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那個電擊6000網癮少年的惡魔楊永信,如今成瞭副院長?

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改變。隻要有一部連接網絡的電腦或者手機,即便是坐在傢中,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各種風景。通過一串數字或字母,就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溝通。

同時,網絡的興起也極大豐富瞭人們的娛樂生活。虛擬的世界和無限的可能性讓無數人為之著迷,這一點在青少年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正處於探索的瞭解世界階段的他們,面對網絡上的花花世界,很容易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不願意回歸到現實世界。

孩子成瞭網癮少年,許多父母一籌莫展,這時一個醫生出現瞭,他用獨特的電擊療法,使得近6000網癮少年戒掉網癮。他是諸多父母眼中的“救贖者”,也是許多孩子眼中的“惡魔”,他是楊永信,一個有著“雷電法王”稱號的人。

因與果

1962年,楊永信出生在山東省臨沂市的一個普通傢庭,父母兢兢業業,小時候的楊永信也乖巧懂事,本是幸福的一傢三口。

然而,不和諧的鄰裡關系,導致楊永信的童年滿是謠言和惡趣味,性格也變得有些孤僻和自卑。但他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是發憤圖強,成績優異。

20年後的1982年,楊永信考上瞭山東沂水醫學專科學校,主修臨床專業,研究精神學,兼顧學習心理學。大學裡沒有流言蜚語,楊永信也漸漸忘記瞭孩童時期的種種遭遇,投身於醫學領域。

楊永信剛畢業時就業於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是一名普通的白領醫生,工作內容也都是些雜事兒,沒有什麼主動權和話語權。他明白,自己學歷一般,也沒有人脈,想要有進一步的發展很難。

學習是寒門子弟進一步發展的唯一捷徑。楊永信再次拿起書本,學習各種考試資料,他成功考入濟寧醫學院,畢業時拿到瞭學士學位證書,重新回到瞭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

在那個大學生稀少的年代,本科學士的學歷也是很少有的,再加上楊永信工作勤快,很快在臨沂四院站穩瞭腳跟,有瞭一定的地位和話語權。生活雖然依舊平淡,但也怡然自得。

直到“網癮”這一詞出現在楊永信的視聽裡,他的生活出現瞭轉折。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一種發生在青少年之中的特殊疾病“網癮”出現瞭,它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影響的青少年的正常學習和成才。“網癮”並沒有太好的改善方法,許多傢長為之到處奔波,疲憊不堪。

“網癮”在醫學上尚不能認為是一種疾病。是已知的”沖動控制障礙癥”在網絡使用者身上的體現,如同“煙癮”、“酒癮”一樣,是因為長期接觸或使用造成的心理上的依賴,是一種心理問題表現,還不能稱之為是一種病。

在某一天,臨沂四院也來瞭一位特殊的病例,一個12歲的“網癮”少年。傢長苦苦哀求“救救孩子”,然而針對“網癮”,醫院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去處理,沒有經驗去參考,也沒有相應功效的藥物來治療。

在一旁的“圍觀群眾”楊永信也是唏噓不已,頗為同情這個傢長,同時也對“網癮”產生瞭興趣。在這之後,他翻閱大量資料,深入瞭解網癮的來源經過。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再結合以往自己對心理學的研究,楊永信認為自己似乎找到瞭治療“網癮”的藥方,可以去大展拳腳,有一番作為瞭。

於是在2006年1月,楊永信成立瞭由他擔任主任的“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

官方命名為“行為較正室”的第十三室成立瞭,在之後幾年內,這裡成瞭“網癮”少年心中的“地獄”,也成瞭傢長們眼中的“聖地”。這裡也是輿論媒體爭論的中心,享有“盛名”和“非議”。

名與利

楊永信治療“網癮”的秘方,是他開發的“永信模式”,“心理+藥理+物理+工娛”這個特殊的公式是“永信模式”治療“網癮”的核心。

他向傢長保證,“網癮”少年在經過他的一系列治療後,絕對可以改邪歸正,熱愛學習,孝敬父母,遠離網絡。

十三室的治療間裡,沒有各種高端的設備,也沒有精密的儀器。有的隻是一臺DX-ⅡA型電休克治療儀。這臺電擊治療儀便是楊永信治療“網癮”的核心工具,他認為電擊可以治療一切“網癮”。

常言道:好不好,看療效。也許是電擊真的有效,最初接受治療的“網癮”少年,在結束治療後,的確成瞭好孩子,對父母感恩戴德,對學習天天向上,對網絡敬而遠之。

這個結果也是諸多傢長樂意看到的。滿意的療效,讓傢長們忽略瞭治療的手段,他們采用各種方式方法,或是哄騙,又或是強迫,紛紛將孩子送到“十三室”接受治療。

由於成功的案例,超高的治愈比例,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的網絡成癮戒治中心名聲大噪。各主流媒體的贊美報告,讓楊永信收獲瞭諸多美譽。

紀錄片《戰網魔》的發行,更是讓楊永信的名聲達到頂峰,他成瞭醫學上的“楊專傢”,傢長口中的“楊神仙”。

據悉,網戒中心的治療住宿費用每月在6000元左右,療程一般為期四個半月,即單個療程的收費約為2.7萬,這個費用並不低,而且《經濟半小時》欄目曾曝光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入賬高達8100萬元。

滿溢的贊美,高額的收入,名與利兼收,這是楊永信的人生巔峰。

很圓滿的結局,也是人們期待的結果,似乎“永信模式”治療“網癮”真的很成功。事實是這樣嗎?並非如此,這一切都隻是表象,暴力治療可怕的後遺癥,在之後接踵而至。

罪與罰

2009年4月起,暴力治療的後遺癥開始出現瞭,諸多媒體對楊永信的電擊療法提出質疑,開始針對電擊療法的前因後果,具體實施過程進行調查曝光。

部分記者得出結論:所謂“永信模式”治療方案,其實就是摧毀孩子的抵抗力和自信心,讓其產生恐懼,然後暫時屈服。這種手法和傳銷類似,是有違人道主義的。

之後,紀錄片《戰網魔》的主人公武旭影,被曝出年齡已經二十多歲瞭,並沒有所謂的“網癮”,而且還是一位心理學碩士。人們提出質疑:楊永信的戒網中心為什麼接收一個沒有網癮的人,治療的初衷又是什麼?

