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美元都出不起?3萬噸稀土運往中國的背後:美國向我國服軟?

眾所周知,中國手中有很多王牌,其中稀土作為我國重要的底牌,在各個領域,特別是中美博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往往都是隱性的,作為普通民眾可能是感受不到的。

然而,稀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農業、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都離不開稀土,稀土也被稱為工業中的“黃金”。很多人認為,美國的稀土資源稀缺,必須要向中國購買,以用來制造工業產品,特別是高精尖的武器。殊不知美國的稀土儲量也是十分豐富的,隻不過開發、加工、生產的能力不足而已。

此次美國將3萬噸稀土運往我國加工,不僅說明瞭美國的技術能力不足,更說明瞭中國在這一領域全面的綜合能力突出,就連處於激烈博弈中的對手——美國,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100萬美元的背後

雖然說美國現在沒有能力加工稀土,但是,不代表美國不曾努力嘗試過。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的制造業產業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為瞭和當時的蘇聯在全球各領域,特別是軍事領域進行競爭,美國政府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實體產業中去,獲得瞭強大的研發和制造能力。

然而,蘇聯解體,美國獨霸天下之後,似乎開始慵懶瞭。他們認為自己在世界上已經沒有現實的對手瞭,那些中低端的制造業不能再為美國創造巨額的財富,隻要自己留下高科技產業和金融產業就足以支撐美國的全球霸權體系瞭,所以開始大范圍展開去產業化行動。

時至今日,很多實體企業已經從美國抽離出來,稀土產業鏈就是其中之一。面對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加工稀土產品的窘境,一向不服輸的美國人也曾經試圖重構這一產業鏈條。其實,僅從經濟角度考慮,重建一個稀土加工試點僅需要投入100萬美元即可。然而,美國至今也沒能成功。

顯然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美國的經濟實力確實不行瞭,國內經濟狀況別說前景堪憂瞭,就眼下的關卡都不一定能順利扛過去;其二,美國想要恢復制造業能力,恐怕已經極其困難瞭。

首先,美國現在國內經濟狀況實在堪憂。因為美國政府超發美元,導致通貨膨脹壓力激增,恰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都普遍停工停產,以往美國可以通過加大產品的進口量,來充盈市場,從而抵消掉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然而這一次因為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各國生產能力下降,無法湊夠足以滿足美國超發美元所導致的市場商品稀缺的情況,加之國際貿易受阻,美國無法通過這一方式將通貨膨脹風險轉嫁到別國,所以,國內通脹率激增。

此外,因為美元不再堅挺,美國的國傢信用明顯下降,加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不但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反而利用手中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大搞擾亂國際金融市場的行為,致使各國對美元失去信心,紛紛開啟瞭去美元化進程。這直接導致瞭美國的國債無人購買情況的發生,最終讓美國無法再借出錢來。一邊物價飛漲,另一邊手中沒錢,你可以想象一下,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有多麼嚴重。一旦出現債務違約,美國經濟將會徹底崩盤。因此,美國根本沒有能力拿出多餘的錢來,做這一試點,即是做瞭,也不一定會成功,而完全恢復稀土產業鏈的目標更是遙遙無期。

其次,制造業回流問題變得很難實行。其實,拜登已經意識到美國現在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制造業空心化問題,也想要通過政策的刺激,讓更多的實體企業重新回流到美國國內。然而,資本是沒有政治性的,資本隻有逐利性。美國現在一方面無法為這些企業提供穩定、開放、安全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在國內消費能力不足、國傢和民眾手中都沒有充裕資金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為企業創造足夠的利潤的。因此,這些企業不太會選擇盲目地回到美國國內。因此,作為制造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的稀土產業,想要重回美國,並不具備現實的基礎。就算投入瞭資金,也很難辦到。

最後,美國已經開始逐漸遠離全球化中心地帶。全球化最早是美國主導進行的,目的是一方面攫取世界各國的資源和利益,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構建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產業鏈,來加強美國對世界各國的控制力,特別是戰略資源控制能力。

但是現在看,在美國購買力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不僅美國自身不具備主導全球化的能力,而且由於長期沒有具體生產和加工任何完整產業鏈中的剛需商品,導致美國正在被全球化所拋棄。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國內反對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高,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這在特朗普時期就已經開始瞭,現如今兩黨顯然已經達成瞭廣泛的共識,在自己沒有能力主導全球化進程的情況下,顯然為瞭維護國傢利益,美國選擇瞭另外一條路,那就是重新建立一個沒有中國的新的全球化體系。

所以,在100萬美元背後,實際上是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產業空心化的加劇,以及被全球化邊緣化的因素起到瞭決定性作用。不是美國不想完整掌握稀土產業,而是不能或者說沒有這個能力達成這一目標。

進退兩難的美國

中美博弈到今天的局面,不是中國主動挑起的,責任應該完全在美方。對於美國來說,遏制中國崛起是兩黨的共識,其實他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遏制中國崛起,甚至不清楚遏制中國崛起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很多人認為,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是為瞭怕中國超過自己。然而大傢仔細想一想,就算中國綜合國力超過瞭美國,對美國會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嗎?可能唯一的影響就是美國無法再推行霸權主義瞭。但是,霸權主義本身就是有缺陷的,這種違背人類道德良知的行為,本來就不可能一直推進下去。

霸權主義的最終失敗,決定性因素一定不是中國,因為在霸權主義的背後,實際上是美國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思想。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過時的,與時代發展的主題完全相違背。各國現在的需求實際上就是要恢復國內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恢復因為新冠疫情沖擊而導致的經濟下滑的局面。

想要恢復全球經濟,自然需要全球各國的通力配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各國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世界各國現在最需要的是通力合作,而不是搞對抗,互相設防對誰都沒有好處。

因此霸權主義的失敗一定是因為時代的原因,因為美國的理念和做法同各國的需求完全相悖,所以才會行不通、講不明,最終自取滅亡。這跟中國有什麼直接關系嗎?

