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遭遇員工實名舉報,如何看待銷售人員自購保險的現象?

重慶平安人壽員工,實名舉報中國平安財務造假事件,引起瞭金融圈的不小震動。根據該員工所述,遭遇公司領導以各種手段,包括誘導、逼迫等,致使其給自己和傢人投保19份保單,保費共計273萬。

並且,這仿佛僅僅隻是冰山一角,根據該員工透露,高峰時,一個區一天“自殺保單”高達45百件,員工仿佛才是中國平安最真實的客戶。

按道理說,銷售人員購買自傢公司保險,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入職保險公司的第一份兒保單,哪個不是給自己買的呢?

盡管咱傢不是保險從業人員,但接觸保險從業者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我人生的第一份商業保險,是礙於情面,才下瞭單的。

保險從業者,為瞭“沖業績”,為自己和傢人投瞭一堆保單,仿佛早已成為瞭業內公開的秘密。

對於這一現象,各位怎麼看呢?

這令咱傢想起瞭羅翔的一個金句:法律允許,但不提倡!

但問題接著來瞭,要是偏偏保險公司的領導“提倡”瞭,法律允許嗎?

法律允不允許,我們要看事件的處理結果才會清楚。

閑閑財經註意到,有人提出疑問,投保的最終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裡,你不買,公司也不可能強迫,也不至於淪落到這種下場,問題根本還是在銷售人員本身。

這個說法說得一點也沒錯,但需要特別指出的一個細節是該舉報員工擁有平安11年的履歷,也就是說,越是老員工,越容易購買“自殺保單”。

原因再明瞭不過瞭,在關鍵的業績考核期限到來時,尤其是當閣下帶出瞭一批“下線”的情況下,業績不達標,有可能會被降級,甚至考核掉,多年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

企業對一線銷售的考核要求,可不管你身處於什麼經濟環境。

我們不妨看一下中國平安的財務情況,疫情影響,2020年全年凈利潤下降瞭4.22%,這非常能理解,疫情期間,約不到客戶,怎麼下單?

尤其特別要指出的是,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平安凈利潤僅僅增長瞭4.45%,要知道這是在2020年第一季度下滑42.7%後出現的“微弱增長”!

也就是說,從第一季度中國平安的財報上來看,根本沒有跟隨宏觀經濟一起恢復!所以,中國平安的股價,自2020年底以來下跌超過40%,合乎邏輯。

也就是說,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中國平安一線銷售人員壓力較大,這不難理解的。即便從業多年的一線員工,想要保住飯碗,也必須要出保單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個問題是,金融業一線銷售人員的處境不像很多普通行業,你有一個大客戶,擁有長期訂單就萬事大吉瞭。金融業多數幾乎每個月都在考核,保險行業應該是一個季度進行一次考核,不管你有多少存量客戶。

所以,即便像那個舉報者一樣,做瞭11年的銷售,考核標準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變化。一場疫情,深陷“自殺保單”的漩渦,隻能說給人留下瞭無限同情。

閑閑財經認為,尤其是在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應該在這個時期適當降低對銷售人員的考核力度。

當然瞭,資本會認為咱傢這種看法是“婦人之仁”,當寒冬來臨之際,資本大多數選擇的是另外一個手段—–裁員。

對於資本來說,當面對一個擁有11年資歷的老員工,最經濟的“裁員”方式,就是將其“考核掉”。

看似荒唐的員工自己購買保單背後,其實又是被行業“內卷”的一個真實案例,歸根結底,還是資本說瞭算。

2021年,我們擁有瞭一塊共同富裕示范區,但閑閑財經認為,共同富裕還應該打掉一些不合理的市場現象,導向結果是資本要向以人為本妥協。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