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默克爾!社民黨贏得大選勝利,高層表態:對中德關系充滿信心

目前,德國大選投票已經完全結束,社民黨以25.7%的得票率贏得聯邦議院選舉,聯盟黨以24.1%的得票率位居第二。

如果社民黨能夠主導接下來的組閣談判,舒爾茨將會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德國選民將四年前敗給默克爾的舒爾茨頂上總理的位置。一方面說明德國選民對其執政能力的期待,另一方面也體現瞭他們對目前德國政治環境的不滿。

德國是議會共和制國傢,議會由聯邦眾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大選每四年舉辦一次,現任總理默克爾已任滿四屆、16年後,表示將不再參選。雖然默克爾的任期在新一任內閣組成後才結束,但對於她來說,16年的執政生涯終於告一段落瞭。

默克爾本身就是求穩的代表。她的最大特點是不是變革、不是創新,而是每次在面對危機時,都能出色地應對,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在她的帶領下,德國一共平安度過瞭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氣候危機和新冠疫情。而且默克爾的頭腦始終清醒,他不會完全倒向美國,同時也不會一味跟美國對著幹。

在大國之間遊刃有餘的同時,還能處理好歐洲各國的關系,將一盤散沙的歐洲聚攏起來。甚至在特朗普遠離歐洲之時,默克爾也能出色完成歐洲和大西洋聯盟的領導人的角色。

雖然默克爾主導下的難民計劃遭到瞭不少質疑,其實用主義也備受爭議,但依然改變不瞭她出色的危機應對能力。

不光是德國,在目前全球大環境下,歐盟不少國傢都產生瞭離心力。對德國來說,顯然也是“德國優先”的短線思維,壓倒瞭帶領歐洲走向繁榮的長線應對,承認歐盟內部差異性的差異性發展,是默克爾後期的一個特色。

但目前,這種實用主義在德國語境中已經成為缺乏願景和變革動力的代名詞,這種對現實無可奈何的狀態也導致瞭德國人對政治現狀的不滿。默克爾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2015年,默克爾在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葬禮上回應過外界對她的質疑,說有太多願景的人,應該去看看醫生。

默克爾的自傳中也清楚地表示,對一個總理來說,執政期間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扮演危機應對的總管。但是對新的德國總理來說,發揮這種能力可能會很難。

一方面他們沒有默克爾的經驗;另一方面新政府如果采用三黨組閣形勢,新總理受到的掣肘將會更大,工作會更難以開展。

德國的政治哲學是在變化中維持延續性,雖然今年的大選一度讓人無法琢磨,但單論結果而言,恐怕不會有什麼變化。因為默克爾已經留下瞭足夠的政治遺產,舒爾茨上位也無法改變德國目前的立場。

而對於中德關系,社民黨主席團成員亞歷山大-施魏策爾表示,中德關系是德國最重要的對外關系之一,對未來的德國政府而言,雖然改革會出現,但對華關系並不會出現突然變化,他對此信心十足。

實際上,中德關系不但取決於目前的矛盾分歧,還受到中美之間關系的影響。對舒爾茨來說,即便默克爾不在瞭,他也要認真思考如何發展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與此同時還要平衡與美國的關系。

在大國之間生存不易,但德國作為一個中等的強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德國在中美之間充當緩沖器,同時自身也能在中美之間的得到好處。關鍵這個度,就看德國的新總理要怎麼來掌握。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