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正在“慢性死亡”

滴滴這傢公司大傢都不陌生,至今已經存在9年時間瞭,從剛開始的滴滴打車,到做社團團購,這傢公司的在互聯網領域折騰瞭不少項目。

滴滴曾經改變瞭中國的出租領域的市場,其實滴滴出行的經濟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共享經濟模式,利用互聯網將私傢車與用戶給連接起來,然後做的其實就是出租車業務,不過這比出租車要方便的多,因為有些私傢車主會在順路時接單。

如果我們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經營方式是可以為我國節約很大一部分能源,滴滴的運營模式有效的利用瞭我國私傢車浪費的那一部分資源。舉個例子,國慶長假張三開著一輛五人座的SUV回傢,李四是他老鄉,但彼此之間不認識,這個時候可以用滴滴來約車,當然兩個人都要使用滴滴出行才可以,這樣張三就獲得瞭一筆收入,李四也很方便的找到瞭回傢的車,這樣張三的SUV空餘座位就被利用起來瞭。這部分的價值如果單從一輛車來看,好像不覺得有多少,可是全國的汽車如果都能利用起來的話,那這個方式對社會出行效率的提高就是巨大的。

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滴滴出行日活躍用戶最大時,每天車主接單的總量在3000萬單,如果這裡有1/3的是屬於順風車的話,就有1000萬輛車避免瞭資源的浪費,按每次10元來計算,一天節約的能效,也有一億元,這一年就是360多億元,這樣看來滴滴的出行模式的社會價值非常的大。

可是滴滴出行APP在今年六月份被下架瞭,因為某些安全性的原因,滴滴出行不得不整改,因為APP的下架,滴滴的日訂單量直接減少瞭1000萬單,這對於滴滴來說的影響是巨大的。

滴滴沒落的原因,可以從18年的順風車事件說起,其實從這種出行模式誕生開始,裡面就蘊含著安全隱患。相比於出租車而言,很多在滴滴上接單的私傢車主,並不是以這個為生,隻要在滴滴上註冊一個賬號就可以接單。因為門檻低所以很多車主都能使用滴滴出行,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滴滴私傢車主的來源很復雜良莠不齊,裡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乘客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有很多乘客會問,如果遇到瞭搶劫怎麼辦?如果遇到車主的駕駛技術不好怎麼辦?還有就是這裡面涉及到的利益糾紛問題,因為滴滴是屬於第三方平臺,如果乘客和車主產生利益沖突,誰來負責?滴滴的位置是很尷尬的。

從2018年以後,滴滴便加緊對運模式進行整改,在這上面花費瞭巨大的投入,不過盡管如此還是不能讓大眾放心,而且網約車並不是隻有滴滴一傢,其它平臺的網約車出瞭事也會影響到滴滴出行,畢竟樹大招風。

滴滴出行除瞭在用戶安全上存在問題,還有就是它本身對於社會安全的威脅也是巨大的,這方面的內容就不再過多贅述瞭,相信部分讀者心裡很清楚。

滴滴的沒落,除瞭網約車本身自帶的安全問題外,還有一個就是流量被後起之秀瓜分。雖然滴滴在這個市場一直是龍頭老大,而且資本也非常看好滴滴,在上面投瞭很多錢,但架不住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想分這塊蛋糕,一隻虎終究敵不過一群狼,比如美團的網約車,陽光出行、神州專車,T3出行,等一大片網約車平臺,都在一步一步餐食著滴滴的市場份額。

有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是滴滴出行的創意很好,但技術含量很低,這就造成瞭資本入行的門檻低,隻要做一個APP就可以在網上開啟市場,區別隻是規模大小而已。如今滴滴又被下架新用戶無法註冊,再加上群狼環伺,下架四月之久的滴滴可能正在慢慢走向滅亡。

滴滴出行有點像之前的ofo共享單車,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有一個很好的創意,而且很符合市場需求,把握住瞭社會的痛點,但是技術門檻低,前期可以一枝獨秀,後面就被人模仿甚至是超越,這種現象以後在資本的市場中會很常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就是這個道理。

滴滴會就此死亡嗎?滴滴還會上架嗎?這些都不得而知,不過滴滴出行是真的改變瞭我們的出行方式,從這樣來看它開創瞭歷史,倒下的戰士終究是戰士,飛舞的蒼蠅還是蒼蠅,那些後來者隻不過是對前者機械式的模仿和復制罷瞭。我們在鍵盤之上評論著這些故事,可以提一些自己的想法,既然網約車市場在送人方面有安全問題,那麼以滴滴這麼大的日活量,是不是可以拓展下物流市場呢,運貨比運人安全方面要求要低的多,對於此不知道大傢有何看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