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日久生情,向來都是騙人的

微博關註的一個話題博主曾經發過這樣一個問題:愛情真的可以日久生情嗎?我當下心裡的答案是,我更相信“日久見人心”。

的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情感可以培養,關系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瞭解的深入而變得親密,但對於愛情來說,“日久生情”生出的“情”真的是愛情嗎?

“日久生情”,多半源自心理上的依賴和習慣

網上流行一句話說,“一見鐘情不過見色起意,日久生情都是權衡利弊”,其實倒不見得每個人的“日久生情”都上升到權衡利弊的利己層面,更多的是一種長時間相處之下、出於本能和習慣的依戀。

親密關系心理學認為,多次接觸和長時間相處的兩個人,即便沒有血緣關系、一開始對彼此也沒有好感,但隨著相處時間的延長、互動溝通的增多,二人之間也很容易在心理上對彼此產生一種“黏連”和“依戀”的情感。

根據美國心理學傢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激情、親密和承諾是構成一段完美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誠然,這種經由時間培養建立起來的依戀性的情感可以為一段完美愛情的締造提供“親密”和“承諾”的部分,但“激情”——作為一種強烈的性吸引力和情感上的不可自拔情緒,終究不是隨著“日久”而生發出來的。

而在很大程度上,“激情”是愛情區別與親情、友情等其他親密關系的重要特征,一段一開始就缺失瞭激情和浪漫的愛情是不健康、不完整的,一方面雙方也會更早地踏入愛情的疲倦期,另一方面各自也會因此向外尋求這種“激情”而最終導致親密關系的破裂。

投入越多越難以放手,“日久生情”隻是掩飾人性弱點的借口

01)、“當你為什麼東西付出過勞動時,你就會愛上它的”,而大多數“日久生情”式的愛情,不過是因為付出瞭許多時間和精力來相處,倘若試過之後斷然放手,豈不是白白浪費瞭這一切?

這種被看作“人之常情”的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沉沒成本效應”。

它是說一個人為一件商品或服務前期投入太多成本,後期即便面臨著虧損的風險也不願割舍,前期所付出的成本就叫做“沉沒成本”,且沉沒成本越大,越是不舍得放手。

愛情亦同此理,苦下心思追瞭很久的女神,即便一直拒絕自己、也仍不願輕易放棄,因為一旦放棄前面付出的所有都失去瞭意義和價值;

02)、同樣,在一起很久的戀人,即便彼此沒有愛意、也不舍得就此結束,因為雙方都不能接受各自情感上的投入最終沒有回報。

有時候,每個人都需要一些借口和托辭來讓自己心安理得地活下去。所以,很多人選擇瞭“日久生情”來安慰自己,心理暗示自己離不開對方就是因為已經愛上對方。

殊不知,一個人可以騙任何人,但終究騙不過自己的心;隨著在一起越來越久,“不愛卻離不開”的矛盾隻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最終傷害和耽誤的是兩個人。

真正的愛情,是不能僅靠時間“養成”的

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豬頭追著燕子痛哭的場景最令人動容,豬頭那句“燕子,沒有你我可怎麼活呀”賺足瞭觀眾的眼淚、但終究沒有為他挽回自己守護瞭八年的女人。

一直以來都不喜歡那些隨意地站在自己的立場為別人“貼標簽”的人,所以我並不認為豬頭就是所謂的“老實人”、燕子就是萬惡的“渣女”。

對豬頭來說,那八年裡小心翼翼、不計回報的付出就是他的愛情。

而我也相信,燕子一開始答應豬頭也是希望能夠給他愛情的,甚至八年來,燕子心中亦是“有愛”的。

但這份“愛”,是感恩、感動,是親密、信任,是朋友之愛、親人之愛……但唯獨不是愛情之愛。

而使這段感情悲劇收場的原因是,燕子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在漫長的時間的相處和磨合中培養出對豬頭的愛情。

事實證明,愛情是一粒種子,不是給它充足的時間就可以發芽、開花、結果,它需要土壤、水分、光照和溫度等一系列條件,而這些“條件”——正是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靈魂碰撞產生的“火花”。

日子久瞭,未必生得出愛情;當然,也未必生不出愛情。時間不是唯一、關鍵的條件,重要的是雙方是否在愈來愈近的距離、愈來愈深的交流中從對方身上發現瞭讓自己心動的部分。

所以,“一見鐘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罷,不過是形式上的不同,隻要彼此內心湧動著的是真實的愛情,便都是好的。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