諸多相似的疑點紛紛被曝光出來,楊永信的戒網中心,戒掉的究竟是“網癮”,還是孩子的“不聽話”,與此同時,一些治療過程被曝光出來,一幅幅慘痛的畫面呈現在人們眼前。

在傢長的帶領下,一個孩子在楊永信的網戒中心辦理住院。然後被帶到治療室,身穿白衣的楊永信過來跟孩子交談:來,我們簡單地做個檢查,看一下你有沒有網癮。

然後來瞭七八個人,緊緊按住孩子的各關節處,並向其嘴裡塞上牙套。

緊接著便是“滴滴”的機器開啟聲,儀器被連接到孩子的太陽穴上,一股強大的電流讓孩子忍不住全身震顫。

起初疼痛讓孩子破口大罵,然而回答他的隻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電擊,孩子放棄瞭掙紮。

楊問道:“知道你為什麼來這裡嗎?”

“不知道”

一頓噼裡啪啦的電擊。

“現在知道嗎”

“知道瞭,因為我有網癮”

“你父母送你來這裡,做得對嗎?”

“對個屁。。。”

又是噼裡啪啦的電擊聲。

“你愛你的父母,孝敬你的父母嗎?”

“等會兒出去瞭,知道怎麼跟父母說話嗎?”

“知道瞭,我愛他們,我好好說”

諸如此類的問題反反復復,若回答得不滿意,就會繼續電擊,直到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為止。

那一刻,孩子的內心是無助的,崩潰的,在看到父母的那一刻,自然是緊緊擁抱,感激涕零,這也是楊永信的電擊見效快的原因。

為瞭更快見效,楊永信更換瞭更先進的電脈沖治療儀,四根導線合在一起,電擊的痛苦有增無減。有的人直接被電昏迷,有的人被電的大小便失禁,甚至有一名未婚先孕的女孩被電的流產。

暴力的治療有瞭表面上的療效,但孩子們的內心早已變得麻木,甚至扭曲。部分出瞭網戒中心的孩子,心裡失去瞭對父母的感激,隻有仇恨殘留。

一名剛出網戒中心的少女,在回傢後的十分鐘內,用從網戒中心帶來的繩子綁住瞭母親,刺傷瞭父親。

另一個剛從網戒中心出來的少年,因燒瞭自己的店,並刺傷瞭父親而被關進瞭監獄。

不斷迸發的問題,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註。

電擊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引起瞭廣泛爭議,很多網民認為這是一種不人道的強制性的手段,侵犯瞭孩子的人權,甚至觸犯瞭《未成年人保護法》

2009年7月8日,《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應用的通知》稱,“專傢一致認為,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

同樣,因為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確定,且對孩子有一定的傷害性。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的電擊療法被叫停瞭。

之後不久,網戒中心也隨之關閉,紛爭不斷地“十三室”也逐漸消散在大眾的視野中。

然而,“十三室”的消失不代表楊永信的沉寂,2021年5月,楊永信竟以副院長的身份,主持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大會。

善與惡

客觀地看待一下楊永信事件的整個過程,傢長、孩子、楊永信這三方,究竟孰是孰非?

先說楊永信,他開辦網癮中心的初衷也許是好的,有善意的,也想致力於去解決孩子網癮的問題,但是其治療的過程、方法過於粗暴。

再加上傢長的盲目推崇和巨額的利益,讓他有些迷失,不再去尋找科學的治療方法,而追求以暴制暴,塑造一個懂事的、聽話的孩子。在“暴力治療見效快”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最初的善也消失不見,隻剩下暴力的惡。

傢長對孩子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然而青春期的叛逆、沉迷網絡讓他們無可奈何,試圖想盡各種辦法去教育糾正孩子。這是傢長心裡的善。

然而不在乎過程,采用哄騙強迫的方式,送孩子去戒網中心,隻為得到一個乖巧的,符合他們期望的孩子。這種一味去追求結果,而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方式,並不可取。

就好像一場培養孩子課程,考核的對象是傢長。他們若平時不盡責,不正確引導,隻是臨到考試瞭,為瞭追求好的成績,得到一個聽話的小孩。采用各種方式,不去聆聽孩子的想法,不惜傷害孩子的內心,這是傢長的惡。

孩子是最無辜的,他們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極為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若沒有正確的引導,沒有正確的教育,沒有人去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會覺得孤單,無處傾訴。

在網絡上,他們可以逃離現實的種種,在遊戲中肆意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會沉迷其中,因為這是他們的凈土。

著名教育學傢洛克曾說,“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可以隨心所欲地塑造成任何樣子”。

有的傢長認為他們就是在白紙上書寫的人,殊不知,隻有孩子才能決定自己的目錄,書寫自己的人生篇章。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要活成什麼樣,這個決定,楊永信做不瞭,父母也做不到。

陪伴是最長久的告白,對父母妻子如此,對孩子應該也是這樣。

孩子是每個傢庭的寶,傢長們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成長少一些表面上的“我都是為你好”,去和孩子做朋友,理解他們的煩惱,消除他們的不安,多一些“真正的關懷”。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