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規模上的“巨人”權益上的“侏儒” “國民ETF”掉隊或打臉

Photo by Dominik Dvořák on Unsplash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楊冰/研究員 蘇果 洪力/編審

在中國的基金業中,天弘基金是個特別的存在,甚至富有爭議性。論規模,天弘基金總規模上多年來“一騎絕塵”,其在2020年二季度以14,695.32億元在總資產排名中穩居第一。富有爭議性是,相比行業內其他的頭部公司,天弘基金可謂資產總規模上的“巨人”,權益上的“侏儒”。

倚靠餘額寶異軍突起,天弘基金坐穩基金總規模“一哥”的位置,但是隨著餘額寶增長乏力陷入瓶頸後,天弘基金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天弘基金選擇ETF基金作為突破口,希望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指數基金服務商。而這條路競爭激烈,頭部玩傢逐漸成熟定型,而天弘基金羸弱的投研實力使得這條路變得曲折漫長又充滿不確定性。

一、餘額寶成就萬億元天弘基金,規模增長乏力顯頹勢

自2004年11月8日起,天弘基金成立已近16年,但其成立的早期裡發展並不順利。2012年,其凈資產也才剛過百億元大關,彼時頭部基金公司中,老大華夏基金已經達到瞭2,340.23億元,TOP10最後一名建信基金也有952.19億元。彼時的天弘基金是一隻默默無聞的“醜小鴨”,而其營收狀況更是糟糕,2006年到2012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其凈利潤在這6年時間裡僅有2007和2009年實現瞭盈利。

2013年對於天弘基金乃至整個基金行業,都是值得重重書寫的一年。2013年6月,螞蟻金服旗下的餘額寶正式上線,餘額寶的橫空出世,被普遍認為開創瞭國人互聯網理財元年,同時餘額寶已經成為普惠金融最典型的代表。而餘額寶的底層資產正是天弘基金管理的貨幣基金。天弘基金深度介入互聯網金融,深刻改變瞭“命運”,也改變瞭整個基金業的生態。

2013年,天弘基金的凈資產總額已經從2012年末的99.50億元,總份額153.91億份,飆升至2013年的凈資產1,943.62億元,總份額1,995.13億份。凈資產在全市場基金管理公司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50位,一躍至2013年年末的第2位,僅排在老牌基金公司華夏基金之後。這根本原因在於天弘基金把貨幣基金與互聯網金融深度的結合,餘額寶給天弘基金帶來的規模效應是驚人的。2013年末天弘基金的貨幣基金規模已經達到1,861.89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餘額寶給天弘基金帶來規模上飆升的同時,也大大改善瞭天弘基金的營收狀況,天弘基金逐漸地成為中國最賺錢的基金公司。數據顯示,2012年末的天弘基金,其營業收入為1.138億元,凈利潤為-1,535.5萬元。而到瞭2013年就已經扭虧為盈,營業收入為3.5403億元,凈利潤為1,092萬元。2019年年報披露,天弘基金的營業收入為72.4億元,凈利潤為22.13億元,其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二大指標上,位居全市場基金公司第一。

餘額寶成就瞭天弘基金,讓天弘基金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傢凈資產上萬億元的“巨無霸”基金公司。而餘額寶帶給天弘基金豐厚管理費收入的另一面,天弘基金卻呈現發展畸形、權益規模過小的情形。過於龐大的貨幣基金規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天弘基金向真正大而強頭部基金邁進的“絆馬索”。

隨著餘額寶的規模越來越大,證券監管層也越來越關註其流動性風險。同時餘額寶的年化收益率逐年下降,並非能對投資者產生太大的吸引力,餘額寶的規模已經出現瓶頸,規模增長乏力並且有所下降。從另外一個層面說,監管層鼓勵基金公司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在基金公司排名上剔除貨幣基金規模,更多地看重其非貨幣基金規模。同時為瞭避免天弘餘額寶一傢獨大,監管層鼓勵更多的基金公司貨幣基金產品涉足互聯網,希望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上述種種,都使得天弘基金的餘額寶遭到瞭重大挑戰,天弘基金大而不強的危機正一步一步地凸顯。

