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傢:真正幸福的人,往往都很會“甩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應該是每日隻負責好好生活,不被煩惱羈絆的人吧,當你有一天學會瞭不再去追逐幸福滿街跑時,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找到瞭幸福。

真正幸福的人,很懂得為自己做減法,減去那些壓在身上的重擔,讓自己活得輕松一點。背負得太多,怎麼會心情快樂呢?有時候,扛不住瞭就把它“甩”出去吧。

社會總是單方面強調個人能力的重要性,認為凡事都是有結果的,如果沒有,那一定是能力不夠。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我們會給自己施加很多壓力,對每一件事都求個結果。

畢竟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夠。但有些問題是很難有個結果的,原生傢庭是天生的,沉溺於原生傢庭帶給自己的一切不好隻會讓個體更加萎靡不振。

這個是沒辦法改變的,你隻有試著改變自己的思維,讓自己學著去接受這一切。現實中,僅靠個人能力去解決事情是很難的,個體的能力畢竟有限,你隻能選擇盡力而為。

但全部把擔子施壓到自己身上,你是否想過,你的內心沒有那麼強大。那些扛不下來的,不如大方承認,把它甩出去。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Atrribution theory),是指我們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為瞭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會對社會周圍環境中的社會行為做出一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解釋。

推論這些解釋的過程,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方式和動機。最著名的是韋納歸因理論,他提出人們對行為成敗的原因有六個方面組成。

第一個是能力,即自己評估個體的能力對任務的勝任程度。第二個,努力程度,個體反省檢討自己在任務中是否盡力。

第三個,工作難度,憑借個體的經驗判斷任務的難易度。第四個,運氣,我們日常中會不由自主地想任務是否完成與我們的自身的運氣是否有關。

第五個,身心狀況,在完成任務中自己的身體是否是以最佳狀態去應對的。第六個即是其他因素,個人覺得任務未完成是否與上述五個之外的其他有關系。

總的來說,上述六個因素根據性質又可分為三個向度。第一個向度是因素來源,是個人條件還是外在環境。


不幸福的人,更多的是把不幸因素歸結給自己,他們更多的會陷入深深的自怨自艾之中,認為不幸是理所應當的,而那些真正幸福的人,會選擇把不幸運的事情歸因於外部因素。

例如原生傢庭本不是自己能抉擇的,既來之,則安之;工作上的不順心也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引起的,隻能說任務的難度太難瞭。

第二個向度是穩定性,即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在這一向度上,不幸福的人總是相信命運是穩定的,以後早已定型無法改變。

他們不相信努力的重要性,更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經驗有所提高。

而幸福的人堅信努力的重要性,失敗對他們來說隻是更好的積累。第三個向度,能控制性。即個人意願是否能控制事件的結果。

這一向度更強調努力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會在自己扛不住上的事情上甩鍋,把原因都歸於自身因素,而更多的忽視瞭環境等外部因素,你是無法擺脫自己內心的痛苦面的。

適當甩鍋,自己才有空間療傷和成長

人要先有自己,才可以有心力去解決更多的事情。甩鍋並不是逃避責任,隻是在自己最暈頭轉向找不到出路時,為自己尋覓一個安靜的地方,什麼也不去思考。

將自己從原生傢庭、繁瑣的工作、復雜的人際中抽離出來,用足夠的空間去消耗那些壞情緒。

在親密關系中,邀請對方一起抗鍋,關系更和諧

有個人能替你分擔痛苦和煩惱,那麼你將輕松百倍。有時候,我們不是害怕煩惱本身,更多的是害怕孤獨的面對煩惱的那種無力感。

選擇邀請你的伴侶與你一起分擔這份責任,把你的心事告知他,看看他是否能有更不一樣的視角看待問題。

選擇建立親密關系就意味著對彼此足夠信任,讓信任的人跟你一起抗,也是一種幸福。甩鍋並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多是對自己心理的負責,不去承擔超出負荷之物。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