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瘋狂打新的爆雷前夜?

今年的打新熱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10月份。

在那時段前新股市場還很平靜,即使是高瓴加持的滔博,申購人數僅1.3萬人,上市首日漲幅也僅11%。


那麼是什麼徹底點燃瞭市場? 就是一隻小盤互聯網股——魯大師的出現。

上市前的魯大師並沒有多少人看好,月活下降,錢途堪憂,此前兩次遞表過期,再加上香港IPO寒冬,有券商表示魯大師的股票”賣不動”。


然而後續的表現讓市場跌碎眼鏡,魯大師暗盤漲超30%,開盤即高開48%,最精彩的是收盤大漲222%。(當然事後看,暴漲不是偶然,是有資金早準備做事)

前一天還是IPO寒冬,第二天就是港股打新勢必行瞭。


受到魯大師一天暴漲222%的帶動,隨後的新股傲迪瑪汽車、鑫苑服務、德視佳也成功接力,即使公司名氣一般般,但是漲幅均在100%左右。


從此,港股打新就開啟”狂暴模式”。打新人數從2萬人起步,到啟明醫療、保利物業時接近10萬人,思摩爾之後申購人數基本都在30萬人以上瞭,開啟瞭全民打新的時代。



不過說穿瞭,打新的本質就是一個博弈的供需遊戲,隨著認購人數大幅上漲,參與者平均的打新財富效應卻逐漸減弱

比如之前的樂享互動,公開發售超購1632倍,隻要上市當天氣氛熱鬧不起來,首日收跌6%,每個乙頭就需要虧損1200港元,假如是十倍杠桿申購,還有4200港元利息。

樂享互動似乎在預示,在僧多粥少的港股打新市場,快玩不下去瞭。

打新市場的變化

港股打新之所以可以盈利,有兩個重要的前提:

最核心的就是一二級市場的價差,讓投資者有套利空間。

其次就是港交所的分配機制,讓散戶也有一定的概率可以中簽。

拿去年的保利物業舉例,當時的乙頭中簽率是2.3%,首日上漲29%,無論中簽率還是利潤率,都非常可觀。

如果是10倍杠桿 ,本金70萬元,扣除利息後,單賬戶凈賺45000港元,回報率是6.4%,僅僅是一周的時間。


但是,隨著打新越來越火,這兩個因素現在都出現瞭變化。

首先來看看估值。
雖然市場上有一個二手車理論,認為IPO定價權對賣傢有利,正如買賣二手車時,深知二手車底蘊的買傢永遠比賣傢有信息優勢。

但是由於有比較專業的機構和基石投資者的存在,所以公司IPO的時候,也要照顧這些人的利益,價格也不會要的很離譜。

比如說2018年海底撈上市,當年市場氣氛不好,所以海底撈上市時估值僅為33倍,略高於呷哺呷哺平均30倍的估值,但是說到質地,海底撈比呷哺要好很多。

去年保利物業上市,動態市盈率也僅在33.4-38.2倍之間,略微低於第一梯隊的碧桂園服務、永升生活服務,和中海物業持平。


可見,之前的熱門新股上市時,估值上並不會太過分,給打新者留足瞭水位。

但是現在情況就不一樣瞭。
打新實在太火瞭,議價能力都在賣股票的人手上。

比如,9月初農夫山泉上市,定價21.5港元,市值2405億港元,按2019年估值水平在48倍左右。

不僅高於大量控制奶源地,有產地競爭優勢的蒙牛伊利(30倍左右);

