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 拉動內需取決於更好的收入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拉動內需取決於更好的社會福利和農村收入 在外部環境變得惡劣和不確定的當前,有志於民族復興的中國必須制定未來5年和面向2035年的計劃。

與新加坡或韓國不同,中國的經濟規模龐大,這意味著不能永遠依賴出口。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消費市場,面向國內的增長是可行的。

從11月10日在上海落幕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到“雙11”的網購狂潮,我們見證瞭中國消費力的巨大潛力和變現。

但比起中國消費的數量或質量,其精簡形式才是真正令人矚目的。中國新的柔性制造使得個性化、甚至是定制化的商品從工廠及網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成為可能。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對中國來說並非新理念。為取代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中國領導層大約在15年前首次提出瞭消費驅動增長的想法。中國內地的消費占經濟的比例異常低(2019年為39%),雖然比2010年的33.8%有所提高,但仍遠低於美國的67%和香港的69%。

盡管過去幾年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這一點要放在歷史背景中看。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其凈出口和投資大幅增長,但卻犧牲瞭傢庭消費。傢庭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0年的33.8%。

上世紀80年代經濟改革頭幾年,消費比例甚至更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但此後30年裡,消費一直在下降,直到最近10年才略有恢復。

為什麼中國沒有成功地提高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一種解釋是中國國民儲蓄率非常高,去年占該國GDP的45%。相比之下,以財政審慎著稱的德國,其國民儲蓄隻占GDP的25%。受社會保障不健全、以前的獨生子女政策和子女贍養年邁父母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中國民眾喜歡儲蓄。

另外,國民儲蓄高也與中國社會保障不發達有關。如果政府在社會保障上多花錢,公民就沒有必要多存錢瞭。

同時,傢庭收入偏低。去年中國傢庭可支配收入僅占GDP的43%。原因不一而足。有些可能是過渡性的,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結果。直到最近,剩餘勞動力使工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而城市化在提高傢庭收入的同時,往往壓低瞭傢庭勞動力在產出中的比例。

其他結構性因素可能也在起作用。中國經濟的資本效率可能不高,一些國有部門或許從經濟中獲取壟斷利潤。但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雇主和雇員的社會保障繳費負擔都很重。

中國過去一段時間為改善貧困傢庭的命運做瞭許多嘗試。比如廢除瞭農業稅,禁止地方政府向農村傢庭收取費用,推出並擴大瞭最低生活保障社會福利方案。盡管取得瞭進展,但收入和福利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中國消費驅動增長戰略成功與否,可能取決於如何有效協調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的演變。(作者溫斯頓·莫克,陳俊安譯)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