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集中火力攻擊中國共產黨的目的是什麼?96%網友這樣回答

環球網做瞭一個線上調查,問題之一是:“美方集中火力攻擊中國共產黨,目的是什麼?”結果是有96%的投票者投瞭“挑撥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破壞中國團結”以及“有利於開展對華新冷戰的動員,給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貼上‘反共’意識形態標簽”這兩個選項。而投“是為中國人民好”的不到2%。

▲調查問卷截圖

網上投票一般來說沒有線下投票的準確率高,偏差率要大於隨機的街訪、入戶調查等。但即使這樣,對上述兩個回答的選擇率也是非常高的,反映瞭在當前中美鬥爭大環境下人們對黨和政府的支持。華盛頓希望離間中國社會的圖謀也不會得逞。

對中美關系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存在各種看法。但是美國執政的政治精英群體不接受中國崛起是最大原因之一,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無論我們可以對過去做多少總結,但未來已經很清楚瞭,中美之間的這場鬥爭會相當漫長,中國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考驗。

事實上,為瞭承受住這場大考,中國社會除瞭堅定地跟共產黨走,保持政治上的高度團結,別無選擇。中國無論是不是共產黨領導,它崛起到今天的位置,來自美國的戰略遏制都會發生。1972年時中美政治分歧比今天大得多,但尼克松總統向中國伸出瞭橄欖枝。今天開放得多的中國卻成為瞭美國的打壓對象,如果今天處在世界第二位置的不是中國,而是印度,美國也會同樣翻臉。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訪華,周總理前往迎接。

因為是共產黨領導,中國有瞭很強的承壓和經打能力,美國搞中國的難度非常大。人民幣兌美元到現在還是7:1左右(最近幾天是大約6.94:1),就是中國有著強大韌性的重要標志。

這場疫情制造瞭前所未有的可比性,中國穩紮穩打,牢牢控制瞭局面,美國的疫情卻完全失去控制,造成重大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重置瞭中美競爭場景。

中共作為龐大的組織,自身必然也面臨不少挑戰,黨建永遠在路上。不過中共面對美國戰略打壓領導國傢開展戰略大周旋已經顯出初步效果,消耗瞭美方的銳氣和囂張氣焰。中共顯示出領導中華民族應對根本性挑戰的強大能力,這為中國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提供瞭希望和保障。

我們生活在中國,看到這個國傢的種種問題。我們的政治體制有大量理論上的優點,但說實話,它們沒有全都發揮出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斷困擾我們。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揭露它們,盡最大努力消除它們,這是咱們中國人的一份集體進取心。我們要緊巴巴地前行,知道自己隨時都面臨著改革、興利除弊的任務,這麼大個國傢,讓它不斷進步的確是不輕松的事情。

與此同時要看到,全世界的政治體制沒有一個是完美的,能夠實現其理論上的全部長處。美式民主體制同樣有大量理論上的優點,但它們從來沒有全部兌現過。在上個世紀,它的那些長處在冷戰時期一度發揮得相對比較多,而蘇聯的體制陷入瞭僵化,應有的改革沒有跟上,後來又亂改革,導致失控,所以美國贏瞭。

今天美國體制暴露出更多的弱點,那個國傢的自我糾錯能力嚴重弱化瞭。比如這一次抗疫,美國顯然走在瞭錯誤的道路上,但是美國政府一味堅持錯誤路線,完全沒有能力和意願做出調整。另外選舉本來應該促成兩黨治國韜略的積極競爭,但是選舉卻成為固化乃至強化錯誤選擇的過程,而且不斷加劇社會分裂。一個理論上良好的民主體制被嚴重打瞭折扣,它的實際效率相當低。

老胡在想,每一個體制都有其對外宣示的理想狀態,但實際上都做不到。一個體制的相對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現實表現能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理論上的優勢發揮出來。當下中美對比,我認為中國體制實際忠實於其所強調的“為人民服務”“振興中華”等各項使命的程度明顯高於美國體制實際做到的對它所宣示的各項政治宗旨的忠誠。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體制不斷進行真實的內在努力,提高這一忠誠度,而美國體制的這種忠誠至少目前被政黨利益越來越深刻地分割瞭,情況能否扭轉令人悲觀。

所以大傢看看,中國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不滿,但是很多人在提出意見的時候對這些意見可能會受到註意、帶來觸動懷抱希望。不能不說,互聯網作為一個整體對影響治理的期待相當高。大傢一方面批評政府,一方面在遇到集體性的重大困難和挑戰時,首先想到的還是政府,而且對政府帶領大傢克服這些難題抱有總體上的希望和信心。

▲調查問卷截圖

其實大多數中國人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國傢應當做另一種政治選擇。跟著共產黨走,解決我們面臨的一個又一個問題,這是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越來越好的一種有很大確定性的方式。蓬佩奧那些人不斷攻擊中共,那是不懷好意的,是他們與中國開展鬥爭的手段,大多數中國人看得懂這一點。

▲調查問卷截圖

展望未來,中共會因為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並且在形勢的倒逼以及中國輿論的激勵下越做越好,而美國的政治力量能否在那個國傢不斷極化的政治氛圍中保持真正的理想,把為民眾和為國傢服務真正放到追逐政治私利的前頭是令人懷疑的。當然瞭,這是長期的競爭,中國的執政黨一刻都不能松懈,帶領這個基礎薄弱的國傢走向現代化,註定任重而道遠。

來源:胡錫進觀察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