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最後一天,美國人想和中國談談,歐洲人的反應很有意思

伴隨著美國國內問題的積累,高度通脹、供應鏈崩盤、債務危機等問題,讓美國陷入瞭極端的危機之中。在這種環境下,美國方面想要在10月的最後一天,和中國談談。

在美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北京時間的10月31日,美國國務卿佈林肯對外聲稱將在10的最後一天,陪同拜登一道,趕赴意大利的羅馬,與中國方面代表進行會晤。消息放出之後,很快吸引瞭全球的高度關註,此次會議的內容,很可能會影響未來全球格局的走向。

需要註意的是,盡管外界對於中國赴約前往會晤一事,並不意外,但是對於究竟能否達成一些合作,仍然抱有懷疑。就如同此前中美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歷史性會談一般,當前中美關系下,美國一直在制造敏感性問題,試圖以此為“底牌”,與中國進行談判。

外界普遍相信,以中國目前所擁有的戰略定力,美國這樣的做法,很大概率會適得其反,讓雙方最終不歡而散。至於有沒有可能美國會服軟,這其實是個偽命題。無論是拜登的國內支持率,還是對美國威懾力,都會產生致命影響。它的讓步,隻可能加快自己霸權的倒塌速度。美國人如今可以抽到的“牌庫”,其實幾乎已經見底瞭。

而就在眾多圍繞中美此次會談的討論聲之中,歐洲人的反應卻很有意思。有觀察人士註意到,歐洲輿論中也開始有些兩極分化,一部分是充斥著大量對中美會談的非議;另一部分又是保持沉默。前者看著似乎是在幫助美國造勢,但事實上,卻是想要塑造一個輿論壓力,迫使美國與中國無法以一種相對和平的情況,結束危機。而後者,用網上的話來說,就是“誰贏瞭幫誰”。

雖然人物變瞭,但本質上反應的問題卻是相同

有分析人士就認為,歐洲想要擺脫美國制衡,算得上蓄謀已久。但是礙於自身問題,和美國的壓力,遲遲沒有真正行動。對於歐洲來說,對所謂的中國“危機”,完全就不在乎。一個是距離實在太遠,一個就是經貿合作的深化,歐洲人沒有足夠的利益需求,在所謂的中國問題上費太多力氣。而歐洲大量輿論符合美國媒體宣傳,核心就在於希望中美能夠徹底打起來,好方便自己擺脫美國束縛。

當然瞭,網上也有聲音認為,歐洲如今的心態,其實也十分糾結。一方面,有著俄羅斯的軍事壓力,需要美國在防務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渴望擺脫美國霸權,走向自主。(聽風吹荷)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