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電子大王”,退市邊緣走瞭19年,一路賣房賣商標賣產權

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商業與科技的發展也同樣如此。一傢企業如果無法跟上行業的步伐,被淘汰終究是難以避免的。例如連續八年銷售第一的春蘭空調,當過多年國產手機銷售冠軍的天語手機,還有不認為阿裡巴巴能夠超越自己的慧聰網。他們都因時代的進步成瞭落後的被淘汰者。

但是在商業的洪流中,衰敗下來的企業又豈止這些呢?在電子行業中,有一傢與福耀玻璃、鴻星爾克等企業同樣誕生於福建的企業。曾被冠以“中國第一臺等離子電視制造者”的美譽,品牌價值一度高達112.55億元,被稱為福建的電子大王,這傢企業就是廈華電子。

然而如今再回顧這個電子大王,多年來的經營可以說是十分慘淡。自2002年以來,廈華公司的股票就多次被掛上退市警告的帽子,雖然多次完成摘帽,但大多數都是重組保殼的操作,未能夠改變連年虧損的事實。

出口2.1億美元,成行業“雙冠王”

廈華電子全稱廈門華僑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年,在這個時間點,格力甚至還沒有成立。 在國內最先起步的電子企業裡,廈華可以說是名列前茅。說起其原本主業電視機,可能更多人熟悉的國產品牌是長虹和海信等,但是對於福建人來說,廈華電視才是他們印象中的第一臺電視機。

從電視機到VCD,廈華在電子行業的道路不斷拓寬,在1995年,終於以年營收8.63億元的業績登上滬交所,成為國內最早上市的電子公司之一。並且在技術的探索上,成為國內首批從CRT電視轉型平板電視,並制造出第一臺國產等離子電視的企業,

也因為技術方向走在瞭其他企業的前面,廈華電子的產品在國外深受歡迎,其出口額在2004年就已經高達2.1億美元,因此還獲得電視行業國內海外銷售雙冠王的稱號。雖然此時的廈華電子如日中天,但次年卻做出瞭一個令公司走向下坡路的決定。

引入上遊戰略投資,卻被迫賣房賣商標賣產權

其實在那段時間,平板電視競爭激烈,各個企業都在尋求自己的發展道路,如長虹,為瞭鞏固自己在電視機行業的地位,就收購瞭不少國內的顯像管企業,但是最終卻因為顯像管被淘汰,使得長虹的業績一落千丈。同樣的2005年,廈華引入瞭作為上遊供應商的中華映管的戰略投資,使得後者一度掌握瞭公司39.16%的股份。

作為行業上遊,中華映管並沒有讓廈華進行技術上的革新,反而是不斷施壓,將庫存產品硬塞到廈華的生產線上,並且從原本的生產自主品牌過渡到為其他公司生產貼牌產品。這對於一傢公司來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退步。

此舉造成的惡果也在一年後盡顯,根據其年報顯示,2006 年,廈華凈利潤巨虧5.46億元,到瞭2008年,虧損額更是幾乎翻倍,高達10.09億元。受巨虧影響,此後公司幾乎在以賣廠房度日,2007年、2008年、2013年,廈華就分別以9950萬元、1.72億元、8450萬元的價格賣掉瞭三座廠房。

而2013年之後,導致廈華巨虧的中華映管也終於退出瞭這個曾聲名鼎盛的公司,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到瞭2014年,廈華更是以1200萬元的價格賣掉瞭商標和知識產權,從一傢生產企業變成瞭貿易企業。

退市邊緣遊走19年,僅4704萬資產卻擁25.27億市值

如今的廈華,可以說是已經成瞭一個隻有上市公司名分的空殼,根據其財報顯示,其從2016年開始,公司扣非凈利潤便是負的,即便是今年的半年報,最終凈利潤依舊是虧損瞭176.98萬元。要知道這可是和格力、美的等同一時期起步並且走向上市的企業。

也因為連年的虧損,廈華在股票市場也是被冠上瞭ST的帽子。實際上從其在2002年第一次收到退市警告開始,到如今已經是在退市的邊緣走瞭19年。在此之前,每次都通過延長賬期或是借無息貸款的形式粉飾財報避免退市的命運,這才保住上市的殼一直走到瞭今天。

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傢已經完全背離主業,且多年沒有明顯起色的公司,在如今公司總資產僅4704萬元,還有3776萬元負債的情況下,依舊有著25.27億元的市值。難不成還有人指望這樣的一傢公司起死回生嗎?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