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中國弱化英語是在開倒車”,《紐約時報》遭中外網友懟

[文/觀察者網劉程輝]在“雙減”政策的落地,有關中國弱化英語教育的流言再度出現,“敏銳”的《紐約時報》立刻嗅到瞭這一氣息。在9日的報道中,這傢美媒急匆匆地對英語之於中國的重要性大加褒贊,攻擊中國“弱化英語教育”是“開倒車”的行為,甚至危言聳聽地渲染中國與外界的聯系“正被切斷”。

不過這篇文章一經刊出便遭到中外網友駁斥——居住在中國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真實的狀況。

英語對中國有多重要?在《紐約時報》看來,改革開放政策助推瞭中國經濟繁榮,而英語“幾乎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代名詞”。

此外在中國,英語被許多人視為“開啟成功之路的關鍵”。閱讀和表達英語的能力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高薪工作、出國留學機會和更好信息獲取渠道的關鍵。

文章一言蔽之:“英語在改變中國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面貌方面所起的作用,怎麼說都不過分。

給英語戴完高帽,這傢美媒開始大肆渲染恐慌:

“許多人稱這種現象為‘開倒車’。”

“許多對英語感興趣的中國人忍不住將此視作遠離開放世界的又一步。”

“如今,英語已經變成可疑境外勢力的特征之一,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正在被一一切斷。”

“對於試圖與海外保持聯系的中國人來說,這可能感覺像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文章最後還不忘補一句據稱從社交平臺上挖來的話:什麼時候可以不學英語?當中國成為最先進科技的領導者,全世界都需要追隨的時候。到那天,就是讓外國人“來學中文”瞭。

“制造恐慌可是《紐約時報》的專長。”看到《紐約時報》又開始瞭自己的“老本行”,中國日報歐盟分社社長陳衛華在該報道推文下方回復道,“英語其實是中國小學初始階段的必修課。”

至於文中對英語地位的誇張渲染,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在推特上發文說:“與‘深圳’這樣的詞相比,‘英語’可能還不算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中國的成功來自政府的決策和中國人民的勤勞。英語的大眾教育隻起到瞭次要的作用。”

王曉輝補充道,“英語的確是一門美麗的語言,但中國學校給予瞭它過度的關註,這成為瞭其他才華橫溢的中國學生的噩夢。這不是對英語的拒絕,而是對其在中國學校課程中地位的一種修正。”

除瞭中國媒體人,一些外國網友對《紐約時報》的言論也感到十分不解。一位自稱移居中國十年的外國網友直言這傢美媒猶如一個“小醜”,這是一篇“非常糟糕”的文章。

他表示,文章所謂“許多人”的信源缺乏真實性,而且很多地方都是“完全無關的捕風捉影的說法,或在影射些什麼”。

“居住在中國的任何一個人都知道,這不是真實的狀況。這種說法既不準確,也不真誠。我知道貴報在中國境內幾乎沒有記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可以編織一個並不瞭解的事物。”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