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最佳境界是“簡單”!化繁為簡,這樣學習投資才能成為高手

許多人經常喊“大道至簡”,“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交易需要簡單化,不能搞得復雜”,於是他們這麼認為:

“簡單嘛,不用學什麼技術分析,不用學習基本面研究,用簡單的技術工具即可,甚至不用學什麼技術分析,因為大道至簡”。

交易看起來確實簡單,表面上,它不需要你風吹雨淋、低三下四的應酬,不用溜須拍馬,不用拼酒傷胃,不用忍氣吞聲,隻需要在鍵盤上,敲動幾個按鈕“買”、“賣”,一筆生意馬上就達成,錢迅速到賬,還不欠賬,利潤到手,多輕松。

可是,等到交易做瞭一段時間,漸漸發現:市場老跟自己過不去,買瞭就跌,賣瞭就漲,自己成瞭反向指標,怎麼做都虧,怎麼努力,怎麼拼搏,嘗試瞭各種方法,仍然無法擺脫虧損的泥潭,發現交易如此之艱難。實際上,交易是一個深得沒有底、苦得沒邊的行業,也許你用一生的時間都無法接觸到它的本質。

一、簡單的交易規則, 很難能盈利,因為違背市場負和遊戲

交易肯定越簡單越好,越簡單的東西,大腦不用反復思考,執行力會越強;復雜的東西總是讓人輾轉反側,一旦深思,就會導致人性的弱點顯露出來、知行不一。

例如建立瞭一個程序化系統或一個量化系統,有著明確的入倉點、離場點,你不用大腦思考,信號出來什麼,你就做什麼。這就是簡單,傻瓜式的交易、機械化的交易,是最簡單的,容易執行。如果有這樣的簡單系統,當然是最好的,完全就是搖錢樹,也容易執行。

問題是,簡單的交易道理,能讓你盈利麼?

首先,簡單的交易大道理,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例如投機中的大道理就是“低買高賣”,很簡單啊——價格低瞭,買入,等價格漲瞭上去,賣出,和山嶽一樣古老,多簡單。

可是,哪個價格是低價格?你買入價格後,價格持續下跌,怎麼辦?止損後,行情迅速上漲,是追還是不追?追瞭,行情又繼續下跌,怎麼辦?等等一系列的細節和配套環節。

投資中的大道理是“價值投資”,很簡單啊,選擇一隻業績長期穩定增長的股票,在價格低於合理價值的時候買入,然後長期持有,很簡單。

可是,哪個上市公司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業績能夠長期穩定增長?合理的估值是多少?當該公司的基本面出現瞭重大的利空,是公司基本面出現瞭重大的改變,導致放棄對該股票的持有,還是僅僅小的幹擾,下跌中反而提供瞭加倉的機會?等等,需要廣泛的行業積累和知識沉淀。

光知道空洞的大道理,是遠遠不行的,還需要許多落實的框架和細節,需要積累深厚的知識,所以看起來簡單的道理,根本是無法讓你盈利的。

其次,簡單的交易規則,也是無法讓你盈利的。

二級市場已經有一百年瞭,一百年來,玩交易的人沒有幾十億,也得有幾億人瞭,每個人都開通大腦,不斷去挖掘,特別是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計算機誕生,計算機不停地自動掃描、去抓各種可能的規則。如果交易是簡單的,則必然能被編寫入電腦,即被電腦掃描到。那麼至少半個世紀以來,這種能盈利的交易規則,肯定能被無數人、無數電腦知曉,他們就很容易地賺錢。

由於存在交易所的手續費,期貨市場、外匯市場是負和遊戲,股票在短期內接近零和遊戲,這種交易規則既然如此簡單,就很容易被大傢識別和掌控,也容易被龐大的群體使用,大傢都賺錢瞭,則誰還虧錢?這是悖論,市場必然會失效。

同時,這種簡單的規則容易被眾人識別,主力肯定也會知道,會逆著這個規則,吃掉龐大的資金,例如故意打依據該交易規則所設定的點位止損,故意打出該交易規則的入倉信號,誘多,然後行情結束,連續如此,則這種簡單的規則也就賺不到錢瞭,自然也失效瞭。

如下圖:簡單交易的傳遞方式

所以道理能簡單,當然是最好的,但是簡單的東西是很難能盈利的;能盈利的交易體系,肯定不是簡單的,不容易掌握,甚至顯得過於復雜,需要深厚的知識沉淀作為基礎和支撐。

二、交易的成長過程,需要歷經“簡單-復雜-簡單”的過程

我們要想建立穩定盈利的交易系統和交易理念,需要經歷簡單—復雜—簡單的過程,即需要一個復雜化的過程。

在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剛開始我們會從基礎開始,然後越學越復雜,實踐學到的理論,這個過程可以讓大部分人掌握此知識和細節,此後大師往往會回歸到基礎,深層次挖掘底層知識,最終回到簡單。

例如,在寫一個代碼項目的時候,我們往往會一步一步將一個框架,從簡單到復雜,越寫越復雜,復雜到自己都有可能理不清其中的邏輯,這時候,有經驗、有能力的人就會將項目重構、復用,從復雜再回歸簡單。復雜的事物包含著一些共通的東西或者規律的東西,掌握瞭這些本質的、規律的東西,復雜的事物也就簡單瞭。

