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發現唐朝宮殿:俄羅斯極力否認,印度卻跳出來認領

2009年,美國考古雜志Archaeology收到一封來自西伯利亞的求助信,信封上寫著“獨孤城堡”,內容是西伯利亞發現瞭一座千年歷史的城堡,俄羅斯專傢進行瞭數十年研究卻始終不得要領,希望考古雜志能協調經驗豐富的專傢協助考古。

考古雜志聯系瞭雷丁大學的考古學博士海因裡希·哈克,事實證明,哈克對歐亞遊牧民族的歷史認知十分準確,但俄羅斯卻並極力否認他的結論,雙方因此鬧得極不愉快。

1914年後,蘇聯先後將侵占的烏梁海分解為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克麥羅沃州、哈卡斯共和國,剩餘並入蒙古庫蘇古爾省,總面積達40萬平方公裡。

所謂的“孤獨城堡”,就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圖瓦共和國境內,距蒙古邊境僅45公裡,也就是唐努烏梁海與沙俄的邊界薩彥嶺附近。

為什麼俄羅斯要向“死對頭”美國求助,而不用自己的考古專傢呢?

原因要從1891年開始說起,當時的沙俄考古學傢德米特裡偶然間聽聞烏梁海有座被廢棄的湖中古堡,遂獨自前往調查並呈報皇室尋求金援,但彼時的俄國皇室正為皇太子尼古拉在日本遇刺而震怒,朝野上下皆聲稱要討伐日本,顧不上這種偏遠古堡的小事,拿不到資助的德米特裡無奈放棄,隻能將古堡命名為“孤獨城堡”寫入《西伯利亞畫冊》中。

德米特裡把古堡寫入畫冊是希望後人予以保護,卻不料到處搶掠土地的沙俄壓根就不願搭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反倒因畫冊出版而引來大量覬覦文物的人多次行盜,使得畫冊記錄的墻體、基石、碑文等大量文物被盜,隻留下依稀可辨的夯土墻根與少量瓦片。

1957年,主管蘇聯國傢博物館的考古學傢瓦因施泰因奉命收集圖瓦共和國歷史資料,以期改寫中國掌控烏梁海的背景。由於烏梁海境內多為習慣遊牧、居無定所的回鶻人,且罕有文字記載,瓦因施泰因隻能從《西伯利亞畫冊》的“孤獨城堡”入手,希望能從中找到與烏梁海歷史不一樣的內容。

然而,瓦因施泰因多次抵達現場卻找不到蘇聯想要的半點信息,反倒覺得這座古堡越來越像中國古代的宮殿,而非歐洲常見的古堡。由於蘇聯侵占的是有中文和版圖記錄的烏梁海,剛好中蘇關系因蘇聯開口索要中國海軍艦隊指揮權被拒而逐步惡化,瓦因施泰因沒有借口也無法開口找中國專傢幫忙。於是,這座古堡就這麼一直放著,無力進一步科考也不知該如何保護。

2001年,圖瓦共和國“總統”被廢除,從原先的自治降級為西伯利亞聯邦管區轄下,這也激起瞭圖瓦人挖掘民族歷史的決心,先後多次發起對“孤獨城堡”的民間科考活動。

相繼出土的唐代風格瓦片與石雕碎片,更加堅定瞭圖瓦人刨根問底的決心,經過多年努力於2007年正式立項發起官方考古,這一切都得歸功於俄羅斯緊急事務部部長謝爾蓋,他是俄羅斯內閣唯一一名圖瓦人。當然,俄羅斯也提瞭三個要求:不能使用烏梁海等中方稱謂,不準讓中國專傢參與考古,也不能使用中國資料

明眼人都知道這三個“不”代表什麼,但圖瓦人就算明知也不得不答應,這也造成瞭大量人力與資金浪費,數十名考古人員白白浪費一整年時間,對古堡的歷史研究仍然毫無頭緒。

其中一名工作人員迫於無奈,隻能偷偷將整理後的資料發給美國考古雜志尋求幫助,而美國又不能正面介入,雙方商議以第三國專傢的名義協助考古,對歐亞遊牧民族人文習性與建築風格都十分瞭解的英國考古博士哈克,毫無疑問是最佳人選。

哈克博士拿著中國提供的烏梁海資料很快就將古堡背後的故事線理清,同時找到瞭包含龍雕磚、太陽紋等明顯具有中國唐朝風格的佐證,為瞭驗證古堡的唐朝建築風格,哈克博士專程跑到北京、西安、江蘇和安徽等地對比皇傢宮殿及民間庭院建築。