甚至還高於A股中最有競爭力的酒類企業貴州茅臺、五糧液(按照滾動市盈率估值法在42-46倍左右)。

雖然上市後農夫山泉依然大漲,市盈率直奔70倍以上。

但是投資者已經不是賺水位的錢瞭,而是賺定價貴,上市更貴的情緒估值的錢。

假如有一天市場情緒轉向,那麼高位申購的投資者就可能會受傷瞭。

第二,隨著打新人數的增加,中簽率急劇下滑。


我們整理瞭一下過去5年申購人數前5的新股,數據顯示目前打新人數已經是達到歷史巔峰,遠超過去的每輪周期。


打新過去也是有周期的,比如2016年熊市,新股市場也相對冷清。

當時申購人數最多的股票HSSP也僅有2.1萬人,這隻股票還有炒作細價股的嫌疑。


而2017年的港股大時代,對應的也是打新大年,申購人數最高的閱文有41萬人。

但是即使是大年,打新熱也僅限於部分熱門新股,2017年除瞭閱文易鑫這些新經濟公司,排名第5的致豐工業電子也僅有3萬人參與。

到瞭今年,情況就完全不同瞭,簡單總結,不分好壞,隻要是新股就打。


在新股人數排行榜上,排名前10的除瞭2017年的閱文,基本都是2020年的新股。

在思摩爾後面上市的新股,樂享互動、福祿控股等等,人數基本都在35萬人以上。


參與人數多瞭,中簽率自然就下來瞭,樂享互動的乙頭中簽率僅為0.36%,杠桿打新需要上漲16%才能回本。


新股的數量和漲幅就那麼多,總不能期待每隻新股都是思摩爾歐康維視,一上市就漲一倍兩倍。

蛋糕還是那麼大,分的人多瞭,每個人能分到的就少瞭。


第三,資金成本在變化。
今年以來券商的利率也在悄悄走高。以富途為例,去年的孖展利率在2%-3%左右波動,今年基本利率都到3.98%。

其他三大天王輝立、耀才、信誠的情況也類似。


除瞭利率,融資倍數也在增加。之前都是10倍融資,現在部分券商推出瞭20倍,甚至33倍融資。

假如20倍成為常態,所有打新的人都內卷瞭。

你不打20倍的,中不瞭簽;打20倍的,所有人都是20倍,你的中簽率不變,資金成本卻變高瞭。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券商的銀行授信額度有限,目前還不能漫天放貸。

最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 匯率,由於人民幣和美國利差的存在,人民幣急劇升值。


雖然央行出手後,匯率短暫回調,但是從中美的利差仍然在,而且中國的出口火熱,未來匯率大概率還是要上升。


過去的每一個月,港幣都在以1%左右的速度貶值,而現在一次打新的回報率目前大概是本金的2-3%,甚至更低。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現在的打新遊戲就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打新市場的未來

香港新股市場之所以這麼火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近年港交所的一系列改革,帶來瞭很多優質的新經濟公司,比如說互聯網科技股,比如說生物科技公司,為打新獲益提供瞭基礎。

其次,疫情以來全球大放水,流動性的寬裕讓全球股市情緒高漲,港股的成交量也達到近年的一個高位。

兩個因素共振,再加上越來越多大型的股份如思摩爾上市帶來的絕對數字賺錢效應,整個市場的熱情被點燃,無數的套利資金湧入。

但是投資界有一句老話: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隨著新股市場越來越擁擠,獲利越來越難。拿最熱門的農夫山泉舉例,申購150手才穩中一手,中簽率0.67%。

按10倍杠桿,3.98%利率計算,扣除利息成本、匯率損失,回報率僅為1.2%。


未來,隨著新股市場變得更擁擠,回報會越來越接近無風險利率,這也符合金融市場的規律。

那長遠來看,新股市場會不會崩盤?因為往往崩盤的時候,新股才會便宜下來,這樣才有機會。

我認為也不會崩盤。

港股打新最大的風險就是上瞭太多杠桿,而申購不足,融資打的資金全部獲配新股,而新股又破發大幅下跌。

但是目前新股分化很明顯,有好基石的公司申購火熱,質地較為一般的公司申購冷清。

申購火熱的公司就算下跌,每個投資者中簽不多,也不會虧損太多;申購冷清的股票雖然部分投資者會中很多,但是畢竟隻影響少部分人。

不崩盤,也就意味著不會有人退出,整個市場會變成一片紅海。
大傢最後發現,辛辛苦苦搶回來的不是融資額度,是寂寞。

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


隨著港股的新股越來越優質,比起打新,我們更應該去尋找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

比如說當年美團上市,認購僅0.5倍,明顯不受待見。


上市後還跌瞭50%,然後便一路上漲,較招股價漲瞭接近4倍。


還有2016年的頤海國際,這隻60倍股當年上市時,申購人數僅僅隻有898人…


市場從來不缺少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與其做搶額度打新股這種毫無復利的事情,還不如多看看公司財報。

永遠都有好公司、好價格的買入機會。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