“簡單”是我們交易者追求的理想,但簡單不能憑空而來。想簡單繞不開復雜,不先復雜一番,通過條分縷析、剝繭抽絲、梳理脈絡、找出規律,就不能照章辦事、清楚明瞭、回到簡單。

你唯有先變得復雜和深刻,才能變得簡單和純粹,否則,別人的簡單叫“洞見”,你的簡單叫“無知”。從簡單到復雜,是成長,從復雜回歸簡單,是沉淀。不過大部分交易者都隻是在重復簡單的過程,或者迷失在復雜的交易體系中。

如下圖:兩種成長方式的對比

三、許多交易者喊“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是否正確?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意思是:真實的東西,通常很簡單,幾句話就能說出來;虛假的東西,往往需要更多的東西去掩蓋。

一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如同孔子的《論語》,孫子的兵法《三十六計》,幾句話就表達出來意思。

但,問題是,你能理解這幾句簡單話的意思麼?孔子和孫子是簡單化瞭,但我們後人又不斷地復雜化解讀,因為雖然我們看到幾句簡單的話,但我們無法透徹地理解他們的意思,更不可能掌握。

例如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在實際的戰役中,如何用“瞞天過海”?如何防止對方設瞭陷阱?如何排兵佈陣? 如何讓自己的“瞞天過海”,無法讓對方發現?

不是說,隨便一個人讀瞭一本《三十六計》,  就能帶兵打仗,根本不可能,需要積累廣泛的打仗經驗,需要學習排兵佈陣,需要把《三十六計》進行復雜化解讀,各種復雜化的演練,才可能徹底讀懂《三十六計》。

另外一方面,“真傳一句話”是有一定問題的,因為“一句話”,過於簡單,導致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會形成不同的學派和認知。例如孔子的《論語》,就那一本很薄的書,15900字,我們後人研究瞭2000年瞭,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形成不同的儒傢學派,有不同的版本,誰也不能說誰的學派就是對的。

所以“真傳一句話”並不完全正確,比較好的方式是:一句話概要+全方位的闡述。即用“一句話”表明你的意思,簡潔概要,大道至簡;再用“萬卷書”來闡述“一句話”,這樣就可以讓學習該道理的人能夠徹底理解和掌握你的“一句話”的內涵,防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產生片面或錯誤的理解,這也是當代人做學問的共同做法。

如下圖:“真傳一句話”的是非曲折

綜上,“真傳一句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要想理解這個“真傳一句話”,必然會經歷復雜化的過程,厚積薄發,絕對不是看到“真傳一句話”就行瞭,也不是簡單化處理。

例如,參考我們數學或物理學或化學中的各種定理,在定理被發明以前,都是一大堆話,當定理被發明後,才變得簡單。

例如愛因斯坦的△ E=(△m)c²,看起來很簡單,但你看到這個公式後,你就能理解他的意思?能將它應用在生產中?不可能,除非你有紮實的物理學基礎,並經過思考和運算。

由此可以看出,“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並不完全正確,即便正確,也是對於得道寫書的人而言的,不是對於學習該“道”的人而言。

但是大部分交易者都錯誤理解瞭,誤認為“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就是對於學習的人而言,所以他們追求大道至簡,不想復雜,認為越簡單越好。其實就是為他們的偷懶而尋找借口。在我印象中,凡是整日喊“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大道至簡”,說這種話的人都是嘴皮子。

四、交易經歷復雜後,該如何化繁為簡?

能盈利的交易系統,肯定不是簡單的,而是復雜的。那我們交易者經歷復雜後,該如何化繁為簡呢?

春秋時有個叫“庖”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觸、肩靠、腳踩、膝頂之處,嘩嘩作響,如奏音樂。他宰牛19年,摸熟牛的生理結構,掌握解牛規律,運刀如神,遊刃有餘。我們交易者也需要大規模的訓練,以掌握交易系統和細節,這就有瞭10000小時理論。當你訓練瞭1萬個小時瞭,復雜的交易體系就會“運用自如,出神入化”。

對於整個交易系統而言,開始的時候肯定是需要一個個分解。例如,先摸索和學習如何判斷當前的行情趨勢,然後學習如何把握好合適的入倉點和入倉時機,接著學習止損如何設置,才是比較合理的。再把這些融合在一起,又是一個過程,重塑和升華的過程。組成一個交易系統,是比較難的。

但是你用多瞭,訓練多瞭,每個環節都熟透瞭,也能很熟練地融合在一起,此時就是很簡單的。

交易是世界上最難成功的行業之一,決定交易絕非簡單的,能穩定的交易體系絕對不是簡單的,是復雜的,那些老資歷的交易人士,看他們盤中的交易記錄,嫻熟自然,看起來交易是簡單的,實則他們背後付出太多太多的時間和努力,才達到瞭“無他,惟手熟爾”的境界。

當你訓練多瞭,熟能生巧,就能運用自如,熟能生巧,達到“無他,惟手熟爾”的境界,達到普通人達不到的高度。

因此,學習交易的過程,一定是先復雜,而後簡單,這種簡單叫做“簡潔”、“精髓”;而如果一開始就追求簡單,最後還是簡單,則這種簡單就叫做“簡陋”,交易沒有進步。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