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印巴戰爭,中國為何拒絕巴鐵的出兵請求?三點原因值得註意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出動50萬大軍向巴基斯坦展開全面進攻。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500多架飛機和大批坦克,以及航空母艦的配合下,印度軍隊重創巴軍,最後迫使孟加拉國獨立,以肢解巴基斯坦的方式取得瞭戰爭的勝利。然而,在巴基斯坦遭到印度侵略的關鍵時刻,中國婉言拒絕瞭巴鐵的出兵請求。那麼,作為巴鐵盟友的中國為何拒絕巴鐵的出兵請求呢?

第一,來自北方的巨大軍事壓力。眾所周知的是,1969年,中國和蘇軍在珍寶島打瞭一場自衛反擊戰。但這場自衛反擊戰並沒有讓北方邊境的局勢得以緩和。蘇聯在遠東地區部署瞭100萬大軍,14000輛坦克和40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數量龐大的中程導彈和遠程導彈。一旦蘇聯領導人一聲令下,蘇聯機械化大軍就能對我國構成非常致命的威脅。因此,我國當時的國防重點就是在北方防禦蘇軍的進攻。保衛西北、內蒙古和東北邊境的安全。由於我國的戰備重心放在瞭北方,我軍的大批機動部隊,包括坦克、重炮等重武器,以及空軍戰機都在北方防禦蘇軍。在西藏方向,我國自然沒法投入更多的機動兵力支持巴鐵。

第二,國際局勢的變化。1971年的戰爭,中國盡管像1965年那樣繼續支援巴鐵,但支援的程度與方式和1965年的印巴戰爭有著明顯的差異。這關乎中國對蘇聯印度聯盟的認知,也關乎當時國際局勢的變化。1971年12月5日,總理在接受英國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在尼克松訪華之前,蘇聯和印度的友好條約已經在蘇聯外交部大樓的櫃子裡裡躺瞭兩年。但尼克松確定訪華後,蘇聯急不可待的和印度正式簽訂條約。很明顯,蘇聯此舉的目的是針對我國。

說實話,在蘇聯和印度締結友好合作條約的時候,我國對蘇聯和印度都提出瞭批評。但批評的程度已經明顯不同。對於蘇聯,我國直接抨擊他的擴張野心。對於印度,我們是就事論事,批評他的侵略行為。在1971年12月4日、5日和6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我國代表黃華強烈譴責蘇聯不顧聯合國決議,濫用聯合國否決權,支持印度擴張的行為。

那麼,我國為何對蘇聯和印度的批評有著明顯的不同呢?如果做深度分析,我們就能從中覺察到國際局勢的變化瞭。當時,中美關系緩和,中蘇關系惡化,而印度在1969年後對我國放出瞭不斷緩和關系的信號。我國出於提升中印關系遏制蘇聯在南亞擴張勢力范圍的考慮,就將譴責的重點放在瞭蘇聯身上。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直接出兵介入印巴局勢,中印關系又會雪上加霜,而我國的重點戰備方向又在北方的蘇聯。因此,綜合考量我國的戰略環境和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國拒絕瞭巴基斯坦的出兵請求,但還是給巴基斯坦給予道義和物質上的支持。這標志著中國外交進一步走向瞭成熟。

第三,當時西藏是冬天,喜馬拉雅山大雪封路。退一步講,即便我國有支援巴基斯坦的想法,解放軍部隊在客觀上根本過不去。

由於以上三點原因,讓中國拒絕瞭巴基斯坦提出的出兵要求。但是,中國仍然對巴基斯坦進行瞭道義和物質支持,還在外交渠道上譴責瞭印度的行為。

參考資料《中國對1971年南亞危機的反應和對策》張威 劉子奎著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