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間還有愛情嗎?

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出現瞭令人揪心的一幕。顧佳和許幻山的婚姻破裂後,兒子子言問媽媽,“你和爸爸是不是要離婚瞭?”

子言的話讓人心疼又無奈。雖然年齡尚小,但孩子們總是能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之間的關系和傢裡的氛圍。

無論父母的婚姻是幸福還是不幸,孩子都是最近的見證者,父母的婚姻與愛情還會建構孩子對婚姻的認知與期待。

前段時間,我們征集瞭一個話題,“你從父母的婚姻中得到瞭哪些啟示?”

有人父母的婚姻甜甜蜜蜜:

平時忽略的細節上每每都是愛意,兩個人的生活就是在看彼此可愛和可氣中度過的。孩子是靠不住的,其實最後能相互扶持的還是這個老伴兒。

——@echo_bink

最好的父母、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傢庭,是失去什麼都不會絕望的力量。爸爸無條件寵愛著媽媽和我,我問爸爸為什麼媽媽脾氣這麼壞還要寵著她, 他說在他還是單身的時候,在夏天看見過一個孕婦挺著大肚子一個人走在街上汗流浹背,覺得女人們可真辛苦啊,從那時就暗自發誓無論如何一定要對未來的妻子好。

——@Decsox

想找一個像我爸一樣把我媽一輩子寵成孩子的人,他把我媽保護的又天真又單純,我很羨慕他們的婚姻和感情。

——@太陽是芝士味的

有人的父母歷經種種的磨合,最終在婚姻中找到瞭平衡:

20歲以前我跟其他評論的心情如出一轍,父母婚姻破裂但為瞭孩子仍勉強維持,相愛相殺。後來幾年爸媽在不斷的磨合中兩人都在進步,努力在婚姻中找平衡,呵護自己也關愛對方。真是覺得父母愛情很偉大誒。我也會用心經營婚姻的!

——@爽爽

父母當中總有一人是不那麼讓孩子滿意:

@一杯牛奶加鹽:不要找父親那樣的男人,過成母親那樣的生活,再生一個我這樣的小孩

@Lucinda:媽媽平時很強勢,會從媽媽身上發現自己的缺點,擔心自己將來這樣會讓對方很難過。在心疼爸爸的時候也在改變我自己吧。

@在花下眠去:不想變成我媽那樣整天埋怨是倒八輩子黴遇見我爸 埋怨我們不如別人傢小孩…… 也不想遇見我爸那樣一聲不吭啥也不管的人……

但好像更多的人簡單粗暴:“不要結婚。”

不要結婚。尤其是不要他們那樣糟糕透頂令人窒息到喘不過氣的婚姻,不僅夫妻彼此傷害,也深深地傷害瞭子女幾十年。

——@我是酒窩

不要結婚。其實我父母的婚姻很失敗,他倆離婚後,我爸兩次重組傢庭,我媽也重組傢庭……我是最大的孩子,見瞭很多他們的破事,現在就是特別希望自己經濟獨立。

——@seven20_

一個很老套的問題總是困擾著很多人:父母之間還有愛情嗎?

知乎上一位匿名用戶說,

“所以我覺得父母之間,一開始是有愛情的,然後慢慢隻有親情。偶爾荷爾蒙回光返照下,又註重責任隻和自己老伴恩愛下。絕大多數時候,是漫長的規律的生活和彼此看不順眼的爭執罷瞭。”

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戀愛心理學傢泰·田代博士在《永遠幸福的科學》一書中寫道,夫妻在結婚第一年的婚姻滿意度可以達到86% 。而到瞭第七年,這個比例會下降到50% 以下。

大約50% 的夫妻離婚,10%-15% 分居,還有7% 的人長期處於不快樂狀態(雖然是美國的數據,但是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兩個人長期的共同生活總是免不瞭各種摩擦,當最初的激情褪去,留給絕大多數人的都是平淡的婚姻與生活。

而如果雙方不能很好地平衡與相互溝通,彼此之間就會陷入不停地爭吵與相互埋怨的怪圈。

尤其是我們父母那一輩,很多人並非是自由戀愛。兩個人攜手相伴過瞭大半輩子,讓人分不清他們之間到底是愛情多一些還是親情多一些。

《親密陷阱》的作者佩瑞爾是一位資深的心理咨詢師,咨詢者經常問她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婚後很快就沒瞭激情?”

佩瑞爾說,“長期的伴侶關系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傾向於可預見性,減少不可預知的事物。”

當日復一日的可預見的事情反復上演,激情自然隨之消散。糟糕一點的婚姻,兩個人更像是在同一屋簷下的室友,搭夥兒過著日子。

一些年輕人對於婚姻的恐懼正在於此,認為時間會消磨激情,而婚姻殺死瞭愛情,伴侶之間的關系就像是平淡生活中的刺,想離開但又拔不出。

父母的婚姻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戀愛與婚姻嗎?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父母的婚姻會對自己的愛情觀有什麼樣的影響?題主就提到瞭自己父母感情的問題讓她從小就對婚姻產生恐懼,甚至至今未談戀愛。

其實無論是否結婚,每個人都有會觀察他人的婚姻,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評估婚姻的含義並作出可取性的判斷。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對婚姻最直觀的想象恐怕都是來自自己的父母。