經過放射性探測年表等現代技術手段驗證,哈克博士最終證實這座古堡修建於公元744-840年間,也印證瞭“古堡采用唐朝獨有的夯土結構,內部格局效仿唐朝皇傢宮殿風格”等歷史真相。

那麼,唐朝皇室為什麼會在這麼偏遠的地方修建這麼一座湖中宮殿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與俄羅斯的“三不”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會影響到圖瓦人與俄羅斯的關系,因為這座宮殿實際就是唐朝修建的。

哈克博士多次發函求助中國各大歷史博物館,希望能提供唐代744年-840年之間的歷史資料,在重達20公斤的復印件中,哈克博士終於發現瞭端倪:公元758年,唐肅宗有感回紇人助其平叛安史之亂,因此將寧國公主下嫁回紇部族的英武威遠可汗,並特赦其不必跪拜可與公主平起平坐。

由於回紇人四處放牧居無定所,英武威遠可汗擔心寧國公主難以適應遊牧生活,因此上奏唐王派遣工匠為公主修建皇傢宮殿。雖然中國提供的資料並沒有註明唐肅宗有沒有同意,但在西伯利亞偏遠荒原發現這麼一座唐代建築,足以證明這座宮殿由唐朝修建。

至於選址湖中島的原因,哈克博士認為將公主置於湖中的安全性顯然更高(可汗常年出征),到瞭冬季湖泊結冰不具備安全功能時,遊牧民族也到瞭選址過冬的季節,所以宮殿沒有取暖設施,明顯隻是夏季避暑時暫住。

公元759年,回紇可汗在一次外族征戰中去世,未有子嗣的可汗夫人按遊牧習俗應當殉葬,但回紇人沒有這麼做,也拒絕瞭寧國公主要為夫守孝三年的提議,隻是在公主堅持遵從回紇剺面習俗(用丈夫的刀劃破臉,代表終身不二嫁)後,將她送回唐朝。

回紇人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烏梁海40萬平方公裡與蒙古國土皆在唐朝版圖之內,一旦圖瓦人興起尋根問祖的心,不僅會導致俄聯邦內部不穩定因素,也等於是間接推翻瞭蘇聯時期修訂的圖瓦人歷史,這就是“三不”的來源。

哈克博士上交宮殿圖紙、對比中國古建築風格等資料,並做出自己的判定後,俄羅斯官方極力否認,聲稱圖瓦歷史從未有過唐朝痕跡,也拒絕承認哈克博士的研究成果,甚至將資料與對比圖等哈克博士的多年心血全部銷毀(2021年1月,哈克博士看到印度認領才曝光備份)。

中國人常說“做戲要做全套”,俄羅斯人也會,不惜為瞭掩蓋真相把印度人給拉瞭進來。

在一篇印度學者撰寫的文章裡,我找到瞭這個說法,這篇刊發於2021年1月31日的文章標題寫道:西伯利亞的這座宮殿是圖瓦祖先為“克裡希納神”而建的。

為瞭搞清楚印度跳出來認領這座宮殿的真相,我不得不各種查證,又是托人又是發郵件咨詢足足半年才搞清楚。原來,“克裡希納”傳說是印度教毗濕奴的八個化身之一,也是印度教數不清的“神”裡最受歡迎的一位。但難堪的是,印度人至今搞不清楚這個“克裡希納”的出生地,隻是猜測大概在西伯利亞東部一帶。

經過俄羅斯某些學者的點撥,印度人很快醒悟宣稱“克裡希納在摩訶婆羅多戰爭後離開瞭出生地,輾轉來到圖瓦境內的山脈居住”,“所以圖瓦人與印度北部的印度教徒有相同的DNA”。為瞭配合俄羅斯學者,印度人將這座宮殿命名為“Por-Bajin”,也就是土著語“黏土屋”的意思,聲稱是圖瓦人為表達謝意用黏土修建古堡送給“克裡希納”。

為瞭坐實這個稱謂,印度人還出錢在宮殿附近修建瞭一座“友好紀念碑”,而俄羅斯官方也接受瞭這個名字,至此成為音譯中文“博爾巴任”。

2018年夏天,圖瓦向導對風塵仆仆趕來的我說:我們對印度人的做法十分不理解,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修“友好紀念碑”,因為我們幾千年都沒有過交集,相互之間的歷史人文、風俗習性也各不相同,也沒聽說過我們的DNA與他們相同,甚至都沒聽說過這件事。

對於唐朝宮殿,圖瓦向導自稱從小就在湖邊長大,瞭解整個事件的走向,也見證瞭歷史真相被探知、又被掩蓋的全過程:“但是,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紀實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點贊與關註)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