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3天接盤近20萬億!中國央行連續10次出手,美國已走下神壇

水是美國自己放的,結果自己給自己當接盤俠。

美國大肆放水已經引發瞭很多問題,無奈之下美聯儲也是很多次地出手處理這個“爛攤子”,僅僅3天就接盤瞭將近20萬億人民幣的資金,美國是不是要走下神壇瞭呢?

自去年3月份開始到現在,美國大量放水已經是超過5萬億美元,綠色的美鈔一股腦地湧向市場,但像這樣的規模放水,時間一長,通貨膨脹和流動性過剩等問題就一一浮現瞭。

為控制流動性讓其穩定在一個合理區間,美聯儲已經是多次地自己來接這個盤瞭,但是很遺憾的是,市場上的流動資金的規模越來越難以控制,美聯儲接盤的額度與日俱增。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地時間8月14日,美國用隔夜逆回購工具從市場回收資金,當日回收到的資金就有10509億美元,大約是68071億元人民幣。

美聯儲3天接盤近20萬億?

據悉,美聯儲已經連續3天接盤的資金超過1萬億美元,也這就是意味著,從8月12日到8月14日,美聯儲回收的資金量就有3萬億美元左右,大約是20萬億人民幣。

最初美國想向市場大量輸送資金的目的是讓各行各業和廣大的群眾有錢花,推動他們去搞投資和消費,然後就能把經濟發展起來。

美國總是把夢做得很好,但現實並沒有像他所想的那樣好。

相關數據顯示,在8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始數值為70.2,和7月相比下滑瞭11點,這是從2011年12月以來的歷史新低,這個數據遠遠地低於市場的預估。

看完消費者這一方,再看企業那邊,似乎對將來的經濟前景的看法也不是很樂觀。在接受相關調查的企業中,僅僅隻有39%的小業主認為在1年以內美國的經濟會實現好轉,這個比例比7月的50%還要低。

有學者分析指出,上述數據之所以顯得疲軟的原因是當前美國的高通貨膨脹率拉高瞭物價、新冠病毒致使病例越來越多,這讓美國人的消費欲望都出現瞭普遍的下降。

據悉,最近新冠病例不斷在增加,像國際車展活動也不得不取消,蘋果、谷歌等巨頭公司仍舊是在遠程辦公。

如此一來,大傢或許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現在市場那麼多錢,也都用不出去,為什麼美聯儲不停止印鈔呢?

市場流動性過剩嚴重,則停止向市場輸送流動性這個思路從理論上來說是對的,但是真要實現還真有點難度。

因為這跟美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是息息相關的,美聯儲印鈔發錢的方案都是有設計計劃表的,一切都是要按照計劃表來執行的,並且有很多的美國企業甚至是其他國傢的央行都是依照美國的這個計劃表來制定自己的經濟復蘇計劃的。

假如美聯儲突然就把資金發放的規模給縮減瞭,那麼是很有可能會使那些企業的資金來源直接被切斷,結果或許就是一損俱損,對美國經濟的一個整體發展方向造成影響。

也有相關人士表示,現在美聯儲手裡的資金越來越多,這很可能為今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埋下不少的隱患。

例如5月到7月美國的CPI指數每月都在5%以上,通貨膨脹問題越來越嚴重,近來也有很多的美國官員聲稱資產購買的規模會得到縮減,下一步的考慮是是否采取加息。

還有一些分析表示,在8月26日的全球央行年會上,美國會向外界說明有關消減QE的計劃。

央行出手10次做瞭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不斷放水,收拾市場上泛濫的流動性的時候,中國的情況卻是有所不同,中國央行已經連續出手10次!

8月13日,央行再一次開展瞭為期7天的100億元逆回購的行動,這已經是我國央行連續10個交易日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資金。

8月16日,央行還開展瞭6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還是保持在2.95%。那什麼是MLF呢?就是央行的一個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通過質押的方式向一些符合監管標準的商業銀行等提供貸款服務。

不論是MLF還是逆回購,央行都是在“補水”而不是像美國那樣的向市場大量“放水”。這樣在短期內,較小量的向市場輸入流動性,能夠讓市場的流動性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充裕狀態。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7月底,我國的社會融資存量達到瞭302.49萬億元,與2020年相比增長瞭10.7%;官方報告也指出,是一定不會放大水的,今年下半年的貨幣政策總體依然是以穩健為主。

而且因為我國始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盲目跟著美國放水的步調走,美元貶值的同時,人民幣在合理的升值。

人民幣的溫和升值是十分有利於對沖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的,就是外國漲價的產品我們也用漲價的人民幣去買,並且,疫情時代,全球對於中國的產品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即使人民幣升值,商品價格上漲,美國也隻能硬著頭皮買。

今年的1-7月,美國瘋狂購買瞭1.96萬億人民幣的中國產品,與2020年同期購買的產品金額相比增長瞭25.9%。

美國放水各國所受到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面臨著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樣的世界各國也都在面臨著這個壓力。而這場世界性的通貨膨脹的重要“助力”就是美國憑借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向全世界放水,進而將通貨膨脹輸入到各國。