然而美國並不這麼想,他們就認為中國的崛起阻擋瞭美國的強大,具體到某一領域,他們認為中國人能幹,所以搶瞭自己的飯碗,所以導致很多人失業。但是,正是因為中國在美國設立的工廠利潤頗豐,所以才會提高當地的就業率,正是因為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才會充盈美國的市場。

是美國自己不願意輸出中國切實需要的高科技產品以及高科技技術,才會導致對於美方來說的逆差,而不是中國人為造成的逆差。實際上,作為資本主義的美國,更應該懂得什麼叫做市場經濟,市場到底起到瞭怎樣的主導作用。

如今,美國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方面如果向中國服軟,確實能夠獲得中國在各方面的幫助,特別是能夠有效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但是在面子上美國過不去;另一方面,如果堅決同中國對抗下去,那麼不僅自己的經濟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對未來國傢利益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就拿稀土做個例子,美國這一次雖然說將稀土運往中國,變相承認瞭中國在這一領域比美國領先,但是在對外宣傳上,美國卻找瞭一個所謂合理的理由,那就是環保問題,他們對外聲稱是為瞭保護美國的環境,才會把稀土加工這件事交給中國去做。

從這件事中,我們也能看出,美國是一個極其註重利益的國傢,對於美國而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們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自己沒有能力加工稀土,但是又必須要用到這個產品,而且隻有中國才有這個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顯然就會放下所謂的敵對態度,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出發,選擇同中國進行優先的合作。然而,我們必須要明白,在其他領域,隻要美國不求於中國,依然會繼續選擇對中國采取打壓和強硬的態度。

全球化前景

中美博弈至今,總體局勢正在趨於相持階段。中國現在正處於上升區間,而美國則相反。不過因為美國原有的能力很強大,中國想要徹底超越美國,甚至是征服美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從目前的局勢上看,在科技、教育、金融、輿論領域,美國依然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中國則在經濟、產業能力、基建、航空航天領域後來居上。雙方在國際政治影響力方面,各有所長。

中國的工業化能力尤為突出,並且正在努力爭取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中國爆發的重要契機。目前看,有可能孕育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域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科學等領域。中國在這些領域已經處於世界第二梯隊的領頭羊地位,距離第一梯隊的美國僅一步之遙,而且如果我們細算一下雙方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中國顯然更具有優勢。隻要中國加速努力,爭取讓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我國爆發,那麼就能夠在生產效率上實現對美國的代際超越。

此外,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能力顯然已經開始超越美國。說到全球化,我們就必須要區分這樣的概念,即現在的全球化還是以前的全球化嗎?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主導建立瞭國際秩序,特別是國際貿易規則。在此基礎上,也是他們推動瞭全球化的進程。

由於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是資本主義國傢,因此,站在對自己有利的地位出發,他們構建出的全球化是基於經濟方面的,也就是經濟全球化。我們常說“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就是這個道理。然而,當初的經濟全球化構建的基礎是一個不平等、不公平的國際秩序和規則。這一點,因為當初西方國傢主宰世界秩序,所以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問題,但是現在情況不同瞭。

進入到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傢廣泛崛起,以往“東亞”“西歐”“北美”是世界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來源。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東亞”經濟帶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作用正在超越其他兩個經濟帶。誰做瞭更多貢獻,誰就應該享有更多的權利。因此,新興國傢有權利對現有的不符合國傢發展需求的秩序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經濟全球化體系和模式自然也就會跟隨著進行調整。

我們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應該僅僅包括經濟方面,還應該包括政治、文化等更多內容,我們可以暫且稱之為“融合全球化”。有瞭更多“人情味”、以人為本的全球化,自然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那些政治對抗、經濟對抗、軍事對抗都會逐步得到緩解,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全球化時代的目標。

之所以我們要強調全球化的內涵,就是要告訴大傢其對於世界各國的重要性。在未來全球化的框架內,我們還拿著一次美國稀土這件事來分析:

一方面,美國不需要掌握全部產業鏈。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美國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在專業領域的能力應該是完全信任和放心的。因此,即是是像稀土這樣的戰略資源,美國也可以放心地交給中國加工,因為在這一領域,中國所處的位置就是產業鏈的加工環節。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會出現資源的浪費,特別是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浪費情況瞭。這樣做,對各國都有好處。

另一方面,中美進行的是規則制定權的爭奪。在融合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間依然會存在競爭,但是不是全面的競爭,而是在規則制定權上的爭奪。因為中美兩國體量龐大,技術水平一致,因此在產業鏈中下遊的分配模式已經較為固定,兩國唯一爭奪的將是各個產業領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制造標準的決定權。

這種相對高級的競爭模式,不僅會帶動兩國國內產業鏈轉型升級,而且對世界秩序都會有好處。具象到稀土產業領域,兩國對於稀土產業技術標準的爭奪,會催生出該領域更多先進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僅有利於推動兩國稀土企業的轉型升級,而且也能夠優化全球稀土供應鏈的結構。

換句話說:不斷的競爭,就會創造出不斷改革的機會,不斷的改革,則會推動世界秩序隨著各國不斷調整的發展需求而發生變化。

總之,美國這次決定將3萬噸稀土運往我國加工,實際上就是變相承認瞭我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而美國自己想要重建稀土產業鏈,不僅在經濟上遇到難處,而且在實際操作方面,也很難成功。一個產業是否能夠重構成功,不僅是經濟上的問題,還有綜合環境的問題。在現如今美國國內經濟問題頻發,以及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想要重新找回往日的“風采”,隻能送給美國政府一句話——白日做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