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瞭,這對塑料姐妹花又撕上熱搜瞭”

“風吹雨成花

時間追不上白馬

你年少掌心的夢話

依然緊握著嗎”

那一年鬱可唯這首《時間煮雨》,熬過多少年少荒唐的濃湯。

“青春荒唐不負你”,“等來年秋風起”,這又澀又酸,又甜又羞的青春,賺足瞭多少懵懂無知少男少女的眼淚。

2013年暑假起,郭敬明三年內接連拍瞭4部《小時代》系列電影。

可以說《小時代》的出現徹底打開瞭流量電影、IP改編、跨行當導演,爛電影盆景式爆發的魔盒。

四部曲平均豆瓣評分4.8左右,共撬動瞭17.95億的票房,橫掃第五六七屆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影片”。

要知道,當時票房總冠軍《捉妖記》的票房才24億。

口碑奇低,票房卻一部比一部好,不得不說這是當年“爛片”橫行年代的奇特現狀。

誰又曾想到,距離最後一部《小時代4:靈魂盡頭》過去已經5年之久,劇中人物顧裡8月18日的生日,竟然會引起新一輪的造梗狂歡。

雖然,距離顧裡生日已經過去瞭幾天,但還是要為“時代姐妹花頂流”顧裡過一個遲到的生日

01

《小時代》竟然也有被回憶的一天?

一出內環就過敏的上海浦西富傢女顧裡(郭采潔飾),在《小時代2:青木時代》中,眾好友以及男友歡聚一堂為她過生日。

4女4男的經典撕逼場面,就是由此而來。

簡單來說,就是顧裡睡瞭南湘(郭碧婷飾)的男朋友,在座姐妹林蕭(楊冪)、唐宛如(謝依霖飾)“男後宮們”全都知道。

於是,以搞笑擔當唐宛如率先撕開口子為契機,在場的7個人像貪吃蛇一樣,一個咬一個被拉下水。

這場史詩級的抓馬撕逼場景,最經典的莫過於南湘以下這一番“發爛發臭”祝福語。

在8月18日這一天,本來隻是存在於豆瓣小范圍內的自娛自樂,莫名借著#顧裡生日#這一話題被刷上熱搜,進而掀起瞭一場全網范圍內的造梗狂歡。
這場狂歡裡,“吵什麼吵”、“發爛!發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臺詞,也被認為是一眼辨認“小時代同盟軍”的暗號密碼。於是乎,有人強烈號召《小時代》系列電影的重映,希望帶著自己的姐妹在電影裡發爛發臭。

有P圖小能手,P出堪比童年“畫圈圈詛咒你”更狠的另類錦鯉圖。

也有人兩者皆用,小時代轉運暴富體新鮮出爐。

這場造梗狂歡,後來衍生繼“男友求生欲考驗”之後的又一“友情考驗題”。

微信上一問,“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立馬能回答出顧裡生日的,不是5g沖浪選手,就是當年一起在電影院“發爛發臭”過的友人。

總之,這場顧裡生日的狂歡大party,不在乎“吵什麼吵”究竟在吵什麼,也不在乎“發臭發爛”小學生吵架般的臺詞有多幼稚。

沉浸在這場虛擬生日宴會中,造梗、狂歡、回憶才是最終目的。

它就像路邊突然出現的面具舞會,熒幕上倒放的場景勾起你的回憶,你駐足觀看或參與其中,盡是對過往的緬懷與嗤笑。

02

又一輪的網絡狂歡,

戲謔與諷刺齊飛

“時代姐妹花,永遠不分傢”,撕逼、爭吵是《小時代》4部曲的主基調。

不得不說,郭敬明塑造人物的能力。

在每一場動則7個人以上的群戲中,在演員臺詞吐字不清,前後鼻音分不清的情況下,還能讓每一個人物有自己的特點。

撕,是《小時代》的主旋律;吵,是《小時代》的背景樂;和好,則是《小時代》強行撕、強行吵後強行的結果。

激烈的人物沖突是“時代姐妹花”唯二的看頭,另外一點是《小時代》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時尚穿搭。

但,扯頭花的情節就像《與卡戴珊一傢同行》中姐妹撕逼一樣,為瞭營造效果而不講什麼道理。

所以,這些塑料姐妹的名場面,印證瞭戲裡撕得有多慘,看戲的人笑得有多歡樂的黑色幽默。

男雙女雙混打

也順帶著,《小時代》為數不多留給觀眾的“寶藏”之一,drama臺詞,變成我們津津樂道,時不時可以拿不出消遣一番的調味劑。

“林蕭你現在罵人可真高級啊,沒點歹毒的智商還真聽不懂”

“南湘,我好恨你 ”,“你以為,我就不恨你嗎”

“你別跟我講友情 你現在這樣是在和我講友情嗎 不是林瀟! 你是為瞭男人 你以為你還是十幾歲的小女孩 一個男人比天大!”

解構對電影嚴肅的批判,唯有通關密語一樣的接頭暗號。

就像“二營長,我的意大利炮呢”、“那年杏花微雨時”等等經典電視劇的暗語一般,評論區一留就能引來一群同道中人。

電影好壞心中自有分曉,此刻“快樂”是脫離原電影的重新建構——我快樂,我樂意。

在這樣的網絡造梗狂歡下,再討論電影本身的好壞反而掃興。

導演郭敬明深諳其中的道理,5g沖浪迅速掌握瞭“發爛發臭”的精髓,這可比多少公關洗白來得有效。

03

以梗取樂,

以梗化解青春的不堪

在這一場由顧裡引起的狂歡中,有一些評論讓人不禁流下“時代眼淚”

“小時代能有今天這個熱度,在座的95後沒有一個是無辜的”

“小時代對於我們不止是電影,還是青春歲月”

這兩句話,前一句幡然醒悟,後者沉湎其中不可自拔。

截然不同的情感表達,同時把《小時代》與90後的青春掛上瞭鉤。

2008年《小時代》紙質書風靡校園,2013年《小時代》電影收割的還是這一群體。

接近8年的時間裡,由《小時代》引導的“45°仰望天空”的疼痛文學在這一代90後心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跡。

無論今天你對郭敬明的態度是貶低還是贊揚。

90後長大,自然而然地會對童年的事情割席。

不同的是,90後的長大不是拒絕或鄙視以前的“中二”,而是以造梗的方式面對曾經喜歡,今天不堪的人或事。

童年時期看過的《巴啦啦小魔仙》、《紫禁之巔》哪一部不是拿出來嘲之又嘲。

玩梗,是對過去童年糗事的最大尊重,用一幫同齡人看著同一段視頻,化解腳趾抓出三室二廳的尷尬。

同樣的,《小時代》4部曲,票房與質量成反比,劇情的狗血與戲外觀眾真情實感地落淚,變成一起造梗狂歡的反諷。

我更願意,將這一場狂歡浪潮解讀成,成年後的90後對當時年少輕狂的自我嘲弄。

戲謔當時的感動,嗤笑當時的喜歡。

顧裡的生日真的重要嗎?《小時代》爛不爛重要嗎?郭敬明身上的爭議重要嗎?

最重要的是,這時的你我他,沉浸在教室裡偷偷傳閱小說,在電影院看電影的回憶裡,戲弄當時年少青蔥的我們。

這場造梗狂歡,不過是又一場關於90後、關於青春荒唐的集體回憶。

最後,我們發現。

成長之於90後,終歸不再是不可取樂的苦澀。

於是。

年少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