從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的指標上看,天弘基金2018年達到瞭最頂峰,當年營業收入實現瞭101.25億元,凈利潤總額達到30.68億元。但是在面對2019年結構性行情時,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總額反而大幅下降,營業收入為72.4億元,凈利潤總額為22.13億元。營業收入、凈利潤總額同比2018年分別下降28.49%、27.86%,同時比2017年大幅下降。

在營收數據大幅下滑的同時,天弘餘額寶的凈資產規模也增長乏力。通過對比天弘餘額寶多年的凈資產數據可看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後,餘額寶在2018年第一季度規模達到瞭頂峰16,891.85億元,此後規模逐年下降,2019年12月末的凈資產規模僅為10,935.99億元,相比頂峰時期減少瞭5,955.86億元。

而進入2020年後,餘額寶的收益率日益走低,這對投資者來說越來越失去吸引力。截至2020年8月18日,每萬份7日年化收益率僅為1.4410%,低於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50%,與2013年餘額寶剛推出時最高年化收益率6.1920%相比,相差甚遠。

2020年以來央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地釋放流動性,使得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在內的市場收益率都面臨著下行壓力。這一下行趨勢在可預見的短期內暫不改變,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不斷走低將不可避免。餘額寶不斷走低的收益率對於投資者來說,吸引力也會越來越低,有如“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而同時基金公司推出的固收+產品,以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崛起,2019年至今國內股市行情的重新火爆,吸引眾多的資金進入股市或者購買權益類基金,這些都沖擊著餘額寶。

二、總規模上的“巨人”權益上的“侏儒”,郭樹強欲做強投研實力有心無力

2013年,天弘基金憑借著餘額寶一隻貨幣基金“咸魚翻身”,一躍成為凈資產過萬億元的頭部基金公司。但是天弘基金內部貨幣基金的規模過於龐大,而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反過於羸弱,二者之間差距過大,可以說是“總規模上的‘巨人’,權益上的‘侏儒’”。

通過上文可知,2013年後天弘基金憑借著餘額寶,一躍進入頭部玩傢行列。但是我們通過下表2013-2020年二季度天弘基金各類型基金規模的變化可以看出,雖然貨幣基金和總規模都在逐年飆升,但是非貨幣基金規模以及關鍵的最能體現基金公司投研實力的股票型和混合型這類權益基金的規模卻增長乏力。2019年權益類基金的比重僅占2.20%2020年二季度稍微有點提高也僅為3.04%。權益類基金在總資產中的比重非常低,存在感或可有可無,稱其為權益上的“侏儒”或不為過。

雖然天弘基金在總資產凈值上排名第一,但是其在非貨幣基金規模排名上大幅落後,與TOP5的玩傢相比差距甚遠。同花順iFind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非貨幣TOP5分別為易方達基金4,009.05億元、博時基金3,474.15億元、廣發基金3,240.81、華夏基金3,220.70億元、南方基金3,138.09億元。而同期,天弘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僅為992.09億元,排名27位。

權益類基金的總體實力羸弱,具體體現在單隻基金存在普遍規模偏小的現象,沒有百億級別的基金。截至2020年8月18日,天弘基金旗下權益類基金共有28隻基金(份額合並統計下同)的規模在10億元以下,6隻基金合並規模後在1億元以下。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天弘滬深300ETF聯接A/C,合並後規模為63.1902億元(2020年6月30日數據,下同)。而天弘滬深300ETF也僅為58.5469億元,與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342.05億元相比大相徑庭。

縱觀天弘基金旗下的權益類基金,不僅是單隻規模偏小,在業績上也是乏善可言。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20年上半年普通型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到瞭20.63%,而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8.95%,整體看上半年公募基金收益可觀。而天弘基金旗下的權益類基金,共有21隻(份額分拆統計)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低於20%,其中8隻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低於10%,此外更是有2隻QDII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為負數。

而事實上,天弘基金是否沒有意識到權益類基金的重要性?

