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建設銀行後,農業銀行也出現瞭同樣的“問題”

我國的銀行業發展到如今已經有4600多傢不同類型的銀行機構,其中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等幾種銀行,而要說最讓儲戶放心的銀行莫過於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政銀行這六傢國有銀行。

而為什麼這六傢銀行會最受儲戶信任,主要原因就是這六傢銀行都屬於國有銀行,是國傢控股的銀行,不管是實力還是知名度都遠比其他類型的銀行來得強,所以才會深受儲戶信任,畢竟儲戶的每一分存款基本都是血汗錢,收益固然重要,但安全性才是更主要的。

而如果要在這兩傢銀行中選出更讓儲戶放心的銀行,莫過於國有四大行瞭,也就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這四傢銀行不管是實力還是知名度也遠比後面兩傢來得高,每一傢銀行的儲戶數量都是以億為單位的。

得益於廣大儲戶的青睞,這四傢銀行不管是營收還是凈利潤也遠比其他銀行來得高,以工商銀行為例,2020年全年的營收入就達到瞭8001億元,其中凈利潤更是高達3159.1億元,折算下來平均每天的凈利潤就8.6億元,可以說在國內已經沒有幾傢企業能像這四傢銀行這麼賺錢瞭。

理論上來講每年能賺到這麼多的錢,這些銀行也應該滿足瞭,更要把儲戶當上帝服務得更好,但現實卻並非這樣,“店大欺客”在這些銀行也時有發生,比如我們最常見的存款變保險,很多沒文化不識字的中老年人到銀行存錢時,經常會被銀行員工忽悠把原來準備存的錢買成保險,出於對銀行的信任,他們並不知道購買的是保險產品,往往都是等到要用錢取款時才會發現取不出來,在保險未到期的情況下,提前支取不僅一分錢利息沒有還要損失一大部分本金,可以說是相當的“坑人”。

當然除瞭這種忽悠性的讓儲戶把存款變成保險,銀行也有一些捆綁銷售的產品,比如很多儲戶或者企業在銀行辦理貸款時就會被銀行員工要求購買保險產品或者是理財產品,為瞭能獲得銀行貸款或者降低一點貸款利息,很多人也隻能默默的接受。

但是不管哪一種行為,都已經是嚴重違反瞭銀監會和央行的規定瞭,根據銀監會的規定,銷售銀保產品或者理財產品是要征得儲戶同意,告知其中存在的風險,並且要實行錄音錄像的。但很明顯很多銀行並沒有這麼做,最近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就因為捆綁銷售銀保產品被銀監會發現而處罰瞭。

根據銀監會江西監管局發佈的通告顯示,中國建設銀行江西景德鎮市支行因為在給個人用戶辦理貸款業務中違規搭售瞭“貸無憂”的保險產品,被罰瞭五十萬萬元。農業銀行南平分行同樣也是違規搭售貸款產品被沒收4.8萬元違法所得,並且也被罰瞭250萬元。

那為什麼明知道這樣做屬於違規,被抓後還會被罰,這種現象還是屢禁不止呢?其實原因我認為主要就是罰得不夠重,像這次的農業銀行被沒收違法所得,還被罰瞭250萬元,還是比較重,能遏制一下這種現象,但是很多時候處罰的時候並不會沒收違法所得,隻是象征性的罰點錢,比如建設銀行就隻罰瞭五十萬元,相對於獲得的利潤而言,根本不傷筋不動骨,而且這還是被發現處罰的,還有很多沒被發現的,那麼就等於是白賺瞭,所以在巨大的利潤面前,即便知道被發現後會被罰,依然還是有很多銀行樂此不疲。

David: