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治理有多難?中國一畝成本850元,俄羅斯:我沒花錢

“在過去幾十年裡,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農田莊稼被沙漠侵蝕,最終連道路、街區也一點點的消失在沙海中”,經過實地探訪中國寧夏的治沙成果後,英國人尼克摩爾說:“沙漠對人類的侵害是報復式的,它阻斷瞭沙漠邊緣城鎮的貿易、交通與發展,面對沙漠漲潮,人們隻能被迫離開傢園”。

(尼克摩爾,英國知名作傢、紀錄片制作人、主持人)

尼克摩爾“訪沙之旅”源於一篇爭議頗大的文章:一名韓國記者在國際頂級自然期刊Nature雜志上質疑中國治沙工程,聲稱“中國治沙方式浪費大量水資源與人力”,甚至放言“效果並不持久”。恰好尼克摩爾正在準備制作一檔與治沙有關的紀錄片,於是決定實地探訪中國治沙成果。

尼克摩爾在紀錄片中說道:中國西北治沙已有60年歷史,我選擇寧夏中衛是因為這裡鄰近騰格裡沙漠,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與沙漠交界帶,治沙難度堪稱世界第一。

然而第一天,尼克摩爾就被“擊敗”瞭:才做10分鐘就感覺,這份工作我肯定堅持不瞭一天,可他們(中國治沙人)卻堅持瞭30年。雖然食物很簡單(大餅),他們也吃的很滿足很開心。

尼克摩爾整理資料發給美國NASA與波士頓大學,希望通過遙感衛星與更專業的研究人員得出公平結論。對此,NASA的回答是:中國治沙工程對全球綠化貢獻巨大,是全球第一個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計劃”的國傢。

而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卻進行瞭更具體的數據與實際驗證,最終結論是:“中國將年均土地荒漠1.04萬平方公裡縮減至2424平方公裡”的數據是真實可信的,且土壤侵蝕總體減少12.9%、保水率提高3.6%,為黃河泥沙減負90%。所以,韓國記者所謂的“浪費水資源”並不存在,因為地下水位高低與地下水儲量等保水率數字才是浪費與否的最直觀體現,更何況還順帶治理瞭黃河泥沙。

治沙到底有多難?這個問題很多國傢連想都不敢想,目前全球范圍也隻有中國在治沙方面有話語權。尼克摩爾在中衛打聽到瞭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相”:中國治沙最常用的“草方格”竟然出自農民工。

原來,中國治沙專傢一開始模仿美國“飛機拋灑種苗”等方式治理沙漠,但治理支出與效果差異太大,一位陪同治沙的農民工用力腳踩枯草解恨,第二天專傢路過時發現,不僅被踩入沙坑的枯草沒有被風沙帶走,反而將沙礫牢牢“鎖在”原地。經過三年摸索,經典的治沙技術“草方格”才正式出爐。

實際上,“草方格”隻是治沙的第一步,目的是把沙子固定在原地或小范圍移動,等沙漠土壤與營養成分達到種植標準後再種下泡水生根的耐旱植物,目前共篩選有梭梭樹、紅柳等5種灌木,成活率從早期的25%攀升到目前的60%以上。

當“草方格”面積越來越大、土壤層越來越厚時,還得檢測地下水位與空氣濕度是否滿足喬木植物的需求才能進行第三步種植。中國治沙使用的灌木來源於沙漠邊緣,後期種植的種苗也全部來自沙漠原生喬木,修剪枝椏泡水生根,然後分發由人工種植、澆水、養護,成林後再由起重機拔苗送到已達種植標準的“草方格”裡,至此進入護林階段。

因此,沙漠治理不僅僅耗資巨大,僅實際投入的“草方格”成本就已達每畝850元,這還不算後期的喬木種植、機械、人工和養護的成本,高溫、缺水、枯燥以及重體力勞動等嚴苛條件對治沙人也是一種挑戰,並非韓國記者所說的“浪費人力”那麼簡單,但想到“彈丸小國”也就釋然瞭,畢竟韓國小到不知沙漠破壞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俄羅斯可沒那麼容易放過嘲諷韓國記者的機會,俄羅斯環保中心主任阿米蘭諾夫公開表示:讓韓國人承認中國治沙技術先進與成果顯著,就有這麼難嗎?幸運的是,俄羅斯沒花錢也能治理沙漠。

韓國網友很快就對阿米蘭諾夫發出質疑:俄羅斯向來以水美草豐的平原與高原著稱,若大國土隻有靠近哈薩克斯坦的一小部分是半沙漠地貌,根本就無需治理沙漠。結果被俄羅斯網友打臉:誰說俄羅斯沒有沙漠?地處西伯利亞烏多坎山脈附近的查拉沙漠難道不是?實在找不到就看看地圖上的中國漠河,往北500公裡的小白點就是。

查拉沙漠確實是沙漠,但也是各國地理學傢調侃的“沙漠界棄兒”,因為它不用治理也會越來越小,從以前的30公裡長、16公裡寬,自動縮小至目前的10公裡長、5公裡寬。

在地球最後一個冰川期來臨前,西伯利亞(彼時大部分面積仍是海洋)爆發過多次大地震,高溫巖漿自海底噴湧而出形成一條條山脈與山谷,火山噴發後地球進入冰川期,查拉沙漠經歷瞭海洋、冰蓋再到沙漠的轉變,大量海底沉沙在冰蓋消融後暴露在地表之上。

雖然地表都是海沙,但巖漿打造的烏多坎山脈卻仍可以形成冰川,在四面雪山的包圍下,查拉沙漠所在山谷也積蓄瞭大量地下水,每年夏季都有源源不斷的雪山融水匯聚至沙漠底部,甚至形成一條全球僅有的“沙漠河”,使得雪水所過之處植物天然繁密,就算在夏季旱熱期間死亡,第二年又能長出一大片植被來。

西伯利亞常見的落葉松,就是查拉沙漠的天然“治沙人”,這些落葉松在入冬前脫落的球果被風沙吹的到處都是,等到來年沙漠表面的積雪融化時再吸取水分成長,僅靠天然循環就能達到7%的成活率(成活率不高,但抵不住種球數量足夠多)。

沙漠表面的積雪又被稱為“俄版草方格”,不花一分錢就能將沙子乃至數十米高的沙丘牢牢鎖在原地,為積累土壤創造瞭先天條件。因此,每年開春都會有數以萬計的遊客趕來欣賞“沙漠之春”,不僅能看到一顆顆落葉松種球發芽出土,還有成片成片的“查拉花”盛開,這些植物的根系也進一步起到瞭“草方格”的作用,從而使查拉沙漠面積越來越小。

而韓國記者質疑中國治沙成就的原因,除瞭學識眼界不足外,還有“小國”自身的地理環境因素,在那麼小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又如何會相信西伯利亞也有沙漠,還是不花錢就能治理的沙漠呢?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治沙技術已經獲得國際認證且註冊專利,這個消息又被俄羅斯網友借用嘲諷韓國人:可別說是你們發明瞭中國“草方格”,查拉沙漠也已經申請瞭世界遺產,跟你們韓國祖先一點關系都沒有。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