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式愛情”真的隻是精神戀愛嗎?我們或許誤解瞭柏拉圖

近年來,“柏拉圖式愛情”成為人們口中常的描述愛情的詞語。其大致意思是,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精神上的純潔愛情,反對肉體的接觸和欲望。人們常常將其與異地戀、網戀等等所謂的“精神戀愛”相聯系。稍微熟悉古希臘歷史,或者柏拉圖思想的人,也會認為是男性間的同性之愛。但事實上,這是對柏拉圖關於“愛”哲學思想的一種曲解。

最早提出“柏拉圖式愛情”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者”馬爾西利奧·費奇諾。他認為愛情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渴望與思慕,這也使得後世一提到“柏拉圖式愛情”就想到瞭精神戀愛,認為這是柏拉圖所提出的愛情模式。其實,柏拉圖對於“愛”的認識,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同性或異性之愛。並且將愛提升到瞭哲學的層次,認為“愛”是對“美”或“善”的永恒追求。接下來,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和瞭解,古希臘大哲學傢所認為的“愛”,究竟是什麼?

雅典學院

一.一場關於“愛”的酒會

柏拉圖對於“愛”的觀念,大多表現在他的著作《柏拉圖對話集》的《會飲篇》中。柏拉圖通過酒會上,眾人對於愛與愛神的討論,表達瞭自己的思想。

這場酒會,其實是一場慶功宴,悲劇劇作傢阿伽通為瞭慶祝自己的作品獲獎,特別邀請瞭幾位朋友到傢中慶祝。舉行完儀式後大傢圍在桌邊,卻都犯瞭難,原因竟是酒量最大的包薩尼亞、厄裡克希馬庫斯與阿伽通昨天晚上已經宿醉,現在仍暈暈乎乎,無力再狂歡一晚。於是眾人提出,通過討論問題來消遣聚會的時光。修辭學傢斐德羅表現得十分積極,他指出,詩人們、智者們對於各種神靈都有贊頌之語,但對於偉大的愛神——愛若斯,卻從無一人贊揚過。他提議,這次酒會就用來為愛神祝頌詞,大傢一起討論愛神與愛。於是,一場偉大的關於“愛”的酒會,就在古希臘的智者間展開。

古希臘陶瓶上的酒會圖畫

斐德羅、包薩尼亞、厄裡克希馬庫斯、阿裡斯托芬、阿伽通、以及蘇格拉底,六人依次發表瞭自己的看法。他們由淺入深的表述,其實也正是柏拉圖思維邏輯的進展和思考的深入。整個酒會的討論有三個階段,首先斐德羅、包薩尼亞、厄裡克希馬庫斯三人,表達瞭自己的看法,他們討論瞭愛的對象和愛的差別。之後,阿裡斯托芬、阿伽通兩人將對話深入,討論到瞭愛的品質。最後,蘇格拉底將對話引導向最高潮,他不僅反駁瞭阿伽通的觀點,更是將“愛”從具體上升為抽象,從單一的愛中,概括出瞭愛的本相。

二.高尚與卑鄙的愛

前五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到,他們在討論著有差別的愛,也就是高尚與卑鄙的愛。而這種愛,又與同性之愛與異性之愛相聯系。這其中,包含瞭許多我們當今對“柏拉圖式愛情”的理解。

一個年輕人最高的幸福無過於有一個鐘愛自己的情人,情人最高的幸福無過於有一個年輕的愛人”。古希臘盛行男子同性戀的風氣,其中,年齡較大的男子鐘愛年齡較小的少年,前者則被稱為情人,後者被稱為愛人。情人與愛人的關系十分復雜,他們可能是師生關系,有可能是朋友關系,總之相互愛慕與欣賞。這種同性戀風氣盛行的原因大概與古希臘社會,女子地位低下,較少出現在公共事務中,以及男人們的並肩戰鬥所培養的情誼相關。

在這樣的情人與愛人的關系中,較為年老的一方實則起到瞭對少男的教育作用,引導他們獲取道德與知識。例如蘇格拉底和阿爾西比亞德,兩人年齡相差巨大,但阿爾西比亞德仰慕蘇格拉底的才學,便將其奉為導師與愛人。而女性則缺乏知識,在公共生活中缺乏話語權,對於看重精神“美”,以及思想道德交流的古希臘人來說,同性之愛在精神生活中自然扮演瞭更為重要的角色。

帕特農神廟

古希臘人的觀念中,同性之愛非但不可恥,更是高尚美好的。在酒會上,阿裡斯托芬講瞭一個神話故事,為同性之間的情感提供瞭依據。他講到,在很早以前,世界上存在第三種人類——陰陽人。他們由月亮所生,所以兼具瞭太陽所代表的男性,與大地所代表的女性的特點。由於他們精力旺盛,身體強大,竟然企圖尋找通天的道路與諸神戰鬥。這惹惱瞭宙斯,一氣之下,宙斯將他們都劈成瞭兩半。於是,曾經的一個人便變成瞭兩個,但這一半卻時常思念著另一半,不斷地追尋著自己另一半。這之中便有許多結合,男性之間、女性之間與兩性之間。在阿裡斯托芬看來,男性之間的結合是最高尚的。因為,兩個男子必然是最具有男子氣概的,也是最為優秀的,才會相互吸引,他們在政治上雄才大略,在另一半上也會尋找與自己相同的男性。這個神話無疑給瞭男性之愛瞭合乎情理的解釋——尋找自己的完整,也賦予瞭這種感情高尚的品質。

