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為與美國“大脫鉤”佈局,真要脫鉤全球都要受傷

德國《商報》近日發表瞭一篇題為《中美對抗:所有人要為經濟脫鉤付出代價》的文章。這篇文章由達娜·海德(Dana Heath)、克裡斯托夫·柯克曼(Christof Kerkmann)、詹斯·蒙克拉斯博士(JensMünchrath)、托斯滕·裡克(Torsten Riecke)共同完成。文章中指出,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攻擊很快得到瞭回應,北京不久將在“十四五”規劃中,確定國傢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中國不僅在戰略領域走向新的自主,它們顯然正在努力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大幅脫鉤進行佈局。

文章指出,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經濟技術戰”,不僅影響到兩個大國的企業和就業,由於世界經濟通過國際供應鏈和價值鏈緊密相連,脫鉤對於德國這個出口國來說也會受到影響。德國聯邦經濟部稱贊開放度為87.2%的七國集團(G7)是“最開放的經濟體”,與此同時,這也使他們之間的經濟特別脆弱。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加佈裡埃爾·費爾貝邁爾(Gabriel Felbermayr)警告說:“在我們復雜的以分工為基礎的全球經濟組織中,中美之間的脫鉤對於德國經濟來說壞處很明顯”。

相互依賴早已成為地緣政治爭奪權力和影響力的“武器”。這首先適用於美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領導下的經濟民族主義路線,幾十年來一直在切斷與中國的關系。從鋼鐵開始、到華為5G電信設備,最近的視頻應用Tiktok和社交媒體WeChat等中國企業都遭到瞭美國的打壓。隨後,中國對此做出瞭回應,試圖使自己在經濟上更加獨立。

歐洲在華企業界也關註到瞭這一新的發展。北京歐盟商會會長伍德克(Jörg Wuttke)表示,鑒於目前與美國的爭端,中國政府更加關註本國企業和本國市場,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中國最好能在改善與美國的關系上做更多工作,而不是進一步脫離。伍德克說。“如果中國和美國繼續進一步脫鉤,我們最終都是輸傢,因為歐洲企業也會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

事實上,中國在過去25年裡不斷減少對進口預產品的依賴。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創新和投資;另一方面,吸引外國生產商進入中國。在全球貿易蓬勃發展之際,這一點並不明顯,但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這意味著如果德國機械制造商、汽車供應商、谷物制造商等不在中國生產,它們的需求就會減弱。

其他公司也在試圖避免這場全球經濟戰。據商業咨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5年,46億美元的出口量可能會被重新調整,這將占全球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生產轉移的一個重要動機是中美之間的經濟沖突。

德國電子技術和電子工業聯合會(ZVEI)的首席經濟學傢貢特曼(Andreas Gontermann)表示:“全球化在過去12年裡遭遇瞭三次挫折:金融危機、中美貿易爭端和新冠肺炎大流行危機。從對後者的調查中,我們知道,現在有五分之二的企業正在考慮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供應鏈的區域化和多樣化,並增加庫存量。今天人們隻能模糊地認識到,有些健康的經濟關系已經變得危險,而有些已經危險到一定程度瞭。” 然而文末指出,脫鉤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今,全球經濟關系非常緊密,一個環節的割裂會給其他地區造成許多附帶傷害。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