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級大通脹馬上要來,你的錢袋子安全嗎?

潮水的流向,已經在悄悄逆轉。

上周的股市,承受能力差點的估計都要暈過去瞭。

(上證指數走勢)

對面的美股更誇張。納斯達克指數在9天裡面跌去瞭將近1500點。我基本每晚都是看著美股又暴跌的新聞睡著的……

大部分認同的觀點是,投資者獲利退場。那麼他們賺瞭多少呢?我還是以納斯達克指數為例,如果你在三個月前買入,漲幅15%;如果你在半年前買入1萬美元,現在已經是1.5萬瞭。

(納斯達克100指數)

單看下半年的股市,似乎完全感受不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反而像一場熱烈的狂歡。

但狂歡背後,暗流湧動,一個分化更嚴重的未來已來。

如果疫情大流行得到控制,我們會迎來經濟大通脹嗎?答案幾乎是必然的。

大通脹一旦如大洪水般襲來,不僅會加劇貧富撕裂,導致階層洗牌,還會沖擊本就搖搖欲墜的現行體系。

當越來越多人對各國瘋狂大放水感到麻木的時候,你更應該保持理性,做好迎接通脹襲來的準備。

無人可置身事外。

看看聰明錢都在做什麼。

8月英國房價創下瞭歷史上的最高值,美國房屋銷售中位數創下2019年1月以來的最高值,日本和加拿大的房價也在快速上漲。中國雖然沒有出現普漲,但深圳二手房價半年內漲瞭21%……

(美國房屋均價)

(英國房屋均價)

作為全球兩大重要的工業商品,木材和銅的期貨價格自3、4月觸及歷史低點以來,現在簡直是飛起來瞭。

(木材期貨價格)

低利率容易增加木材的需求,因為新的房屋以及其他基建項目都要用到它,尤其是在歐美地區。同時,疫情導致工廠關閉,木材這種需要加工的原材料的供應一定也會是變少的。

銅的邏輯也是一樣的。中國是最大的銅消費國,而智利是主要的生產國。中國控制疫情的速度比智利快,後者還不幸遭遇瞭幾次地震,自然又是供不應求的局面。

越來越多的分析認為,銅和木材這兩種工業商品的價格飛漲,表明通脹不僅將要出現,甚至可能已經開始瞭。更別提你們更熟悉的黃金、原油、白銀等大宗商品瞭。

大宗商品更貴瞭,那麼自然賣傢能賺的更多瞭。比如澳大利亞,經典的資源出口國,最近澳幣的升值,比人民幣還要厲害得多。

之前我們也說過,代表瞭風險資產的澳幣和避險資產的日元,是你在通脹起來的時期比較好的投資之一,也就是做多澳幣兌日元匯率。那麼確實,這個指標也是一路在漲,從3月的低點到現在,已經漲瞭22%以上,符合瞭我們上面的結論。

(澳大利亞兌日元匯率)

通貨膨脹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前者一般指社會零售品的消費價格上漲,後者則在零售消費的基礎再加上大宗商品價格、資產價格和匯率等的上漲。

看看上面這些商品,上漲的感覺還不夠強烈嗎?

我認為,錢是聰明的。當市場開始偏好於抵禦通脹的資產,比如今年一直以來黃金和不動產遭到爆買的時候,通脹其實就已經開始瞭。

(黃金期貨價格)

通脹的經濟威脅被中美對抗、美國大選這些政治話題掩蓋瞭。

最近發生的事情,可能會在中長期改變所有人的財富和生活水平。

今年3月,美聯儲為瞭挽回市場信心,承諾“無限量”購買國債,註入流動性。事實上,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比疫情前增加瞭65%!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

65%是什麼概念?你覺得這些流動性會像小石頭一樣掉進大海,激不起什麼大浪花嗎?

那是絕對不可能。大傢之所以會對 “全球大放水”看疲瞭,主要是因為從放水到經濟發生反應。中間需要一段時間和周期,需要貨幣的不斷流通,達到一定的貨幣乘數。

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就像是溫水煮青蛙。隻有極少數人能夠敏銳察覺到危機,做出資產配置調整的反應。絕大多數人是不溫不火的蹲著,等到危險來臨時,抬頭一看已是“驚濤駭浪”,無處可避。

除瞭美聯儲,各大央行輪番加碼刺激政策的步伐永不疲倦。

8月底,美聯儲提出“平均通膨目標”新政,允許長時間低利率,允許通脹超標,允許滯後加息。

沒想到,歐洲央行在9月10日也宣佈,將利率維持在當前或更低的水平,直到通脹接近目標,大規模緊急購債計劃甚至將持續到下一次加息之後。

(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

法國、德國、菲律賓、新加坡、日本等也統統推出瞭新一輪的刺激政策,美國的第五輪財政刺激也在路上。

(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

截至8月28日,全球三大央行的總資產已經達到瞭歷史最高的21萬億美元!