共同戰鬥的古希臘士兵

男性之愛雖然也有肉體的因素,但更多時候被看作“精神之愛”。因為這種吸引更多是出於對方的品質道德,而不是肉欲。這種情感將情和道德品質的追求合二為一,也便是阿裡斯托芬所講的,兩人的靈魂便召喚他們的結合。與此相反,異性之愛,在古希臘人看來,隻是卑鄙的肉體之愛。他們認為,男女之間的結合,僅僅是為瞭繁衍後代的本能行為,但卻不是真正靈魂上的愛慕。所以,這兩種愛情在古希臘常常同時存在,一個來追求精神上的交流,一個隻是為瞭繁衍自己的血脈。高尚的愛是鐘愛優美品德的情人,而下等的愛則眷戀於肉體而非靈魂。

但這,並不是柏拉圖對於“愛”觀念的終點,從同性的“精神之愛”中,酒會上蘇格拉底道出瞭愛的本相。

三.愛神的隱喻——對“美”永恒的追求

蘇格拉底發言之前,用他那特色而又近乎令人討厭的方式,反駁瞭阿伽通認為愛神是完美無缺的論斷。接著,借用一位名叫狄歐蒂瑪的女子之口,他講述瞭愛神的來歷——對“美”永恒的追求。

愛神是愛著美好的東西的,但一個人所愛的,正是他所缺少的、沒有的東西,那麼愛神不正是缺乏愛嗎?如果愛神並非完美,那麼他又是醜惡的、壞的東西嗎?顯然並非這樣,那麼愛神到底是什麼?這或許要從愛神的誕生講起。

在一次諸神的聚會上,豐饒之神波若因多喝瞭幾口瓊漿而昏昏睡去。此時,貧乏女神貝尼亞路過,她十分貧乏,所以想和波若生一個孩子。於是他們結合在瞭一起,並生下瞭愛之神——愛若。就是這樣,愛若結合瞭豐饒和貧乏的雙重特性。他時而像他母親一樣,不修邊幅,赤著腳,無傢可歸,這世間的美好仿佛他都不曾擁有。但他又繼承瞭其父的屬性,總是會時常活躍起來,尋求著世間美好的東西。縱使他會常常失去一切,但他永不放棄。原來如此,愛神是介乎於兩者之間的一個東西,他不是一般的神,他是一個精靈,一個介乎於人和神之間的東西。就像被愛者和求愛者的兩面,愛神自身就是介於美—醜、善—惡、有知—無知之間,是豐富和匱乏的統一。愛是對於“美”永恒的追求!

柏拉圖‍

我們常常所感受和追求的,或許是一個“美”的形體。但卻不能停止於此,如果繼續往前走,會從這一個美,發現一個類型的美。從一個類型的美,不斷接受“愛的教育”,會發現所有的美,最終,我們所愛的,其實是“美”以及“善”本身。從人生的最初階段,我們可能會對首飾、財寶、容顏美好的少年神魂顛倒。跨入下一個階段,他們或許會變得不值一顧,發現他們中所共有的一種精神,這時男性之間的“精神之愛”變得更為重要。但到瞭最後,當我們發現所有美好事物背後,那純粹的、地道的、不折不扣的美時,這種超越瞭個體事物的“愛”,成為對於美的本身心向往之時,我們也懂得瞭什麼是愛的真諦。

古希臘諸神

不同於神,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肉身終有一天要灰飛煙滅,那麼如何使得自己的“愛”永恒存在下去呢?宴會上,蘇格拉底也給瞭我們答案。對於“美”的追求使得我們渴望將其傳遞下去。男女之間的本性上的結合,便是肉體上的延續。更高一個層次,對於品德、名聲、高尚榮譽的延續,則需要我們追求知識,並留下為後人所敬仰的成就。比如荷馬留下的不朽詩篇,梭倫制定的偉大法律。到瞭追求美本身時,自己便與美和善融為瞭一體,靈魂會永垂不朽。

文史君說:

正如酒會上蘇格拉底所說:“美者並不表現於一張臉,一雙手,或者身體的某一其他部分,也不是言辭或知識,更不是在某某處所處的東西,不在動物身上,不在地上,不在天上,也不在別的什麼上,而是那個在自身上、在自身裡的永遠是唯一類型的東西。

看來,我們是誤解瞭柏拉圖。受到他“理念論”的影響,我們自然而然認為所謂的“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純理性的“精神愛情”。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心中的愛甚至可以讓人奮不顧身。柏拉圖並不反對肉體之愛,甚至一定程度倡導“同性之愛”。但這絕不是他對於“愛”這一情感理解的終點。他的愛,早已超越瞭具體的情感,到達瞭對於美與善的永恒追求。而這樣的追求,在今天這樣一個情感泛濫的時代,或許會給予我們一個永恒的方向。

參考文獻:

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塗江波:《“柏拉圖式愛情”辨正——基於對〈會飲篇〉的文本解讀》,《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傢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註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