兒童和青少年會花費大量時間觀察他們父母的婚姻。社會學上認為傢庭是個體接受社會化的最初場所,是人與社會關系的橋梁。在傢庭中,孩子會形成對世界的最基本的認知。

社會學傢發現孩子們並不需要從自己第一手的經驗中學習所有的東西,他們通過觀察別人發生瞭什麼,然後把這些“規則”應用到自己身上,同樣學到瞭很多的東西。

對婚姻的認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孩子們是父母婚姻的敏銳觀察者,或許在他們還不明白婚姻與愛情是什麼概念的時候,就已經註意到瞭父母婚姻關系中的大大小小的細節。

一個小小的親密動作,一個充滿敵意的目光都可能會被捕捉,進而構建出自己對這段關系的認知並得到一個結論。觀察到的這種關系將成為他們未來對所有親密關系的藍圖,並成為他們對自己婚姻關系的構想。

西華盛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Mick Cunningham與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Arland Thornton發佈的一篇論文《父母婚姻質量對成年子女婚姻態度及選擇的影響》中就指出:父母的婚姻質量在婚姻態度的代際傳遞中起到一種促進作用,子女對婚姻的態度會受到父母關系的積極或消極影響。

論文指出,父母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婚姻質量下降會影響孩子對婚姻的態度。如果孩子們發現父母之間的婚姻越來越不開心,可能會導致其對替代婚姻行為(同居、獨身等)更高程度的支持。

當父母的婚姻質量高時,孩子與父母對婚姻態度相似性會增強。“滿意自己婚姻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更有吸引力的榜樣,孩子更有可能模仿婚姻幸福的父母的傢庭觀念並采取與父母相似的態度,而回避婚姻不幸福的父母的行為。”

曾經做過一期《沒結婚的理由》,不想結婚的理由很多,但很多人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有個女孩說她害怕走進婚姻 ,是因為父母感情破裂的陰影,而另一個人,卻恰恰是因為父母婚姻太過完美,他覺得自己做不到。

好像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看到父母的婚姻,反而對結婚這件事害怕瞭起來。

父母的婚姻的確會給孩子的帶來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都會給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但這不意味著每個人的婚姻就會是父母婚姻的翻版。

在湯姆·漢克斯5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瞭。他和父親同住,但父親不斷地更換工作和婚姻,每隔幾個月就搬一次傢。

但他敏銳的註意到“他們被自憎和內疚這些東西折磨得痛苦不堪。”漢克斯沒有埋怨過父母,也體諒父母的難處,如今他也有自己幸福的傢庭。

畢竟,父母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

“如果你的父母婚姻幸福,你就會看到兩個不同的人是如何以某種方式共同生活的。但是,如果你從小就想知道為什麼你的父母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並不意味著你註定會失敗。”《幸福傢庭的秘密》一書的作者斯科特 · 哈爾茨曼博士這樣說道。

一對夫妻分享瞭自己的經歷:

Lizz:當我父母離婚時,我已經結婚一年半瞭。我註意到他們的關系和我與Matt相處的關系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的溝通風格:如果我父母之間的溝通突然變得緊張,我父親就會停下來一句話也不說。這讓我媽媽抓狂,因為這會導致問題最終也無法解決。我也會這麼對Matt的。看到我的父母這麼多年來一直不快樂,我一直期待有一天他們會分手,我預感這也會發生在我身上。對於我對戀愛關系的恐懼,我沒有對Matt百分之百的坦誠,因為我總想著暗暗保護自己。

Matt:我生氣是因為我看得出來,Lizz在我們的關系中沒有放下戒備。我們總是一吵起來,她就沉默,什麼問題都解決不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的父母身上: 他們之間總是很難溝通,有時候他們根本不和對方說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這造成瞭許多的緊張和被壓抑的憤怒。我不想讓沉默成為我婚姻的一部分。

Lizz:在我父母離婚的時候,我發現我就像是他們的鏡像。我突然意識到Matt的大喊大叫或者憤怒,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要離婚。當我最終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那些在兩個人爭論時不予理睬的行為有多麼的可怕。我感覺自己可以對 Matt 完全坦誠瞭,我終於可以說,“我想聽你把話說完,但我需要你別那麼大聲地朝我喊” ,也不會覺得他會因此離開我。

Matt:當我感覺到Lizz終於在傾聽我的時候,我就更容易保持冷靜和冷靜,不用那麼激烈和好鬥的語言表達我的感受。我們都知道,我們希望我們的婚姻與我們的父母不同,克服溝通障礙讓我們踏上瞭做出這些改變的道路。

在“你從父母的婚姻中獲得瞭哪些啟示”的征集下,一些人也給出瞭自己的答案。這些話雖然簡單,但卻往往很實用。

@別問我是shuu:保持自己的獨立

@qicoSSS:不要太管對方

@鹿柴川行_:學會溝通和傾聽

@lenlife:傢裡起碼得有一個人接地氣

@xerinaaa:夫妻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厭惡。

@不上岸不剃須:你忍我讓一輩子 歡歡樂樂幾十年

@章魚銘:不要為瞭孩子綁架自己,也不要為瞭孩子綁架孩子。合適就在一起,不合適就散,一生不過百年,不要為難自己,也不要為難別人。

就像討論瞭許久的原生傢庭話題,傢庭對人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實際上,父母的婚姻也不能決定你的婚姻是什麼樣,他們婚姻的幸福或不幸都不能代表什麼。

佩瑞爾說,“人們現在對愛的期待超越瞭情感上的悲憫和友誼的寄托,希望愛成為解決孤獨的靈丹妙藥。我們期待愛能成為抗衡現代生活波折的堡壘……過去眾多社會網絡提供的安全感和情感關系,人們現在希望在愛人一個人身上找到。愛情已經變得不堪重負。

我們總是把愛與婚姻想得太過神聖和重要,放輕一點,或許它們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