隨之全球在過去幾個月的復蘇,不少聲音認為,當你還活在通縮的擔憂裡的時候,對不起,通脹已經要來瞭。或者說,它已經來瞭。

請別小看它。

通脹會帶來最明顯的兩層傷害,一個事關貧富撕裂,一個事關階層保衛。

對於普通人來說,通貨膨脹後,你的貨幣購買力變弱瞭,同樣的價格買不到之前同樣的分量瞭。

但是對於有錢的投資者來說,反而是借錢的成本更低瞭。

這種分歧帶來瞭未來的通脹的第一層傷害,就是讓本就難以彌合的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社會階層的上下兩端越來越遠。

通脹的第二層傷害是,你更難保持你所在的階層瞭,這主要是針對中產傢庭而言的。

比如說,你今年換瞭房貸利率,從固定轉為浮動,是基於未來長期低利率做出的選擇。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也存在風險,通脹上升將推高名義利率,你未來的還款反而可能是要增加的。

這兩大傷害,會加速二八分化、中產淪陷,最終沖擊社會發展進程。

今天國際體系搖搖欲墜,民主國傢內部矛盾也開始爆發和升級,政治極化嚴重,國際對抗情緒濃厚。這背後,我們能聽到越來越多人對現行秩序的不滿與憤怒。

工薪階層對通脹有最深的焦慮感。

富人往往是浮動收入者,而工薪階層主要是固定收入者;通脹起來後,等於政府向全社會征收通貨膨脹稅;高通脹往往是低利率,也就是說富人和大企業能夠借到便宜錢再投資,將現金轉化為生產或者固定資產,而工薪階層隻有銀行存款,還得備一點看病啥的。

從這個推理過程,你能看出什麼呢?

沒錯,為瞭應對通脹,你反而更應該去消費和投資。其實本來國傢和政府超發貨幣、允許低利率和高通脹,就是為瞭刺激消費和令經濟“熱起來”。

首先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現在不行動,五年十年後你是更加買不起的。

其次就是我上面說過的,通脹起來後,原材料、商品、消費品、房地產價格等都會上升,你要把資金分散到各類資產上,以期獲得超過通貨膨脹的回報。

所以,這裡的“投資”其實更像是一種“配置”。不要隻盯著漲幅,也要避免持有單一貨幣資產,以及重點是能獲得現金流的優質硬核資產。

這裡面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主動擁抱價格上漲,分享紅利。既然價格上漲是一定會來的,那麼去押註中國股市或者東南亞樓市這種成長性還不高的資產,或者美股當中的優質公司等,就可以像過去十年一樣,分享資產價格上漲的紅利。

另一種是主動抵禦價格上漲,求穩,輸得少就算贏。比如英美的優質房產,幾十年過去之後,價格漲幅是翻倍的。而且這些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你馬上就能看到收益,不用擔心以後的利率上漲風險。另外,就是黃金這些不直接受到利率變動影響的非生息資產。

人們總是錯誤地認識風險。比如隻看小風險,不看大風險。比如擔心短期的價格漲跌而放棄投資,結果就是未來更大的財務風險。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可以承受的年紀去積極應對風險,而不是在不可承受的年紀被頃刻摧毀。

在應對通脹風險上,中國比美國要更加謹慎,也更難。

為瞭預防利率難以下降而可能增加的債務風險,你可以看到,中國央行在寬松的大道上提前踩瞭剎車。

央行最新的表態是,下半年中國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取向、保持靈活適度的操作要求、保持、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

這同樣是一種預期引導,政策遲早會收緊的。

這是因為,一旦美國通脹真的起來瞭,走弱的美元會增加全球市場采購國際原材料的成本,進而轉嫁給當地市場,導致消費品漲價,引發輸入型通脹。國際油價暴漲,給其他國傢帶來通脹壓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要對沖美國通脹帶來的美元貶值風險,中國應當是減少持有美國國債,因為這些都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美元貶值國債資產就縮水瞭。但是,這樣做帶來的連鎖反應又是巨大的。

如果置之不理,那無疑就是看著自己的財富變得不值錢瞭。更別提可能發生的輸入型通脹瞭。

對於國內通脹本來就有壓力的中國來說,提前做好準備,預防輸入型通脹,控制國內杠桿,變得非常重要。

回想2009年3月,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佈購買長期國債,也就是美國自己發債自己買。那時候的評論認為,伯南克誓將通脹進行到底!

當時,消息公佈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大跌,房貸利率創下新低。據報道,加州的房產中介說一整個下午電話都被打爆瞭,人們從來沒見過這麼便宜的錢。與此同時,油價和金價也都創下新高。

是不是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

沒錯,我們所在的當下,跟十年前沒什麼兩樣,同一個便宜錢的時代。美聯儲在疫情間隻差一步就掏空瞭政策工具箱,唯一剩下沒用的就是收益率曲線控制工具。

但無論是當年的伯南克,還是現在的鮑威爾,其實都是把中國——而非美國——推入瞭一個兩難的境地。

站在這種歷史節點上,你就能明白為什麼中國做好自己的事如此重要。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能成為世界工廠,靠的都是技術革命帶來的核心競爭力。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則主要來自價格優勢。換句話說,中國在形成核心競爭力之前,經濟實力其實是很脆弱的。

舉個例子吧,不管美元跌瞭10%還是漲瞭10%,你的電腦還是得用微軟系統。在人民幣資產沒有完全具備國際優勢之前,所謂的“中國制造”在價格優勢上其實是任人擺佈的。

富人怕通縮,窮人怕通脹。但在國傢的層面,強大和脆弱卻並不是取決於你能印的錢多還是少,而是這些錢背後的國傢信用價值。

關註我們,一起在黑天鵝頻現的時代,打贏資產保衛戰。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震谷子

智慧研習院-直播-電商-抖音-快手-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主播-直播-帶貨-達人-流量-變現-貧窮-經濟學-富有-富有-脫貧-健康-

關註智慧研習院,用智慧點亮人生,與智慧的人一同前行!

古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與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同時也希望您能隨手將文章分享給摯友、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訊,感恩有你的陪伴與同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