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庫存“告急”?出口額暴增900%,又是什麼產品被全球搶購?

近日,一則消息震驚世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我國有這樣一件商品,出口額暴增900%,銷售極為火爆,供不應求。

那麼這個商品是什麼呢?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這背後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中國庫存“告急”

這件商品就是汽車零件,據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1到8月,汽車零件商品出口總額達到3165.8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瞭34.6%。

而2019年的同期數據為312.2億元,相較之下,汽車零件的出口額足足增長瞭9倍多。

全球汽車產量明明是處在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為何我國的汽車零件突然就備受青睞呢?

就拿位於浙江杭州的兆豐機電來說,在其生產車間裡,這條全自動生產線從鑄造原材料開始,

到加工、再到成品裝配,僅僅隻需20秒的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個汽車輪轂軸承,遠銷歐美30餘個國傢。

該公司的負責人孔辰寰表示, 當下其公司40餘條生產線都處於滿負荷生產的狀態之下。

因為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就收到瞭大量的出口訂單。訂單量漲幅超過80%,手頭上的訂單都排到三個月之後瞭。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狀況,一是因為以往的訂單開始逐步恢復二則是由於海外市場整體的庫存較少,而中國又是率先擺脫疫情開工的國傢國際訂單自然往國內跑。

無獨有偶,位於浙江湖州的匯大機械制造工廠也出現瞭同樣的場景。而其主要生產的就是諸如轉向器這樣的鋁制汽車零部件。

因為爆單,匯大機械早在去年就緊急整合擴張瞭三條全新的自動化生產線,將生產效率整整提高瞭30%。

同樣位於浙江的某鋁制汽車零部件公司的代表韓斌表示,近兩年來,其公司的銷售額保持在高速增長的一個狀態,增長率大概是在40%左右。

公司去年的年產量是在500萬套左右,而今年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增加瞭200萬套。

據悉,由於芯片緊缺的緣故,導致全球汽車產量嚴重下滑。受此影響,整車廠提供配套服務的零部件需求減少。但是卻幾乎沒有影響到新能源車和維修售後市場的需求。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零部件分會的秘書長助理楊甫看來,由於汽車銷售量減少,以及新能源汽車的轉換,一大部分的零部件發生瞭變化,所以主機配套代工少瞭一些。

在這種大環境下,像機油、發動機、變速箱會由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進入下行,但譬如底盤、電機等應該會是上行趨勢。

隨著車齡的增長以及汽車普及容量提高,售後將會呈現一個高速上升的狀態。

根據上海海關統計處的數據,今年1到8月,從上海口岸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地的汽車零部件就達996億元,與同期相比,增長瞭36.4%。

原材料、海運費輪番漲價

按理說,爆單應該是企業值得開心的一件事,但是本應感到開心的企業卻也有一半憂愁,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實際上,企業在為漲價的原材料以及昂貴的海運運費而頭疼。

就比如說,位於浙江臺州的三元車輛凈化器公司,今年受到原材料成本和海運運費雙雙上漲的影響,

即使其手持多達2萬套的訂單,能日產800套,但是生產成本卻至少上升瞭20%,也著實夠讓人心煩意亂的。

除此之外,去年的不銹鋼價格為每噸8200元,但是今年卻已經漲價至每噸14000元;而原本每噸4200元的鐵板,目前也已經漲到瞭8300元。

凈化器生產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貴金屬銠的價格也由原來每克2000元,暴漲三倍。海運費更是誇張,漲瞭10倍有餘,甚至經常會出現搶不到貨櫃的情況。

某車輛凈化器公司總經理王六杞認為,疫情、高昂的海運運費、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匯率都是能對公司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

原材料上漲對於所有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是必然要面對的棘手難題。

面對此種狀況,當前零配件企業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將重心放在創新研發和提高新產品的定價方面。

浙江湖州有一傢生產安全帶內部金屬零部件的企業叫劍力金屬。由於安全系統對於產品穩定性方面要求高,對於新品的研發加驗證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

所以從去年開始劍力金屬大力加大新品投入,如今新品生產比例已超20%。

在蜂擁而至的訂單促進下,國內相關企業不僅提高瞭生產效率,還得到瞭很大的利潤。

而汽車零部件出口額的高速增長,不僅對企業來說有好處,也能帶動類似汽車售後與維修相關產業,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更能幫助中國在世界打響口碑,提高我國的國際知名度。但是“一枚硬幣總有正反兩面”,我們不能隻看到向好的一面。

