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中國工商銀行也不靠譜瞭?

但凡投資,就沒有絕對的安全,

哪怕收益不高,哪怕面對的是銀行。

4.1%的理財也好意思爆雷?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股天樂發現,上周末2020年金融圈最不可思議的雷爆瞭:

一款由鵬華基金旗下資管公司發行、工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年化基準利率4.1%,門檻100萬,規模40億,鎖定期6個月。這次被坑的又又又又是大戶。。。

如今到期後,購買該理財產品的大戶們卻被告知產品出事瞭,無法如期兌付!

前者是中國十大基金公司之一,再加上宇宙行,都愣是沒把持住風險,讓最不該爆的雷在眼前炸瞭。

為什麼這麼說?

看看這收益率,6個月鎖定期內也就2%,跟餘額寶有啥區別,還不說可能虧本。

風險等級是R3級別,屬於中等風險,除瞭國債和銀行存款,投資目標增加瞭A級以上企業債(最高3A)和不超過30%的股票、外匯等高風險資產。

哪怕高風險投資全虧完,那也應該能拿回70%本金,但客戶收到的處置方案之一是隻兌付60%本金。另一方案是先還50%,剩下的一半明年再說。

也就是說,客戶買瞭工行中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為瞭存滿一年就賺4%的利息,現在卻被告知40%的本金都虧沒瞭。

銀行理財不得剛性兌付,到底是提升瞭用戶自負盈虧的風險意識,還是保護瞭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失?

真把投資者當韭菜?

這年頭,銀行理財都能爆雷,還爆的這麼詭異。

但要先明確的是,這裡說的虧損≠爆雷,銀行理財虧損早已屢見不鮮,截止今年6月底,已有391隻銀行理財產品虧損,但基本都在5%以內,一半以上的虧損都不超過1%。

這些都屬於合理范圍,那些遠遠超出理財產品正常浮動區間的虧損才是爆雷,工行這次代銷的理財產品就是典型,而且不明不白。

投資者想知道這錢到底怎麼虧的,能不能給我看一下投後報告啊,財務中報啊。到底基金經理是誰,錢投向瞭哪裡?

可是,不管是工行還是鵬華,都對此事緘口不提!

越看越不對勁。眾所周知,我們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對於產品的投資標的,一般產品都會有說明。這次的鵬華聚鑫系列,產品說明書是這麼寫的:

主要投資於現金、正回購、逆回購、銀行存款、同業存單、債券(含可交換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以及具有業績比較基準的各類證券投資類資產管理計劃(如信托計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及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期貨資產管理計劃等)。

這不等於沒說嘛!固收產品能虧出這麼大的坑,投資者當然疑問瞭。你到底拿我的錢去做啥瞭?

投資者不樂意瞭,找鵬華、工行要投資報告。結果這兩傢,踢皮球的技術,比中國足球好多瞭!!!

工行表示,投資報告要找鵬華資管團隊要,錢是鵬華在管。鵬華表示,報告隻提供給代銷團隊,自己不接觸客戶,要找就找工行。

真把投資者當韭菜?

銀行理財也不安全瞭

但這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查遍瞭網上的資料,有多種說法,我覺得最可能有三種原因。

1)底層資產踩瞭海航的雷

底層資產就是這個項目的錢,到底流向瞭哪裡。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次底層資產,很可能是海航的債權。海航發生瞭什麼,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耳聞吧?

短期6個月的產品,去買海航的債券。這基金經理的數學怕是體育老師教的。

海航集團的債務風險很大,近幾年來的盲目擴張,導致瞭現金流出現流動性風險,還放瞭較大的杠桿。

在本次疫情的沖擊下,盈利能力也在下降,目前,海航集團未到期的債券存量規模逾百億。

2)產品期限錯配

期限錯配比較專業,簡單理解,就是拆東墻補西墻。

現在發行期限超過1年的理財產品就很難賣。但是很多銀行,比如需要一筆要投資兩年的資金。他就發四次期限半年的產品。

在第一期要到期的時候,開始發第二期理財產品,用新投資者的錢去償還老的投資者。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遊戲,早晚有一天是蓋不住的。

根據中國證券基金從業協會的備案信息,鵬華資管在協會備案的“聚鑫”系列產品合計多達28隻,包括聚鑫1~25號,聚鑫A、聚鑫B和聚鑫C。而投資者購買的鵬華聚鑫1號資產管理計劃早在2015年1月便完成備案,其他27隻產品亦早在2017年7月19日前完成備案。

從備案時間看,產品也有可能存在著期限錯配。

3)可能是個假集合產品

這個原因就更勁爆瞭。

這個模式涉及到專業知識多,一般人可能看不懂,我簡單解釋一下。可能這件事徹頭徹尾就是工行一個人在玩的遊戲。

什麼是假集合,資管團隊拿產品給銀行代銷,但是投資方向要聽銀行的建議。也就是說,從募集資金,到投資去向,都是銀行一個人說瞭算。資管團隊在裡面,就是扮演一個通道的角色,拿點通道費走人。

所以你問鵬華要投資報告,他哪能給啊?

銀行為什麼要這樣玩?核心原因:

1、通過銀行體系外的業務,來提高盈利能力。都知道,體系內的監管是很嚴的。

2、萬一遇到壞賬,可以說這不是我銀行導致的,保住瞭銀行的聲譽,最終大不瞭錢我來賠。

聽到這裡,工行為什麼要積極兌付,你是不是有點明白瞭?

所以說,即便是大銀行推薦給你的理財產品,也未必安全。既保本,流動性又好,收益還高的時代已經過去瞭。

去年招商銀行代銷的錢端理財產品暴雷,投資者損失14億。今年中行原油寶事件,損失上百億。而這次,買瞭一個正規的理財產品,收益隻有4.1%,都會違約。

還能怎麼辦呢?

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認真的看說明書。不管是再大的機構,在底層資產說明裡,不清不楚的,一定不要買。

而對於工行來說,這起事件肯定還沒有結束,發生這樣的醜聞,工行肯定虧大發瞭。對一傢以資金安全為生命線的銀行來說,客戶流失是一定的,而且還是高凈值客戶。

40億對宇宙行來說是九牛一毛,但哪怕最終證實瞭自己在這起案件中隻是沒有盡到盡調的責任,其名譽損失,隻怕是400億都下不來。搞的不好,誰還敢買工行的理財產品,誰還敢放心的買銀行理財產品?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