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多發量女孩”火瞭,7個月大剪過3次頭,網友直呼太張狂”

通常情況下,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頭發上的毛發叫做胎毛,有些寶寶甚至連胎毛都沒有,腦袋瓜子光禿禿!

當寶寶出生3個月後,胎毛才會逐漸被成熟的頭發取代,3歲以後才會慢慢長好!

但是,有些寶寶“天賦異稟”,他們剛剛出生幾個月,頭頂就會變成濃密的大“森林”,禿頂的大叔看到後都會直呼:

分我點!

1.日本“超多發量女孩”火瞭,7個月大剪過3次頭

發量密集指數:★★★★

前些天,一位日本女童在網絡上走紅,原因就在於她有一頭漂亮的頭發。

看到這裡,寶媽、奶爸可能會拋出質疑:

現在的世道怎麼瞭?有一頭漂亮的頭發都能火瞭嘛?

並不是哦!女孩火的重點不僅在於頭發,還在於她的年齡!

根據女孩媽媽表示,女孩現在才7個月大,不過已經剪瞭3次頭,理發店師傅摸著自己的禿腦殼驚嘆道:

這麼小就有如此濃密的頭發,我都有點不好意思瞭。

對此,媽媽解釋道:
其實,女兒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從B超看到她的頭發瞭!不對,應該是叫胎毛。寶寶出生七天後,頭發就長得非常濃密瞭。

夏天天氣熱,女兒經常流汗,我用小風扇給她吹風都沒用,隻好經常去理發店把頭發剪薄些。

看到女孩的驚人發量後,網友也是直呼太張狂:

真羨慕這個寶寶的發量啊,我連個7個月大的女孩都不如!

我覺得頭發適中就行,太長瞭夏天屬實難受。

簡直是爆毛寶寶,分我一點吧,大叔太愛你瞭!

2.超好認雙胞胎火瞭,一個發量“顆粒無收”,一個發量“五谷豐登”

發量密集指數:★★★

說起來,對於同卵雙胞胎我們都有一個疑惑,孩子長得一模一樣,我們咋分辨?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改變發型就OK瞭!

譬如,我們在動漫中就經常看到雙胞胎兄弟或姐妹,他們要麼是劉海方向不同、要麼是頭發顏色不同,非常好辨認。

但是,有些雙胞胎寶寶過於詭異,他們不需要改變頭發顏色或劉海方向,而是改變頭發數量!

看看這對雙胞胎,相貌幾乎一模一樣,就連衣服都不給人分辨的機會,但是……

這兩個寶寶的發量差距太明顯,一個“顆粒無收”、一個“五谷豐登”,簡直是最萌反差!

對此,雙胞胎媽媽解釋道:

其實,她們一個遺傳瞭我的基因,一個遺傳瞭老公的基因,我老公的發量就有點……不瞞瞭,他是個禿頂。

原來如此,讓我們祝願這位發量“顆粒無收”的寶寶未來能長一頭濃密的頭發吧!

3.“獅王女孩”火瞭,從洗頭到吹幹用時120分鐘

發量密集指數:★★★★★

坦白而言,兜媽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有一種貞子從電視機爬出來的感覺……

前些天,一位寶媽在網上吐槽:

唉,我傢女兒頭發太濃密瞭,已經造成瞭生活不便!你們不知道,我每次給她打理頭發都很費勁,從洗頭發到吹幹頭發,這一系列流程下來,竟然要用時120分鐘。

可能這位寶媽害怕網友不相信她的話,特意拍瞭兩張照片傳到網上,網友看到這張照片後,也是紛紛留言道:

酸酸的感覺。”

“這就是小獅子王啊,生起氣來一定很可怕。”

“辛苦瞭吹風機啊。

這麼濃密的頭發,寶媽給女兒吹頭發的時候,恐怕還沒吹幹就先出汗瞭吧?各位網友,如果是你們,怎麼幫這位“獅王女孩”打理頭發呢?

4.“米婭公主”火瞭,因濃密秀發成網紅

發量密集指數:★★★★★

5歲女孩米婭•阿弗拉羅因濃密秀發成為一名知名網紅,目前擁有超過5萬名粉絲,同時登上瞭英國版Vogue雜志,被稱為“米婭公主”!

米婭年僅5歲,可是發量驚人,就像草原上的一頭獅子,再加上有神的眼睛和自來卷頭發,時尚感爆棚。

網友看到米婭的發量後,也是直呼:

就像真人版的艾莎公主,我太酸瞭!

艾莎是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中的漂亮公主,各位網友,你們覺得艾莎公主和米婭像嗎?

如何讓孩子有一頭漂亮的長發?

①勤洗頭

勤洗頭可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起到新陳代謝作用,否則容易引發頭皮堵塞毛孔。

傢長也可以多用木梳給孩子梳頭,這樣頭發也會長得更好。

②保持心情愉悅

為什麼“程序猿”容易禿頭?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是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情緒波動會影響身體健康,喜歡發脾氣的人、經常憂慮的人都容易患癌癥!

所以,孩子保持心情愉悅,不僅可以防止脫發,對身體也有好處。

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程序猿”脫發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作息不規律,經常加班熬夜。

由此可見,孩子學習的時間不要太晚,早些完成作業上床睡覺。熬夜就會掉頭發,久而久之就會影響發質!

除此以外,孩子也要少吃垃圾食品,多吃清淡食物,這樣可以提升身體免疫力,保證血液循環正常,對頭發也有好處。

兜媽寄語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傢孩子剛出生時胎毛多嗎?孩子現在頭發怎麼樣?你們覺得頭發多是好事壞事?快來探討一番吧!

我是兜媽,傢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註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幹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