國,或在其他國傢根本沒有打算買的時候說你必須要賣多一點給它們,這有一點奇怪。”

香港《亞洲時報》的文章還寫道:“中國的城市、道路建設是唯一能切實讓澳大利亞再次成為‘幸運大陸’的國傢。但中國不是真的需要澳大利亞產品,也可以用其他國傢的產品來替代,如從加拿大購買龍蝦。澳向中國出售的鐵礦石、煤炭、天然氣和其他資源,在世界其他地區都很容易獲得。非澳方的產品可能質量不一樣,或者更貴,但那又能怎樣呢?”

“明智對話”:期待雙贏

日益緊張的中澳關系引起澳各界人士擔憂,要求莫裡森政府改善對華政策及兩國關系的呼聲此起彼伏。澳大利亞新聞網近日刊文說,“中國已確保澳方會為其挑釁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時間點可能比許多人預期的要早得多”。澳《悉尼先驅晨報》分析認為,如果沒有推動多樣化的真正嘗試,地區安全等澳其他國傢利益很容易受到經濟脅迫的影響。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中國市場占據西澳大利亞州所有出口額的50%,該州每年向中國銷售約1000億澳元的產品,從中國購買價值40億澳元的商品。“這960億澳元的貿易順差,我認為在全世界都可能前所未有。”該州州長麥高文近日表示,盡管外交事務歸聯邦政府管轄,但該州將倡導“明智對話”,“在當前困難和不確定時期,保持更穩固的貿易關系而非讓它們成為爭執的犧牲品勢在必行”。澳前駐華貿易專員克裡夫頓也強調說,“未來十年裡,中國可能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除非澳中能修復破裂的關系,否則澳方從中國增長的故事中獲利的可能性將受到威脅”。

澳中商業峰會主席楊東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澳中關系惡化會導致澳經濟復蘇步伐放緩,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澳民眾的生活成本會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會加深他們對中國的誤解。澳大利亞農業產業協會主席馬克·艾利森則強調:“澳中兩國關系正受到來自政治與貿易等多領域的沖擊。從中國的角度看,中方已找到很多產品的替代市場,但坦率地說,從質量、價格及可持續性的供應鏈等角度而言,澳仍有很大優勢。因此,我們期待一個雙贏的貿易夥伴關系,而不是雙輸局面。” 俄戰略問題研究所專傢別利亞耶夫認為,美國對澳保持與自己同一政治軌道的興趣很大,“即使新一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與特朗普時代相比可能會有所調整”,但澳方仍可能會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因為幾乎沒有理由指望美國能在澳對華關系上減輕對澳方的壓力。他建議澳大利亞好好掂量掂量,要不要尋求重大妥協,尋找機會來加強和恢復與中國的聯系,因為澳經濟狀況決定於此。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