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如何消除對孩子的愧疚感

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婚姻走到盡頭,傢庭破裂,在這段關系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可能不是大人而是孩子,大人至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而孩子是沒有這個能力的,他們連想要跟誰過,可能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

離婚,對孩子一定是一種傷害,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加之對於離婚後孩子成長的不確定性,所以孩子往往也就成為很多人面對離婚的最後一道坎。

為瞭孩子考慮,盡量不要選擇離婚,這是沒有錯的——但這個選擇的背後,一定是基於對孩子真正的好。

換而言之,如果一個傢庭一天到晚都是矛盾沖突、都是負能量,都是各種隔閡鬥爭,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身心健康受到傷害的程度,一定不會比離婚少。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意識到,沒有絕對,隻有相對。

不管怎麼說,如果婚姻最終結束,傢庭解體,為人父母通常對於孩子會有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是基於人性善良,隻有心存敬畏、心地善良的人,才會深陷於這樣的愧疚當中,如果不能解脫自己,那麼,這種愧疚感可能會讓自己背負沉重的心理枷鎖,對應的,自己也不可能過得幸福。

如何消除離婚後,對孩子的愧疚感呢?

首先,一定要認定一個觀念,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或許更大。

在一些傢庭中,由於父母一方的問題,導致這個傢庭永無寧日,某些人既不作為,而且婚姻傢庭觀念也極為不正,搞得傢裡充斥著沖突和負能量,這樣的傢庭環境下,孩子是不可能得到健康成長的。

短期看,似乎維持一個形式上的傢,對孩子會好一些;但從人的一生來看,孩子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的影響,將會在其以後的人生中,爆發出更多的問題。

“原生傢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當然有很多人並不認可這個結論——但有一點是清楚的,所謂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我們每個人性格當中諸多成分,其實都是由自己父母而來的,好的傢庭塑造好的性格,不好傢庭一定塑造不好的性格,這點是非常清晰的,而我們成年以後,最重要的一項功課,就是讓自己能夠獨立,擺脫原生傢庭那些對我們不好的影響與“繼承”。

再換一個角度看,不離婚就對孩子沒有傷害瞭嗎?其實,當一個傢庭陷入不和諧,尤其是那些背叛傢庭的行為一旦發生的時候,對孩子的傷害就已經開始,與最後是不是離婚並沒有直接關系瞭。

對孩子而言,傢庭關系的優劣模式是這樣的:

父母恩愛,傢庭和睦(最優)——父母離異但雙方仍然愛自己(其次)——父母離異但跟隨三觀端正的一方生活(再次)——傢庭不和睦,天天鬥爭的父母(最差)

所以,如果不能保障傢庭的和睦,那麼,離婚就是對孩子次優的選擇結果,事實上,在不和睦又不離婚的情況下,往往這個傢庭的沖突都是非常劇烈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甚至想要逃離這樣的傢庭。

第二、保持對孩子的陪伴。

心理學的角度看,離婚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和傷害,並不是父母離異,而是父母缺位,缺位就導致缺愛,身心健康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雙方共同的愛滋養的結果。

那麼,在離婚以後,不撫養孩子的一方一定要保持一定的頻率來陪伴孩子,尤其是在離婚的初期——等孩子的情況相對平穩以後,就會好很多。

而比較難的地方在於,夫妻之間既然已經走到離婚這份,大概也往往視對方如仇敵,水火不容,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那麼這就導致大人會主動阻斷這種聯系和陪伴。

有的人是主動不見孩子,有的人是堅決不讓對方見孩子——其實這樣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既然都已經離婚,那麼曾經的恩怨也應該一筆勾銷。

當然,前面已經談到,會因為離婚而對孩子心生愧疚的,通常都是善良的人,所以心地不好的人,大概能逃避掉對孩子的陪伴和撫養義務,才是求之不得的。

與孩子保持著一定的聯系,給予孩子陪伴,那麼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自己是有參與的,是能夠看到孩子一天天變化的,也就不會突然出現與孩子的陌生感,失控感,這也是有助於消除內心愧疚感的。

第三,過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既然已經走到離婚這步,任何的懊惱乃至愧疚,都是無濟於事的,如果真的覺得對不起孩子,真的想為孩子的成長負擔起來,那麼,過好自己,就是根本的選擇,也是必須要去努力的方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是有榜樣作用的,一個人能夠過好自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極好的榜樣:不管我們的人生經歷什麼波折和磨難,我們一樣還是能夠扭轉過來,讓自己過得幸福。

能夠過好自己,身體內就會有正能量,而能量是可以傳遞的,在與孩子交互的過程中,積極的正能量就會影響孩子,從而孩子也會變得積極樂觀、上進開朗。

過好自己還有最為重要的一層意義:當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自己能夠挺身而出,負擔起責任來。

在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中,他們碰到的溝溝坎坎一定不會少,也會面臨很多人生的困難和障礙,為人父母就是當孩子在這些困難障礙的時候,能夠幫孩子一把,渡過難關,這些難關,有些是心理層面,有些是現實層面。

如果自己過不好,自己的心理狀態也不會太好,就不具備在心理上幫助孩子的可能性;如果自己過不好,物質和其它現實情況,自己也是無能無力的,當孩子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雖然一腔心願,卻兩手空空。

所以,好好努力,隨時保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定的“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能力,這是最重要的。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