按照經濟學總結的規律來看,供需對價格有著直接的影響。產品供不應求就會導致它的價格上漲,汽車零部件也是如此。

零部件原材料的生產者,看著外國對我國零部件甚至是原材料的瘋狂購買,紛紛哄抬價格。

但是我國卻並未讓汽車零部件的價格上漲過多,這就導致零件制造商的成本增高,利潤降低的情況。長期來看,對於一些企業的發展相當不利。

同時高昂的海上運費導致運輸成本上升,盡管如此我國仍然不得不采用海運,這就導致利潤下降得更加嚴重。從整體來看,對我國來說也並非一件好事。

而且,由於零部件的爆單,為瞭能夠及時完成交接,隻能延長工人上班時間。工人不分晝夜地努力工作,加班最終會成為絕大多數企業車間常有的狀態。

然而成本上升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自然分給工人們的報酬也無法與之付出的勞動相匹配,長久下來工人們定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

更麻煩的是,一些企業原本是相互合作的“好兄弟”,為瞭爭奪訂單,他們之間“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這讓良性的競爭變瞭味兒。

但不論如何,在國傢調控下,整體走向逐步回歸正軌。在此情況下,美國對於中國制造的依賴可謂是日益漸長。

美國非常依賴中國制造

在過去的12個月內,中國制造的呼吸機以及口罩等產品,成為瞭美國市場上的搶手貨。甚至出現多個州一起爭搶中國制造呼吸機的場面。

曾有國內的呼吸機廠商表示,來自美國的呼吸機訂單就像雪花一樣多。

在上一個五年,中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從23.5萬億增長至31.3萬億,連續11年穩居世界制造業大國首位。

在疫情期間,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口罩大概有438.5億隻,還有約11.9億雙的手套,9.5億套左右的防護服,約5403萬副的護目鏡以及17585臺呼吸機。

同時據美國相關人士表明,美國80%的針頭和註射器也是來自中國。

美國到底是有多依賴中國呢?

美國一位公眾人物在社交媒體上公然質問:國會議員和工作防護裝備為什麼都是中國制造的?

其本意在號召美國重視制造業,豈料美國網友卻來瞭個有力的回擊:“那你就先別用中國制造的手機發這條帖子。”

美國對中國制造的極度依賴,表現在方方面面。最讓人震驚的,莫過於亞馬遜瞭。

很多人認為亞馬遜裡肯定是美國賣傢居多,但是經過專門分析電商業務的機構卻發現,

在美國年銷售額超過100萬美元的超級賣傢,有將近一半是來自中國的賣傢。

換句話說,實際上中國企業才是亞馬遜頂級賣傢的“主幹”,是不是很驚訝?

這裡面就有一位手持十幾個品牌的中國企業,叫做Kimzon。其總部雖然在成都,但它卻在國內幾乎沒有銷售業務。

美國銷售額在其總銷售額中的占比達到70%,歐洲銷售額占比為20%,日本銷售額占比為10%。

更令人佩服的是,當這傢“大賣企業”被美國征收關稅之後,老板李德偉大手一揮,做瞭一個低調但有力的反擊:將其公司商品在亞馬遜上的價格提高瞭15%。

除瞭亞馬遜,義烏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的風向標。而對於義烏,美國對此的瞭解可能就是:川普常帶的領帶以及那頂寫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帽子的產地。

但是義烏的地位絕不僅僅如此。要知道在疫情發生前,世界上96%的集裝箱都是中國生產的,義烏的貨物通過集裝箱裝載火車運抵世界各個角落。

外國孩子們在用的文具,小到圖釘、貼紙甚至膠水,全部都是中國制造的。

而在此之前,美國媒體就坦白承認,10個美國人購買的商品裡,有9個是中國制造的。

這也間接反映出美國對我國商品的依賴性。

根據美國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制造業對外國投資最具吸引力的三大要素分別為:龐大的國內市場、完整的工業供應鏈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

同時就連美國制造業的龍頭老大都表示,美國確實對於中國制造有著極度的依賴。

玩具公司基本樂趣(Basic Fun)的首席執行官傑伊·福爾曼也曾表示,曾經考慮過要將一些中國業務轉移到別的國傢,像越南或者印度。

但是經歷過種種的事情之後,其認為最好的選擇還是留在中國。

中國不僅有著世界上頂尖的生產供應鏈,而且事實也同樣證明,中國確實有比其他國傢更快、更好、更有效應對疫情的能力。

《紐約時報》曾經有一篇報道稱,美國人正在橫掃中國貨,就算排隊也要多買點中國商品,而長時間居傢的美國人也會搶購一些中國制造的傢庭用品和玩具。

在日益高漲的消費需求帶動下,中國商品的交易金額出現大幅度的增長。

並且,中國制造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根據3月份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僅在2021年的前兩個月的時間裡,中美之間的貿易總額就增加瞭69.6%,

我國對美國的出口額激增到5253.9億元,與同期相比,足足增長瞭75.1%。

是什麼原因造成美國現在的這個局面的?

歸根結底,還在於曾經美國著重於“去工業化”。盡管近年來美國一直想要向制造業大國靠近,但卻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

“玻璃大王”曹德看來,美國想要憑借兩三年就回去,無異於癡人說夢。

曹德旺直呼:“制造業有一口氣,還是在中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