早在2017年,天弘基金總經理郭樹強曾表示,做大做強天弘基金的權益類產品一直是其非常看重的事情,近幾年天弘基金也確實在投研力量和權益類產品方面有所發力,但在一個擁有互聯網基因的基金公司裡,難以插上互聯網“翅膀”的權益類產品,是無法和互聯網時代下的“寶寶”媲美的。

需要指出的是,郭樹強2011年跳槽來到天弘基金當總經理之前,歷任華夏基金基金經理、研究總監、機構投資總監、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機構投資決策委員會主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對於天弘基金總經理郭樹強來說,一位投研總監出身的總經理,對投研實力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而現實是,投研能力的強大並非通過一朝一夕砸錢就能“立竿見影”。

三、天弘基金佈局國民ETF服務商藍圖,羸弱投研實力跟不上夢想的速度

盡管餘額寶帶給天弘基金“翻盤”機會,彎道超車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和最賺錢的基金公司,但天弘基金不可能一直“躺”在餘額寶上賺舒服的錢。

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降低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逐漸降低,監管層越來越重視流動性風險也不允許天弘基金一傢獨大,這些都迫使天弘基金需要找到新的發力點,改變權益類基金羸弱的狀況。天弘基金在對自身龐大的客戶群體進行全新的客戶定位、以及基於自身的投研實力進行分析後,選擇以指數基金ETF作為未來新的增長極。

值得一提的是,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曾表示公司發展指數基金業務的願景系“將致力於成為中國最大的指數基金服務商將基於全新的客戶定位和服務創新,天弘ETF產品打造成國民ETF通過標準化工具搭載深度服務的方式,同時服務好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天弘基金未來將進一步完善指數產品線,在原來指數基金的基礎上增加主題、策略、跨境、大宗商品等一系列被動指數產品

自2018年至2020年二季度,天弘基金一共發行瞭28隻基金(份額分拆統計),其中共有14隻基金為指數基金,占比一半,包括天弘標普500A/C、天弘創業板ETF、天弘滬深300ETF、天弘滬深300指數增強A/C、天弘中證500指數增強A/C等指數基金。經過天弘基金近年來在指數基金上的發力,截至2020年6月末指數基金的規模為256.28億元。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天弘基金想把指數基金作為其新的增長點,但是這個宏偉藍圖面臨著種種的困境。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指數基金的規模普遍太小,規模最大的天弘滬深300ETF聯接A/C,合並後規模為63.19億元,而天弘滬深300ETF也僅為58.55億元。就算是2019年天弘基金重磅推出並給予厚望的創業板ETF,也隻不過31.44億元的規模,與主流的創業板ETF 相比規模太小。

在ETF這個“賽道”上,尤其是寬基指數領域,各傢大中型基金公司早已佈局多時,先發的ETF產品具有規模上的優勢,在“起跑”時已形成差異化競爭,頭部玩傢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例如創業板中,易方達創業板ETF規模為172.61億元(2020年6月30日,下同);滬深300ETF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規模為342.05億元,而對比天弘滬深300ETF,其規模僅為58.55億元。上證50ETF中,華夏上證50ETF截至2020年二季度的規模為395.11億元,天弘上證50指數也僅為17.47億元。2020年8月7日,天弘基金發行瞭天弘中證500ETF,基金規模僅為3.34億元。

在想成為ETF領域的“超級玩傢”的面前,天弘基金還存在投研實力不足的問題,最顯著體現在基金經理的數量儲備不夠。截至20208月,天弘基金的基金經理數為27人。而TOP10的頭部基金公司的數量分別為:博時基金60人、華夏基金60人、廣發基金57人、南方基金56人、易方達54人、鵬華基金45人。

從上述頭部玩傢的基金經理數量可以看出最低40人起步,而天弘基金基金經理數量僅為27人,其數量連博時、華夏的一半都不到。而上述人才數量的差距,並非通過行業內挖人就能實現,天弘基金或缺少一套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

博時、華夏、南方這些老十傢基金公司,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大力建設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經過多年的沉淀已經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濃厚的投研文化氛圍,並且在每個領域都有著自己的領軍人物。例如南方基金的史博、駱帥,廣發的劉格松,而天弘基金自從明星經理肖志剛走後就再也沒有可以挑大梁的領軍人物。

總而言之,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體現在權益類產品的管理上,而這最終將回歸到投研人才儲備的競爭。而投研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天弘基金未來在投研能力上或需補上不少“短板”。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