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你到底還要“騙”我們多久?

10月27日,

成龍正式官宣入駐某手,

這是他出道近60年來,

開通的全球首個短視頻社交賬號。

不到一天的時間,

他發佈的第一條視頻,

點贊量近900萬,評論超十萬,

累計粉絲近三千萬。

同時,他還擔任“快手溫暖大使”。

在一段TVC中,

成龍回顧瞭自己從影以來的心路歷程,

坦言自己並不是外界所認為的大英雄,

會擔心被超過,

也會害怕有命開工、沒命回傢,

但“如果這麼容易實現,那還叫夢想嗎?”

沒有任何人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

有的隻是傷痕累累罷瞭。

2016年11月12日,好萊塢,

成龍站上瞭奧斯卡的領獎臺,

“在56年電影生涯中,

拍瞭超過200部電影,

斷瞭無數次骨頭之後,

終於,我拿到奧斯卡瞭!”

成為第一個拿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

能拿到這個獎,

成龍靠的是什麼?

答案隻有三個字,不要命。

01

成龍是出瞭名的“拼命三郎”,

在《天下無賊》裡,

劉德華還這樣調侃過:

“我又不是成龍,有一百條命。”

沒有人打不死,

不過成龍認準瞭一個理,

想要從不露臉的武師,

到傢喻戶曉的功夫明星,

他隻能不斷往前沖。

唯有靠著一股子“拼”勁,

他才能成為主角,

不論是電影,還是人生。

在電影中,

不管是飛簷走壁,或者橫穿車底,

成龍的主角光環永遠不會掉,

說他是中國的超級英雄也不為過。

但所有光環背後,

都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艱苦歲月。

拍攝《龍少爺》時,

成龍想把“敵人”拽下來,

不料自己卻出瞭意外,摔瞭下去。

拍攝《A計劃》時,

他從20多米高的鐘樓跳下,

穿破兩層遮陽佈直接落到地上。

後來別人問他有沒有事,

他回答:

“我沒事,不過我證明瞭一件事,

這個世界真的有地心引力。”

拍攝《警察故事》時,

成龍抱著通電的燈柱從六層樓滑下來,

隨即周圍電光四濺、噼噼啪啪。

下來之後,他的雙手鮮血淋漓。

拍攝《龍兄虎弟》時,

成龍需要跳到另一旁的樹上,

誰知他手一滑就摔瞭,

直接頭朝下掉瞭下去。

拍攝《我是誰》時,

他從傾斜度超過70度,

21層的鹿特丹大樓滑下……

這一幕幕極限挑戰,

光是看著就膽戰心驚。

但為瞭電影,成龍敢於豁出去,

哪怕沒有“一百條命”。

就像《看見》裡說的:

有些笑臉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踏入電影圈的這些年,

成龍從頭皮到腳趾頭,

幾乎身體的每一寸地方都受過傷,

最嚴重的傷甚至可能導致癱瘓。

因為演戲太拼命,

保險公司見瞭他都要躲,

“給多少錢都不保”。

有時候成功並沒有什麼捷徑,

就是默默打磨、精進自己,

靜候一個可以證明自己的機會。

相信“拿命去拼的人,

不會永遠是人生的配角”。

02

不止一人疑惑,

成龍做過那麼多極限動作,

受過那麼多次傷,流血又流汗,

難道他真的不會害怕嗎?

當然會怕,

成龍隻是一個普通人。

隻是他敢做一些不普通的事罷瞭。

因為“想太多,也沒有用”。

就像楊絳先生給後生的寄語,

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太多,確實是現代人的通病。

很多人還沒有邁出第一步,

腦海就開始設想各種可能,

上演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的劇場。

這個時候,

腦子裡噴湧而出的思緒,

隻會拖瞭你的後腿。

前段時間,

我到廣州出差,

趁有點空閑時間就約瞭大學室友一起吃飯。

等菜上桌的間隙,

他一直和我吐苦水,

遭受社會毒打之後,才察覺生活不易,

對自己的幼稚行為悔不當初。

尤其是三十歲左右的年紀,

身邊的朋友不是結婚生子,

就是事業稍有起色。

似乎周圍的人都在成長,

獨留他一人在原地徘徊,

感慨那些回不去的青春。

其實,在此之前,

我們也曾討論過類似的問題。

隻記得當初,

我問他有沒有想過改變現狀,

當作是看看不一樣的風景。

他隻是說,

我害怕看見一無所獲、空歡喜的自己。

而這樣的場景,

發生在每一個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刻,

考研、考公還是就業,

一線城市還是三四五線的傢鄉,

朝九晚五上班還是創業……

每一次談天論地,

我都能聽到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

但最後他的選擇都一樣,不做無用功。

他害怕麻煩、害怕失敗,

又擔心自己成為沒用的人,

而遲遲邁不出第一步,

最後隻能被困在原地。

可能有人會說,

思考並沒有錯,至少謹慎,

總比盲目地往前沖要好。

可是真正的思考是有目的性的,

為瞭讓自己迅速地做出正確的決定。

而沒有目的的胡思亂想,

隻會讓你在“想太多”的過程中,

變成一個“白日夢想傢”,

自怨自艾地活著。

不要再讓自己對未來的無數想法,

隻停留在“想”這個階段,

大膽地邁開步子吧。

至於以後會怎麼樣,以後再說。

03

想要收獲成功的果實,

除瞭不畏困難往前沖,

用行動戰勝“想太多”以外,

還離不開“持之以恒”四字。

無論做什麼事,

都需要時間的沉淀,

厚積薄發不是沒有道理的。

《明朝那些事兒》爆火之前,

它的作者石悅,

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公務員。

很多人羨慕他一夜成名,

靠幾本書就賺得盆滿缽滿,

卻從未想過,

為瞭這幾本“破書”,

他在無數個夜晚伏在案前,

一筆一劃還原明朝那些事兒。

所有名利背後,

離不開他背後十多年的積累。

林清玄從小立志成為作傢,

從小學三年級起,

他就規定自己每天寫500字,

上瞭中學,每天寫1000字的文章,

到瞭大學,每天寫2000字的文章。

日復一日,從不偷懶。

一張張密密麻麻的紙,

不僅寫滿他腦海的故事,

還記錄瞭他為夢想而努力的點滴。

功夫不負有心人,

後來,林清玄觸碰到瞭夢想。

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開掛的人生隻存於空想中。

導演李安也曾身處谷底,

經歷過6年無望的等待,

直到1990年,

《推手》《喜宴》的劇本在臺灣獲獎,

李安的“好日子”終於來瞭。

從父親三部曲到《理智與情感》《斷背山》,

再到《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他不斷創造驚喜和突破,

一步步登上“華人之光”的巔峰。

畢淑敏曾說過:

“樹不可長得太快,

一年生當柴,三年五年生當桌椅,

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為棟梁。”

人是不能急躁的,

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積累,

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很痛苦,

但熬過去,才有可能破繭成蝶。

行文至此,

我也會想,萬一熬不過去呢?

生活中平凡的我們還有那麼多羈絆,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一股腦,

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也許所謂的夢想隻能藏於心中,

當寂靜夜晚來臨時才能被想起;

也許很多人努力瞭很久都沒能成功……

這樣的人,

是不是就得戴上“失敗者”的帽子?

關於答案,

成龍是這樣說的,

“我們都不是大英雄,

隻要拼盡全力,就已經很棒瞭!”

既然如此,不如先拼一把?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