現在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的價格在一路狂飆,截至6月底,反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CRB指數累計的增長幅度已經超過瞭25%,同比漲幅超過瞭100%。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泛濫的美元。

一切是環環相扣的,世界各國的PPI和CPI指數都因大宗商品的漲價而進一步升高。例如韓國的大蔥價格就上漲156.6%。

美國的放水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像緬甸,由於受到美國放水和自身國內問題的影響,緬甸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急速下滑,2021年到目前為止已經貶值超過瞭35%,8月16日的實際匯率為1790:1。

從2021年2月至今,緬甸央行已經是29次出手穩定貨幣瞭,向市場投放將近1億美元的流動性,但是仍舊無濟於事。

因此很多的新興國傢為瞭抵抗美國放水而造成的輸入型通貨膨脹,隻能是選擇跟美國一樣放水瞭。

可是放水到最後,還是扛不住,有些國傢甚至隻能是選擇加息瞭。

比如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等等這些國傢無可奈何之下隻能選擇加息瞭,而日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傢也在為收緊貨幣政策作出相應的行動。

但是實際上,美國自身也正在被大放水所“反噬”。

美國如何被“反噬”?

依據美國過去的方法論,經濟如果萎靡疲軟瞭,那就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市場裡去,這樣能夠起到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但是美國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疫情等的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民眾儲蓄的欲望增加瞭,消費的欲望不僅沒有增加,還降低瞭。

美國送入市場的資金,並沒有跟以前一樣大量地流入零售商、股市等消費高地,反而是回到銀行等機構手上。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民眾面對美國經濟未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根本就不敢消費、投資。這就極大地阻礙瞭美國的經濟復蘇。

再加上美國在3月6日制定的新冠救助計劃,金額總量達1.9萬億美元。根據這個計劃,美國政府會向符合條件的個人發放1400美元/人的現金支票,每個星期還有30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等。

要知道,政府要是發錢瞭,那麼民眾的惰性就會被激起,你都直接把錢給我瞭,那我還幹什麼996!回傢躺平得瞭。

都不說那1400美元的支票,就是每個星期300美元,折合人民幣大概1900元,什麼都不用幹一個星期1900呀!那誰還去上班,你去嗎?反正要我我是不去。

大傢這下明白瞭吧,美國放水不僅沒有解決他的失業問題,反而還加重瞭。本來美國的本土空心化問題就嚴重,這樣就更容易造成勞動力缺乏的問題,要恢復經濟的發展就更難瞭。

當然瞭美國被反噬而受到沖擊的還不止這些,比如還有美國本土嚴重的通貨膨脹、貧富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市場美元堵塞、許多國傢開始拋售美債等等。

美國現在各種危機交雜於一身,美國儼然已經走下神壇瞭。

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所以近來美國才會頻頻想要和中國對話。就是有事想要求助與中國,那是哪幾件事呢?主要是四件事:

美國求中國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穩定匯率。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是美國得以樹立全球霸權的基礎,如今美國由於濫發美元,向世界轉嫁他的經濟危機、負債累累難還等等事件,都讓美元的信譽受到一定的沖擊。

美國希望中國能夠幫助美國去穩定當前的匯率,保持住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防止美元受到更大的沖擊。

第二件事,全面接受美國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

如今美國正在多方面想要跟中國對抗而不是合作,美國自然是不想向中國低頭的,但是縱觀國際社會,就隻有中國才能有這個能力向美國提供幫助,像美國這樣的經濟體量其他的國傢是根本就無法消化得瞭的。

美國是想讓中國像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一樣,伸出援手去救助美國,承接他的經濟危機,幫助他度過現在的難關。

第三件事,擴大出口。在現如今新冠疫情襲擊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提供穩定的貨源的國傢,美國對於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可以說是有非常龐大的需求量的。

起初特朗普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對於中國的產品強行征取高額關稅,但是中國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卻直接地返還給瞭美國的消費者,這讓美國的經濟狀況更加窘迫,通貨膨脹進一步被推高,物價飛漲。

但是美國又不能不買中國的產品,這都是美國自己自作自受。

盡管如此美國還是對中國的產品有著大量需求,所以希望中國進一步擴大出口,為美國提供更多的產品,在美國市場中的中國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就會消失,對於美國緩解通貨膨脹能夠起到最大的作用。

第四件事,支援美國的基建計劃。開展大型的基建工程是能夠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美國的大規模基建計劃離不開中國的鋼鐵等材料的支持。

那中國對於這四件事會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當然是果斷拒絕的,中國不會再像2008年那樣幫美國去接什麼盤,我國雖然在連續地減持美債,但是目前還是全球美債持有國名列前茅的,而這些美債也很大一部分是在2008年幫美國兜底買的。

可是面對中國的幫助,美國卻是反咬一口,試圖收割我們,對我們的經濟造成各種不利影響。現在自己不行瞭想要再求助我們,想讓我們當接盤俠是不可能的瞭。

美國已經從神壇慢慢跌落,而我國則不同,我國正在慢慢走向世界的中心。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